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凝港

霞凝港舊稱下泥港。清《湘城訪古錄》載,下泥港源出長沙縣接湘陰縣界之土梯坳,南流至洋橋與羅家山水合流,又南合旺谷嶺水,再經長湖洲、橋頭驛、新橋,與桂花壠水、落馬橋水相合注入湘江。出口處即今開福區霞凝鄉。


歷史文獻記載

南北朝酈道元作注的《水經》中是這樣記載的:湘水過瀏河口二十五華里後“下泥港水自東北來注之”,並細述它源出長沙湘陰交界處的土梯坳,南流經龍家橋、洋橋、橋頭驛等地,至西南出港。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編纂的《長沙縣誌》全境圖中,也標繪了下泥港和這支水流的位置。
下泥,在長沙方言中是稀泥、爛泥之意,自然不是什麼美稱。明、清兩代此地行政區劃屬臨湘都八、九兩甲,民國三年廢都、甲,設鄉、鎮,於是有了取鄉名之事。當時,當地李氏女子職業學校校長李鶴泉等人提出,“下泥”二字不雅,建議以諧音“霞凝”二字代替,被政府採用,自此“霞凝”作為鄉名沿用80餘年至今,其港口也隨用此名。它雖只是一條小街,也為往來舟楫(包括小火輪)停泊之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