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簡介
震澤絲業公學舊址位於蘇州吳江市震澤鎮藕河街,現尚存前面一幢教學樓。作為當年震澤絲業發展的歷史見證,絲業公學舊址的修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該舊址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召開的國民黨吳江縣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會址。校門旁側尚有石質界碑一方,上書“絲業公學”四字。公學內西式教學樓原兩幢,現存前幢,為西洋式二層樓房,坐北面南,面闊四間。樓占地183平方米,面闊四間。前有拱形走廊,左右側連線廂樓,通寬15米,通進深12.5米,牆體由青磚砌成。走廊方形立柱上的半圓實體則全用紅磚而砌,樓上走廊前置有柱節狀欄桿,樓層頂上辟有圍欄露台,台前側中央砌有一座“人”字形的懸山頂牆,牆上鐫的“1923”字樣。1997年,震澤絲業公學舊址被市政府列為第三批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震澤位於吳江蠶區的中心,跨荻塘兩岸,交通地理條件優越。早在明初,以震澤為中心的沿太湖地帶就成為全國重要的湖絲產區之一。上世紀20年代,震澤有二三十家絲行,全盛時達47家。震澤絲業公會為便於業內子弟就學,於1912年籌建絲業國小,開吳江行業辦學之先河。其時,絲業國小設於旱橋莊宅內。 1920年在北柵藕河豆腐橋之北擇地建造新校舍,至1923年落成,共耗資銀元1.24萬元。新校區以兩幢雙層西式教學樓為主體,後有大禮堂、輔助房屋及操場等。 1926年,學校增設國中班,後改稱“絲業公學”。現在的震澤絲業公學舊址,就是建於1923年的新校區,在20世紀70年代,一幢教學樓被拆去,現尚存前面一幢教學樓。此樓占地183平方米,面闊四間。前有拱形走廊,左右側連線廂樓,通寬15米,通進深12.5米,牆體由青磚砌成。走廊方形立柱上的半圓實體則全用紅磚而砌,樓上走廊前置有柱節狀欄桿,樓層頂上辟有圍欄露台,台前側中央砌有一座“人”字形的懸山頂牆,牆上鐫的“1923”字樣。
革命淵源
在吳江各鎮,曾是太湖的入海水道、毗鄰上海又緊依蘇州城的震澤,因其港口之利,成為進步思潮的重要“登入”地。而那時的各類學校、學堂更是各種思想的匯聚之地,許多共產黨人也常常以教師為身份、以學校為舞台開展革命活動。由是,震澤絲業公學不僅見證了火熱的革命氛圍,更成為革命薪火傳遞的重要驛站:
1925年10月10日,中國國民黨吳江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在震澤絲業公學召開,出席的代表有36人,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柳亞子以四分區一分部的代表身份參加會議,中共黨員、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特派代表、省黨部組織部副部長姜長林到會。
1925年11月,中共浙江紹興特支甲組(大學)黨員陳味芝回到震澤,以震澤絲業公學為通訊處,開展革命活動。陳味芝化名“凌雲”,四次寫信向中共中央(代號“曾延”)報告他在國民黨吳江縣第三次代表大會上連提的五個議案,向中央請示和匯報工作。
震澤絲業公學舊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