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電影膠片 (FILM)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同義。
發展
用硝酸纖維酯製造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藥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
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範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範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
紅外片也隨之誕生
此外,隨著感光範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儘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按照色彩分類,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分類
電影膠片有多種分類方式:
按照膠片規格分類,常用的有:
65mm膠片(有時也叫70mm膠片,成本非常高,多見早期的高成本電影以及IMAX影片,15齒孔的IMAX畫質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畫質約12K),
35mm膠片(135膠片,最常見,畫質約6K),
16mm膠片(紀錄片常用,畫質2-4K),
8mm膠片(早期娛樂以及家庭攝影機常用,畫質非常一般)。
按照色彩分類 膠片可分為黑白膠片和彩色膠片。
黑白膠片:在透明片基上塗布鹵化銀感光劑。
彩色攝影方法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減色法彩色膠片
彩色電影的攝製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 。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複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歌曲
簡介
《電影膠片》是愛樂團演唱的歌曲。
歌曲名稱:電影膠片
演唱歌手:愛樂團 (徐立,王超)
所屬專輯:《天涯》
歌曲風格:搖滾
發行時間:2005年4月
歌詞內容
作詞:王超
作曲:韓旭
當我看著你的靠近
靠近我的身邊
我想對你說請你不要纏綿
在這老地方你雖然出現
可你的虛偽別以為 我看不見
路邊草地上有你還有我的身影
就像是電影裡演的劇情在蔓延
難道你真的不想再見他一面
站在我身邊向他說再見
既然你感覺不到空氣的新鮮
又何必在意短暫的誓言
走過的歲月演變成膠片
無所謂是你慣用的語言
時間已經把一切都改變
雨後的彩虹是那么遙遠
Music
當我看著你的靠近
靠近我的身邊
我想對你說請你不要纏綿
在這老地方你雖然出現
可你的虛偽別以為 我看不見
路邊草地上有你還有我的身影
就像是電影裡演的劇情在蔓延
難道你真的不想再見他一面
站在我身邊向他說再見
既然你感覺不到空氣的新鮮
又何必在意短暫的誓言
走過的歲月演變成膠片
無所謂是你慣用的語言
時間已經把一切都改變
雨後的彩虹是那么遙遠
那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