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戈德史密斯

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耶魯大學教授,美籍比利時經濟學家,金融結構理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1969年出版的《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該理論對金融發展的過程及規律進行了描述和分析。

理論內容

一、金融結構的內涵與分類

戈德史密斯為了研究的方便,將各種金融現象歸納為三個方面:金融工具、金融機構與金融結構。金融工具作為對其他經濟單位的債權憑證和所有權憑證,大部分由金融機構發行和持有,各種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的相對規模則構成各國的金融結構。各國金融結構的差異反映在不同的金融工具及金融機構相繼出現的次序上、他們的相對增長速度、對不同部門的滲透程度,以及對一國經濟結構變化的適應速度和特點等方面。從金融上層結構、金融交易以及國民財富、國民產值等方面在數量規模和質量特點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各國金融發展的差異。金融理論的職責就在於找出決定一國金融結構、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易流量的主要經濟因素,並闡明這些因素怎樣通過相互作用而促進金融發展。為了揭示金融發展的規律,戈德史密斯提出金融結構理論。

二、金融發展的道路

研究金融結構的目的就是為了揭示金融發展規律。為此,可以通過金融相關率等指標的變化來判斷金融發展達到何種水平。雖然各國的金融結構各不相同,但金融發展的道路卻基本上相同。在這條道路上;金融相關率、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總額中的比重、銀行系統的地位等方面的變化都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不同國家的起點各不相同,發展速度也不盡相同,但是,卻很少偏離這條道路。金融水平較低的國家將沿著金融水平較高的國家所走過的道路發展。並且,對於落後國家而言,先進國家的示範作用很重要。當然,各國的金融發展具體進程畢竟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並不意味著金融發展的道路不同,只是在這一條基本道路上出現兩條不同的軌跡,軌跡的差異在於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擁有及參與經營的程度有所不同。沿著第一條軌跡發展的國家,實際上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是由私人擁有和經營,只是在其金融發展後期出現了中央銀行和社會保險組織,美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沿著第二條軌跡發展的國家,幾種重要的金融機構往往由政府所有與經營,這種類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拉美、非洲、東亞等地區.

三、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的關係

戈德史密斯選擇金融相關率(FIR)作為主要的分析N具。FIR=F/WT(其中,Ft 代表金融活動量,Wt 代表經濟活動總量)。在此基礎上戈德史密斯研究了1860-1960年近百年的經濟數據,算出了16個國家的FIR值,以此對各國的金融發展水平作出定量評價。計算結果表明,不同層次的國家具有不同的金融相關率:處於最高發展層次的是FIR超過1的幾個已開發國家,如英國、美國、日本等;處於較低層次的則是開發中國家,如印度、委內瑞拉、墨西哥。為了評估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戈德史密斯從社會分工理論出發,認為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水平條件下,假設消費者的儲蓄偏好、投資風險大小均為不變因素,那么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種類越豐富,金融活動對經濟的滲透力越強,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如果沒有金融機構與金融工具,儲蓄與投資職能往往是混淆在一起的,每個經濟人要想擴大投資必須進行儲蓄;反之,如果他沒有投資機會,儲蓄只能是財富的貯藏。金融活動的出現使儲蓄和投資成為兩個相互獨立的職能。金融活動克服了資金運動中收支不平衡產生的矛盾,一方面它使投資者可以超過本期收入進行支出,另一方面它又為儲蓄者本期積累的收入帶來增值。正因為如此,無論是儲蓄者還是投資者都非常樂於接受金融活動帶來的社會分工。並且,通過金融機構與金融資產的多樣化,金融活動為那些沒有投資機會的儲蓄者創造了新的投資機會,這不僅使他們也能分享投資帶來的好處,而且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

基本結論

通過不同類型國家金融發展道路的剖析,戈德史密斯得出著名的12點基本結論:

1、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進程中,金融上層結構的增長比國民產值及國民財富所表示的經濟基礎結構的增長更為迅速。金融相關率有提高的趨勢。

2、一國金融相關率的提高不是無止境的,一旦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當金融相關率達到1-1.5之間,該比率就將趨於穩定。

3、經濟欠已開發國家的金融相關率比已開發國家低得多。在60年代,欠已開發國家的金融相關率多在1和2/3之間,僅相當於美國和西歐在19世紀後半期的水平。

4、決定一國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經濟單位和經濟集團之間儲蓄與投資功能的分離程度。金融相關率越高,說明儲蓄與投資的分離程度越顯著。

5、在多數國家中,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的發行額與持有額中所占份額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大大提高,即使一國的相關率已停止增長,該份額卻依然呈上升勢頭。

6、儲蓄與金融資產所有權的這一“機構化”趨勢對各種主要金融工具有著不同影響。與股票相比,債權的機構化比股票的機構化取得了更為長足的進展,同時長期債權的機構化要高於短期債權的機構化水平。許多國家政府債券、公司債券及抵押票據50%以上由金融機構持有,甚至有些國家這一比重已接近100%。已開發國家金融機構持有公司股票的比重高於開發中國家的銀行業。但是,總體上看,公司股票大部分仍由私人持有。

7、在任何地方,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發展都是從銀行體系的發展開始,並且依賴於紙幣在經濟中的擴散程度。通貨與國民財富的比例先是上升,然後是趨於平穩甚至下降,銀行貨幣的比例也經歷相似的歷程,但這兩者存在著一代甚至幾代人的時滯。

8、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系統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的比例趨於下降,而其它各種金融機構的這一比例卻相應上升。

9、外國融資作為國內不足資金的補充或作為國內乘IJ余資金的出路,在大多數國家的某個發展階段都發揮著重大作用。

10、對於多數國家的金融發展來說,先進國家的示範作用與國際資本流動同樣重要。與其它許多領域相比,金融工具和金融機構方面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傳播比較容易實現,整體性移植就更力。成功。當然一國的基本金融制度是由各國的基本經濟因素決定的。

11、金融發展水平越高,融資成本就越低,只有少數情況是例外,這就是發生了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體系的作用會友生相反的變化。

12、在大多數國家,經濟成長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氛隨著總量和人均的實際收入及財富的增加,金融上層結構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亦增大。部分國家的統計分析表明,經濟飛速增長時期也是金融發展速度較高的時期。

結構劃分

戈德史密斯將金融結構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類金融結構的特點是:金融相關率較低(約在 1/5--1/2間),債權憑證遠遠超出股權憑證而居主導地位,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中占據突出地位。這是金融發展初級階段的特點。

第二類金融結構與第一類金融結構有一定相似。在這種結構中,金融相關率仍然較低,債權憑證仍然超過股權憑證,銀行仍然在金融機構中居於主導地位。但這種結構中,政府和政府金融機構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同時,由外國投資的大型股份公司已經大量存在。20世紀上半葉,大多數非工業化國家的金融機構就屬於這一類型。

第三類金融結構的特點:金融相關率較高,約在1左右,大致在3/4-5/4 範圍內變動,也可以上升至2的水平;儘管債權仍占金融資產總額的2/3以上,但股權證券對債權證券的比率已有所上升;金融機構在全部金融資產中的份額已提高,金融機構日趨多樣化,這導致銀行體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儲蓄機構、私人及公共保險組織地位的上升。這一類型的金融結構在20世紀的工業化國家較為常見。

考察指標

為了對金融結構進行定量分析,戈德史密斯列出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的8個指標。

1、金融結構的首要方面即一國金融上層結構與經濟基礎結構之間的關係。體現在金融相關率上,這個比率等於某期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之比。

2、金融結構的構成比例。這首先是指主要金融工具的相對發行量,其次是這些金融工具在國民經濟中主要部門的分布比例。

3、金融資產總額和各種餘額在各個經濟部門之間的分布比例關係。它反映出不同的金融工具在經濟中的滲透程度以及不同部門和子部門對金融工具的偏好。

4、一國金融結構的特徵還受到各種金融機構相對重要性的巨大影響。衡量指標是:各種金融中介機構在所有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的比例,在金融工具總額中的比例,以及在幾種主要金融工具餘額中的比例等。

5、金融機構在金融工具存量中擁有份額的大小是金融結構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反映一國金融上層結構機構化程度的最簡單、最全面的指標。

6、將金融資產存量按金融工具種類和金融部門分類組合成一個金融相關矩陣,從而能夠清楚地說明各種金融資產的發行者和持有者的關係。

7、為了反映金融存量的變化;可以用某一時間的金融流量指標來衡量,主要是金融資產的新發行額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金融總流量在各種金融工具、各個部門之間的分布,金融機構的金融交易額在金融工具總流量和每種金融工具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各種金融工具在每個部門和子部門金融交分總額中所占的份額。

8、為了研究各個部門和子部門全部資金來源與資金運作情況,可以用資金來源與運用表來分析。通過該表可以掌握不同部門的內部融資與外部融資的比重,以及各部門之間的債權變化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