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源氏族人經歷的歷史滄桑,見證了一個北方民族漢化融合的過程。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遷都洛陽,採用漢晉政權的政治制度,鮮卑族人民逐漸由遊牧轉向定居農耕,漢族人民向鮮卑人民學習畜牧業生產經驗,鮮卑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術,改用漢姓氏,穿漢服,說漢語。
(一)源姓起源:
據考證,源姓始於北魏禿髮鮮卑源賀,是鮮卑的後裔。其祖先在南北朝時從呼倫貝爾西遷到青海一帶,建立南涼國。南宋鹹淳甲戌年由先人源潛夫自南雄珠璣巷遷居霄鄉,定居已700多年。在霄鄉1867年所建源氏大宗祠中還存有源氏源遠流長的對聯:“北魏同源遠,南雄衍澤長”、“發源傳北魏,晉爵紀西平”。80多年前建的近湖源公祠也有“發源由北魏,晉爵紀西平”的對聯。1997年,源氏找到了散失多年的《源氏大宗族譜》。從中查知“源族受姓始於北魏……”進一步證實了霄鄉源氏確為鮮卑後裔。
據考證,《魏書》、《北齊書》、《隋書》、《唐書》中所記源氏族人,即為鶴山源氏祖先。《魏書·源賀傳》載:“源賀,自署河西王禿髮傉檀之子也。傉檀為乞伏熾磐所滅,賀自樂都來奔。賀傳容貌,善風儀。世祖(拓跋燾)素聞其名,及見,器其機辯,賜西平侯,加龍驤將軍。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拓跋燾認為禿髮鮮卑與自己同源,故賜“源”姓於賀,意為禿髮與拓跋燾同源。據考,源氏祖先禿髮鮮卑乃拓跋鮮卑的另一支。“禿髮”實為“拓跋”之音轉。其始祖禿髮匹孤即拓跋力微之兄。匹孤是源賀的九世祖,約在公元二世紀初自塞北遷到黃河以西的甘肅和青海一帶。其弟力微於公元258年進入盛樂城(今和林格爾),逐漸發展王權,338年始稱代王。386年拓跋王改稱魏王,即皇帝位,國號魏,即北魏王朝。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
史書記載,匹孤死後,由“子壽闐統任。”繼續在黃河以西地區為王。壽闐之孫五世祖樹機能壯果多謀略,晉泰始中(265—274),殺秦州刺史胡烈與萬斛堆……後為部民沒骨所殺,從弟務丸統任。務丸曾孫思復犍,部眾稍盛,即烏孤父也。 思復犍有3子,即烏孤、利鹿孤、傉檀。烏孤於397年建國南涼,年號太初,都西平(今西寧)。烏孤有2子虎台、倮周。烏孤死後,由“北涼州牧、西平公利鹿孤統任。”改年號為建和。“利鹿死後,傉檀統任,私署涼王,定都於樂(今屬青海)。傉檀有一子,即賀源。” 如前所述,南涼被乞熾磐滅掉後,源賀投奔北魏平城,世祖拓跋燾授姓“源”,始有“源”姓。源賀有勇有謀,初被賜西平侯,常帶兵攻打硬仗,且每戰必勝,在維護北魏政權穩定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源賀年老時幾次奏請皇帝,想辭去官職,都沒有獲準。卒於北魏太和三年(497),年73歲。 源賀有3子,即源延、源思禮、源奐。“長子延……賜爵武城子,西冶都尉。”死後“贈涼州刺史,廣武侯,日簡。子鱗襲。”“延弟思禮,後賜名懷。”所以又名源懷。景明二年(501年)為尚書左僕射。卒於正始三年(506年)。源奐為長樂太守,無子。源懷有7子,即源規、源榮、源徽、源玄涼、源子雍、源纂、源子恭。源規及子源肅、源紹、源文遠皆世襲官職,無官。源榮、源徽、源玄涼亦有官職,無傳,記載無子。源纂曾任涼州大中正等職,“建義初(528年),遇害河陰,年三十七。”源纂子源雄,隋朝為官,“西平樂都人也。祖懷,父纂,為魏隴西王。”其孫源崇“官至儀同,大業中(605—617年)……與賊力戰而死。”源子雍曾被“封樂平縣開國公等職,後來子雍戰敗被害,年四十……永安中(528—530年),重贈司空。”源子雍兒子源延伯、源士則、源士正、源士規。源延伯“初為司空參軍事。後隨子雍北伐。與葛榮戰歿,年二十四。”源延伯之孫名孝孫“齊受禪、爵列降。”源子恭曾任“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等職。“永熙中(532—534年),為史部尚書。”有子源彪、源文瑤、源文盛、源文舉,皆有官職。其中源彪“字文宗,子恭存日,轉授臨潁縣開國侯。武定末(552年),太子洗馬。” 源彪子“源師字踐言,河南洛陽人也,父文宗,有重名於齊。”隋開皇中(581年)尚書比部、考功侍郎。大業初(605年),卒於大理少卿。源師“有子源昆玉”、源直心。源直心“高宗時為司刑太常伯,坐事配流嶺南而卒。” 源直心子源乾曜,《全唐詩》載“相州臨漳人。舉進士。累遷諫議大夫。開元初,拜少府少監。後拜尚書左丞相。終太子少傅。” 源乾曜的兒子源挈官為鄭尉,另一兒子源弼初為河南府參軍,後為絳州司功。 源乾曜的重孫源尚裕,“亦有令譽,歷職清謹……與楊滔、劉令植等同刪定《開元新格》。歷刑部力部工侍郎、尚書左丞、累遷鄭州刺史,稱為良更、尋卒。” 源尚裕有子源洧,唐“天寶中(742—756年)為給事中、鄭州刺史……及安祿山反(755年),既犯東京,乃以洧為江陵郡大都督府長史……本州防禦守捉以御之,洧至鎮卒。”
《舊唐書》記載:“源休,相州臨漳人,京兆尹光興之子。”卒於 中年間(780年)。記載中做過京兆尹的只有源乾曜,而且也是相州臨漳人,但源乾曜沒有光興之名。從他們所處年代分析,源乾曜與源休不可能是父子關係,源休可能是源乾曜的孫子或重孫。源休是唐朝大官,企圖謀奪唐皇之位,事敗為唐德宗所殺。當時姓源的人被株殺,有人僥倖逃走了。此時約公元800年。二十四史唐朝以後沒有記載源姓,這與史書只記載有官職和有名份的人和事的情況是相符的。唐朝以後,鮮卑後裔源氏宗族從此銷聲匿跡,隱居民間,為人不知。但是在民間的史料中還可以找到源氏的蹤跡。源氏族人後來大都以經商為主,以後又遇青苗之害,源氏族人受到迫害,他們再次逃亡,來到南雄珠璣巷。到了宋朝,由於官府要血洗珠璣巷,源氏族人再次逃亡,他們在一人叫源潛夫的人帶領下,最後定居於新會古勞都堅城村,即現在的廣東鶴山市龍口鎮霄鄉。源潛夫成了霄鄉的創始人。霄鄉《源氏大宗族譜》中記載,南宋鹹淳年間,源氏已在廣東居住,並由廣東北部的南雄遷至霄鄉,一直延續至今。
(二)源氏歷史:
源氏族人經歷的歷史滄桑,見證了一個北方民族漢化融合的過程。據史料記載,北魏孝文帝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遷都洛陽,採用漢晉政權的政治制度,鮮卑族人民逐漸由遊牧轉向定居農耕,漢族人民向鮮卑人民學習畜牧業生產經驗,鮮卑族人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術,改用漢姓氏,穿漢服,說漢語。
源氏族人善於經商,清末至民國流行一種保健飲料“源吉林甘和茶”,是霄鄉人源吉蓀、源文瑞父子創製的。他們於1892年在佛山設廠製藥茶,產品行銷兩廣、兩湖、閩浙、港澳、東南亞、北美等埠,成為著名的百年品牌。
(三)源氏尋祖:
今天,鮮卑族雖已消亡,全中國都沒有鮮卑人了。但源氏族人知道了自己的血統來自鮮卑這個古老民族後,尋根意識便越來越強。
在霄鄉開診所的醫生源可就今年55歲,他對家族歷史頗有研究。多年來,他在行醫中四處蒐集源氏族人的資料,向可能有源氏族人的江西、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發過不少信件。幾年前,源可就與其他源氏兄弟自費到南雄珠璣巷尋根,雖然找不到傳說中的祠堂,但他們並不灰心,希望多了解鮮卑族的歷史。
1999年5月13日至26日,源可就受全村源氏族人的委託,專程到鮮卑族的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旗嘎仙洞尋要祭祖。
鄂倫春旗阿里河西北10公里處有一大山洞,名叫嘎仙洞,洞長100米,寬27米,洞邊有一鑄文,201字,詳細記載公元443年北魏皇帝派大臣李敞來這裡祭祖的經過,用的是漢字,因為鮮卑族沒有文字。這個發現,證實了此處是距今1500多年前鮮卑族的發源地。
在鄂倫春民族博物館館長田剛的陪同下,源可就來到嘎仙洞祭祖。田剛表示,源可就準確證實自己屬鮮卑族後裔,是廣東第一個到嘎仙洞祭祖的。隨後,源可就來到滿洲里附近的鮮卑古墓群拜祭和參觀,詳細了解鮮卑的歷史文化生活。呼倫貝爾自古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東胡及其後裔拓跋鮮卑就起源於大興安嶺。拓跋鮮卑由這裡開始發展壯大,進而南遷,公元386—534年,拓跋鮮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為當時我國的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源氏名人:
源為朝、源義經、源休、源乾曜、源雄、源義朝、源義光、源義家、源博雅、源平、源師、源玄涼、源彪、源子雍。
霄南村委會由兩大自然村組成,分為8個村民小組,名稱如下:東豐、新中、坑尾、七九、高水、東門、北門、禮奎、八個小組,有源、楊、溫、易、吳、鍾、何七個姓氏,其中源、楊、溫、人數比較多,到該地有700多年歷史,特別“源”氏上一全在《百家姓》中都沒有記載的姓氏,遷居龍口鎮霄鄉有700多年的源氏家族,固近三年考證為鮮卑族後裔而受到關注,源氏有聞名海內外的源吉林甘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