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

相州

相州,古州名。北魏置,北魏天興四年(401年)以鄴行台所轄六郡(魏郡、陽平、廣平、汲郡、頓丘、清河)改設為相州。州治在鄴城(在今臨漳縣古鄴城,安陽市近郊)。 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歡立清河王子善(時年11歲)為帝,改元天平,從洛陽遷都於鄴,改相州為司州。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歡次子)滅東魏,改國號為齊,仍都鄴城,司州為都畿。 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周軍破鄴滅齊。周以司州為相州。相州治所隋前一直在臨漳縣古鄴城,隋朝鄴城復滅後治所遷往安陽古城,即唐宋鄴郡)。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相州,鄴郡。望。開元戶七萬八千。鄉一百五十一。元和戶三萬九千。鄉二十九。

《禹貢》冀州之域。又為殷盤庚所都,曰殷墟,項羽與章邯盟於洹水南殷墟是也。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魏文侯使西門豹守鄴是也。秦兼天下,為上黨、邯鄲二郡之地。漢高帝分置魏郡,理鄴。後漢末,冀州理之,韓馥為冀州牧,居鄴。其後袁紹、曹操因之。建安十七年,冊命操為魏公,居鄴。黃初二年,以廣平、陽平、魏三郡為“三魏”,長安、譙、許、鄴、洛陽為“五都”。石季龍自襄國徙都之,仍改太守為魏尹。慕容雋平冉閔,又自薊徙都之,仍置司隸校尉。

苻堅平鄴,以王猛為冀州牧,鎮鄴。後魏孝文帝於鄴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鄴,訪立州名,尚書崔光對曰:“昔河?甲居相。聖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帝從之,蓋取內黃東南故殷王河?甲居相所築之城為名也。至東魏孝靜帝又都鄴城,高齊受禪,仍都於鄴,改魏尹為清都尹。周武帝平齊,復改為相州。大象二年,自故鄴城移相州於安陽城,即今州理是也。隋大業三年,改相州為魏郡。武德元年,復為相州。後或為總管,或為都督。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四里。南北一百六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五百八十里。北至?慈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東取臨?縣北至邢州二百六十五里。東至魏州二百一十里。西至潞州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滑州一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紗,鳳翮席,胡粉,知母。賦:綿,絹,絲。

管縣十:安陽,鄴,成安,內黃,堯城,洹水,臨漳,臨河,湯陰,林慮。

安陽縣,緊。郭下。本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之,改名安陽。漢初廢,以其地屬湯陰縣。晉於今理西南三里置安陽縣,屬魏郡,後魏併入湯陰。隋開皇十年置安陽縣,屬相州。皇朝因之。

韓陵山,在縣東北十五里。東魏丞相高歡破爾朱兆眾於此山。

洹水,西南自林慮縣界流入。慮,音閭。

鄴縣,緊。二。南至州四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晉以懷帝諱,改鄴為臨漳縣,石季龍徙都之,復改為鄴縣。冉閔及慕容雋洎東魏、高齊並都於此,其縣名直至隋氏不改,皇朝因之。濁漳水,在縣北五里。西門豹為鄴令,引漳水以富魏之河內。後史起為鄴令,又引漳水溉鄴,人歌之曰:“鄴有賢令,號為史公,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瀉鹵生稻粱。”今天谷井堰,即其遺址也。

故鄴城,縣東五十步。本春秋時齊桓公所築,自漢至高齊,魏郡鄴縣並理之。

今按魏武帝受封於此,至文帝受禪,呼此為鄴都。

西門豹祠,在縣西十五里。

魏武帝西陵,在縣西三十里。

成安縣,上。四。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漢斥丘縣地,屬魏郡。土地斥鹵,故曰斤丘。其地舊屬鄴縣,高齊文宣帝分鄴縣置成安縣,屬清都尹。周平齊,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濁漳水,西自滏陽縣界流入。

斥丘故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本春秋時乾侯邑,漢以為斥丘縣。《左傳》曰:“公如晉次於乾侯。”

內黃縣,緊。三。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漢舊縣,屬魏郡。河以北為內,南為外,故此有內黃,陳留有外黃。後魏省,隋開皇六年重置內黃縣,屬相州。武德二年,於黎陽縣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州,縣屬相州。

盪水,南去縣七里。

黃澤,在縣西北五里。

故殷城,在縣東南十里。殷王河?甲居相,因築此城。

永濟渠,本名白渠,隋煬帝導為永濟渠,一名御河,北去縣二百步。

堯城縣上。西至州四十里。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高齊省長樂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分臨漳洹水二縣於此重置長樂縣,十八年改為堯城,因所理堯城為名也。

洹水,在縣北四里。

丹朱墓,在縣東一里。

洹水縣,上。三。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內黃縣地,晉於此置長樂縣,屬魏郡。後魏省,孝文帝復置長樂縣,高齊省入臨漳縣。周武帝分臨漳置洹水縣,因洹水流入,即以為名,屬魏郡。隋開皇三年割屬相州,皇朝因之。

洹水,西自堯城縣界流入。

鸕鶿陂,在縣西南五里。周回八十里,蒲魚之利,州境所資。

永濟渠,西去縣二里。

臨漳縣,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鄴縣地,東魏孝靜帝分鄴縣之地,於鄴城中置臨漳縣。周武帝平齊,自鄴城移臨漳縣於今理,屬魏郡。隋開皇三年,改屬相州。皇朝因之。

東山池,在縣西南十五里。東魏相高澄所築,引萬金渠水為池,作游賞處。

鸕鶿陂,在縣東南三十里。與洹水縣同利。

袁紹墓,在縣西北十六里。

臨河縣,上。二。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漢黎陽縣地,隋開皇六年分置臨河縣,屬衛州。其城本春秋時衛新築城,十六年改屬黎州,大業二年又改屬衛州。

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黎州,以縣屬相州。

黃河,南去縣五里。

湯陰縣,上。二。北至州四十里。本七國時魏湯陰邑也,漢以為縣,屬河內郡,縣有盪水,因取名焉。晉屬魏郡,後魏省。隋開皇六年重置湯陰縣,屬相州,十六年改屬黎州。武德四年,分安陽置湯源縣,屬衛州,六年改屬相州,貞觀元年改為湯陰,從漢舊名。

盪水,西去縣三十五里。

牖里,一名?里,在縣北九里。紂拘西伯之所也。

林慮縣,上。一。東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漢隆慮縣,屬河內郡,以隆慮山在北,因以為名。後避殤帝諱,改曰林慮,屬朝歌郡。晉屬汲郡。後魏太武帝省入鄴縣,文帝立,復屬魏郡。周武帝置林慮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相州。武德二年又置岩州,五年廢,縣又屬相州。

林慮山,在縣西二十里。山多鐵,縣有鐵官。南接太行,北連恆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