靈岩寺泉池

靈岩寺泉池

靈岩寺,位於濟南市長清區靈岩山(亦稱方山、玉符山)之陽。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僧人法定創建,唐高僧惠崇擴建,遂成為天下名剎。現存主要建築有千佛殿、大雄寶殿、天王殿、辟支塔、御書閣、墓塔林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及周圍地區有泉池多處。

內部景觀

靈岩寺泉池靈岩寺泉池
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 在靈岩寺千佛殿東側岩壁下。清《長清縣誌》、《濟南府志》、《靈岩志》均著錄。相傳,法定禪師由白虎馱經,青蛇引路,來到靈岩,轉了多時,見無水,正猶豫時,忽有樵夫指點,說雙鶴鳴處有泉,然後隱身不見。法定順著樵夫所指的方向走去,兩白鶴飛起的地方果然有兩泉,法定便將錫杖插於地上休息,隨之順著錫杖又湧出一泉,這就有了“雙鶴”、“白鶴”、“卓錫”泉的稱謂。三泉相臨,俗稱“五步三泉”。又相傳,法定禪師建寺之時,苦於無水,便求教他的老師佛圖澄。佛圖澄領其至一處,以手指曰:“下有甘泉。”法定禪師遂用錫杖直立搗去,果有甘泉汩汩涌流,故稱其泉為“卓錫泉”,又名“錫杖泉”。三泉之中,以卓錫泉水最盛。泉在崖壁下洞穴內湧出,其上方石壁上鐫“卓錫泉”三字,篆書塗丹。泉旁石崖蒼苔滿壁,上垂虬髯翠柏,下植鳳尾修竹。卓錫泉東約18米崖壁下,為白鶴泉,呈石窟狀,泉自窟壁縫隙中流出。窟上方岩壁嵌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鶴泉”石刻,行書塗丹。雙鶴泉在卓錫泉南七八米處,為南北向雙池,南池壁上題“雙鶴泉”三字。三泉細流潺,匯為小潭,名曰“鏡池”,又稱“功德池”。池邊原有“卓錫亭”,建於清乾隆年間。今卓錫亭已毀,在其附近建一茶社,於內可以品茗。卓錫泉西側岩壁,嵌有乾隆皇帝詠泉詩刻五方,其中一首《卓錫泉》詩,作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詩云:“泉臨卓錫一亭幽,萬壑千岩景畢收。最喜東南縹緲處,澄公常共朗公游。”由於景色佳麗,此處被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甘露泉 位於靈岩寺大雄寶殿東北里許靈岩山上,是靈岩寺諸泉中最著名的一個,有“靈岩第一泉”之稱。歷史上多有文人,如元代的郝經,清代的施閏章、姚鼐、王培荀等詠詩撰文讚美。昔日,這裡殿宇眾多,著名的有達摩殿、五氣朝元殿、觀音殿等。東側懸崖壁立,岩壁雜木叢生。其間隱一石竇,小泉似露珠般泄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即於此泉汲水煮茶為炊。池上建紅柱寶頂小亭,池旁還設石桌石凳,人們常於此博弈吟詠。夜深人靜,寺內僧人也常於此說法論經。人稱此處為“清涼境界”,被列為靈岩八景之一。乾隆皇帝曾在這裡建行宮,並多次駕臨,每次均有詩作留世,其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甘露泉》詩曰:“石罅淙泉清且冷,觀瀾每至小徜徉。設雲此即是甘露,一滴曹溪誰果嘗。”如今,殿宇、亭台、行宮等建築已蕩然無存,唯有甘露泉尚存。今泉自崖下石縫流出,匯入長方形池內,清澈見底,綠藻飄動,終年不涸。盛水季節,水自池西壁石雕龍頭口中瀉出,沿溪奔流,聲聞數里。池東側崖壁上嵌“甘露泉”石刻,三字塗丹,為乾隆皇帝御筆。池壁上尚存乾隆帝詠泉詩刻數方。泉池西側10餘米岩壁上,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東巡撫彭黯所書“活水源頭”巨字刻石。
袈裟泉 在靈岩寺“轉輪藏”廟堂遺址的東側路南懸崖下。名列金《名泉碑》,稱“獨孤泉”。清康熙《靈岩志》載:“昔有隱者姓獨孤,結茅泉側,後人以姓命泉也。”明萬曆年間,著名詩人劉天民之子劉亮采(號公嚴,萬曆二十年進士,性詼諧,工詩,善書畫,通音律,曾著歷城縣誌未就)隱居靈岩,在泉邊建“面壁齋”,因厭惡“獨孤”二字,便改名為“印泉”。“印”為佛家語,乃印證功果之意。但此名傳之未廣,後人以泉旁立有一片被稱為“鐵袈裟”的鑄鐵塊,取名為“袈裟泉”。該泉,泉源旺盛,水質甘美,為靈岩風景區主要飲用水。泉源在岩洞中,洞口被封閉。水自崖壁下石隙流出,匯為一半圓形石池,爾後盤桓曲繞,經石雕龍口瀉入一大水池中,池內錦魚戲游。池周曲廊環繞,危崖峭立,叢木懸生。“鐵袈裟”立於泉邊,兩物相伴,別有情趣。
飛 泉 在靈岩寺崇興橋南約0.5公里處,北距白果園村250餘米。由於從崖壁泄出,故稱“飛泉”。又因水珠顆顆沿壁滑下,又把這崖壁稱為“滴水崖”。石潤水滴,淋漓如雨,若遇霞光照耀,顆顆水珠流光溢彩,乾隆皇帝取其名為“雨花岩”,並有“未見飛空天女散,落來岩際盡天花”(清道光《濟南府志·卷首》)的詩句。雨花岩地僻溪深,格外幽靜。上臨峭壁,下接清溪,岩石嵯峨,狀如抱廈。懸岩小泉滴瀝,如漱珠璣;叮噹作響,富有琴韻。滴水崖下,小溪潺潺,向西流去,清澈見底,水荇卵石相亂,溪岸芳草萋萋,清韻宜人。岩壑松柏森然,青蘿垂掛。山風吹來,松濤轟鳴,如山瀑暴發萬馬奔騰。如若風和日麗,則松林靜謐,山鳥嘰嘰,另是一派光景。由於景色壯麗,被古人列為靈岩八景之一。
飲虎池 在靈岩山積翠證明龕西南約50米,飛雲浦北側危崖下。水自岩壁縫隙淌下,積於橢圓形天然小石盆中,不見外溢。泉流處石壁掛滿青苔,旁鐫“飲虎池”三字。旱季枯竭。
上方泉 在飲虎池北約20米處的同一岩壁上。清《長清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有載。水自石罅流出,積於在岩壁上鑿成的方池中。泉上方岩壁勒“上方泉”三字;再其上,松柏懸植。旱季枯竭。
神寶泉 在靈岩山之陰,張夏鎮小寺村南山根處。清《長清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有載。此處為神寶寺舊址,泉以寺得名。水自岩縫流出,積於岩下自然水池。現在泉涌處安裝水管引流入村頭石砌方池,水質甘美,久旱不涸。近被開發為神寶泉礦泉水。
嚴泉 又名花岩泉。在張夏鎮花岩村南,靈岩山北腳下。因在華嚴寺遺址內而得名。清《長清縣誌》和道光《濟南府志》有載。平地砌池,水自池西壁岩縫流入,常年不竭。水盛時溢出池外,沿石渠蜿蜒北流,經黃家峪匯入石店水庫。村北也有規模、流勢與其相同的另一泉,通得華嚴泉之名。
朗公泉 在靈岩寺東靈辟峰朗公石下。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今已乾涸。
石龜泉 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清康熙《靈岩志》稱在鐵袈裟以東,泉水從石龜腹中流出。昔日為靈岩十二景之一。今失迷。
黃龍泉 又名黃龍池,在黃茅岡南側之北溪中。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清《靈岩志》稱“在寺西南里許”,方位、里程與今址合。20世紀60年代在溪中築石壩,蓄為小水庫,泉湮於水庫中。如今,庫水碧透,四周翠柏掩映,景色十分幽雅。
臥象泉 在黃茅岡北溪的南側河崖下,清《靈岩志》稱“在黃龍泉西南數十步”。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泉自石隙中流出,匯入溪水。昔日,泉旁岩石上刻有“臥象泉”三字。60年代建成水庫後,湮於庫中。泉源即在今石壩以東二三米處。
牛泉 又名黃牛池,在靈岩寺檀園賓館西南約30米處。水自岩隙中流出,匯為自然水池。曾為附近居民飲用水,使用自來水後,漸廢置。如今淤塞嚴重,但池形尚存,雨季仍有積水。
觀彩泉 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清《靈岩志》稱“在寺東二里許,野徑幽壑之內”。今失考。
醴泌泉 清道光《長清縣誌》和《濟南府志》有載,稱“在靈岩”。今失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