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靈山鎮](/img/e/da7/nBnauM3XygDO3AzNwk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5E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清代,屬沙灣都。民國時屬第一區。建國初屬沙九螺聯鄉辦事處。1953年從第一區析出為第二區,並為二區府駐地。1955年秋為靈山區。1957年,撤區,分為靈山、魚窩頭、東涌3個大鄉。1958年10月,三鄉合併為靈山團。同年12月為靈山基層公社。1959年3月,析魚窩頭、東涌等地為魚窩頭公社。1960年4月和1962年1月先後析廟貝、雙亦等地為廟貝和雙亦(九比)公社,但不久複合並。
人口
![靈山鎮](/img/2/281/nBnauM3XyQjM5UzN1Q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0E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91年末,全鎮總人口45553人(含廟貝農場及水運管理區),其中:男22922人,女22631人;農業人口37189人,非農業人口8364人;暫住人口708人,其中來自外省623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9人,低於全市平均數。1991年旅居港、澳、台及海外同胞有2100人,分屬鎮內的400戶。
據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總人口44960人,其中男22533人,女22427人。男女性別比例相差無幾。從全鎮文化程度來看。其排位是:國小21181人,國中9635人,中專及高中2861人,大專以上86人。另有文盲5731人,占總人口127%。
歷史沿革
所在地原稱靈山墟,又叫靈山街,舊稱靖海,原屬建政時靖西村的一部分。靈山墟地處鎮中心,龜崗聳立河邊,與隔河大崗山相對峙,舊有占據龜崗即能控制靈山、威脅大崗之說,歷史上為土豪惡霸大天二必爭之地。過去只有小販、農民沿基堤作買賣,未成集市。抗戰時,由於地緣關係,鄰近港澳,又是魚米產區,因此走私日盛,經濟畸形發展,市場日漸興旺。敵偽統治期間,建小馬路一條在圩中,長390米,從此店鋪林立,並定農曆逢三、六、 九日為靈山圩期。解放前小手工業以製造石磨、風爐、農艇、竹織(包括農具、船篷等)、打石等為主。現有居民3657人,居委駐靈山街。
自然環境
靈山鎮境狹長如條塊,自西北斜向東南,長23公里,寬均35公里。除龜崗海拔21米外,均為河網交錯的沖積平原,總面積7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63914畝。北距市橋鎮15公里,南與大崗鎮一河之隔,東與魚窩頭鎮隔河相望,西北與欖核鎮毗鄰。鎮境中部偏西之順河、墩塘二村,隔河乃順德市大良鎮之五沙村。過去曾有“一腳踏三縣(番、中、順)”之說,因大崗鎮當時尚屬中山縣。今有靈新公路,貫通鎮內14個村,直達南沙。水道有蕉門水道直通港澳,欖核瀝、靈崗河是鎮內15個村的水運要道。
鎮區和村落
![靈山鎮](/img/3/a17/nBnauM3XyUjNwYDM4Q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0E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靈山於1953年從一區析出建立第二區,並為區府駐地。1955年秋改為靈山區,1957年撤區,分為靈山、 魚窩頭、東涌3個大鄉。1958年成立基層公社,1959年3月,析魚窩頭、東涌等地為魚窩頭公社。1984年公社復改為區,1987年又改區為鎮。鎮政府駐靈山鎮環城南路,轄1個居民委員會,18個村民委員會,228個村民小組,人口45553人(含廟貝農場及水運管理區)。
農業發展
![靈山鎮](/img/8/911/nBnauM3X0MDMwkzNwU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1E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靈山鎮農業現代化示範點於1996年從廟貝村開始建設,經過各級多年的努力,修築機耕路網,襯砌排灌渠,以及整治排灌系統,土地整理等,現已建設了廟貝、廟青兩個村高產穩產標準化農田,受益總面積7400多畝。同時,配套了水稻育秧工廠1座,播種生產線、穀物烘乾機各一套,購置水稻收割機械等。項目的實施,既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生產水平,在靈山鎮乃至全區發揮了示範輻射效應。通過全面推廣塑膠軟碟育秧,實現插秧拋秧化,中耕藥物除草化,水稻收割機械化,解決了農民“三彎腰”問題。種植水稻平均畝產比原來增產139公斤,提高31.4%,且每年有九成以上的面積發展了冬種板田菜,實現了增產、增效目標。該試點於去年12月引入香港區景泰商人,建立廟貝菜場面積2180畝,產品全部出口,帶動了全鎮蔬菜生產的發展,也為本鎮及周邊鎮村的農產品打開新的銷路。
![靈山鎮](/img/9/aab/nBnauM3X0ADNxYTOzU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1EzLy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跨進新世紀,靈山鎮農業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在鞏固現有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品種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力度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擴大花卉的種植面積,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靈山村
地處鎮中心,倚靈崗河而立。原為建政時之靖西村的一部分,轄中渡、西流、新涌、九圍等,有村民小組14個,人口2151人,村委駐西流。耕地2804畝,農業主種水稻、甘蔗、香蕉、果蔗、蔬菜等,尤以所種果蔗(白蔗),堪與潭州大蔗相比,遠銷港澳及京滬等地。居民在此定居較早,但多為順德籍人移居於此。縣境淪陷時經濟畸形發展,西流曾一度有酒樓飯店4~5間;有可容納數百名觀眾的戲院一座;店鋪十多間。偽國民黨靈山區黨部初設於此。1953年土改完成,曾與平穩、順河、東南合併為靈山鄉,1957年撤區並鄉時取消,公社化後為靈山大隊。
山東即墨市靈山鎮
![靈山鎮](/img/6/85f/nBnauM3XycjM5ADM5c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3E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靈山鎮扼青煙公路及西部膠濟鐵路之咽,204國道和王劉公路交相通過,東與青煙一級公路相接,南靠青威一級公路6公里,距青島飛機場1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氣候屬平原、丘陵半濕潤溫涼區,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無霜期200左右,常年降水量600-750毫米。靈山位於針駐地南2公里,秀麗的靈山諸峰於萬頃平原之中拔地而起,韻味無窮。地表水和地下水豐富,是蒙沙河、流浩河的發源地,域內有水庫、平塘50餘座,水質甘冽。
靈山鎮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工業園區、小城鎮建設、靈山旅遊開發已全面展開。基礎設施完備,勞動力資源充足。全鎮共有各類企業100多家,產品種類繁多,商標印刷、服裝製造、塑膠、糧油加工等行業發展迅速。全鎮規劃靈山工業園、青紡聯工業園兩處工業園區,占地面積2080畝,已有21個內外資企業在園沒落戶。轄區內尚有大片土地欲招商引資,開發利用。
廣西區容縣靈山鎮
![靈山鎮](/img/b/23a/nBnauM3X2czMxkTOzgTMxUTOyITMwIzM0MjMwADMwAzMxAzL4E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靈山鎮有企業668家、其中比較知名的有廣西南山瓷器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包括企口碗、盤、碟等日用瓷器系列。財政收入62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68元。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3016公頃,總產量37320噸;經濟作物299公頃,總產量2630噸;有水果面積1013公頃,總產量2925噸;蔬菜種植面積515公頃,總產量20920噸。造林面積395公頃。生豬飼養量3.2萬頭,出欄2.8萬頭,家禽飼養量19萬羽,出欄15萬羽;肉類總產量576噸;水產品產量180噸。
河北曲陽縣靈山鎮
靈山鎮鎮政府駐靈山村。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5.94萬。轄35個村委會:靈山、崗北、野北、輝嶺、王家、韓家、西坡、套里、下岸、窪子、樹溝、澗磁、石嶺莊、燕南溝、大赤澗、小赤澗、鐵嶺南、東燕川、西燕川、南家莊、郭家莊、魏古莊、崔古莊、朱家坡、南鎮南、南鎮北、北鎮南、北鎮北、杏子溝、磨子山、橫河口、朱家峪、西龐家窪、東龐家窪、南家莊爾。
海南美蘭區靈山鎮
海口美蘭區靈山鎮位於海南省東北部,東鄰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南為海口美蘭國際機場,西依滔滔南渡江,北瀕臨瓊州海峽。總面積112.3平方公里,總人口近7萬人。投資10多億元的 “威尼斯水城”便坐落於靈山鎮東營村委會區域範圍內,占地面積約2000畝,將建設有高尚住宅和特色商業的歐陸風格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