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雷州換鼓](/img/b/489/nBnauM3X2IzM1AzN0cjMwYjNzQTM4AjM5ADMzQTNwAzMxAzL3IzLx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眾說紛紜
有人說,“雷州換鼓”是指雷州古代生產的一種“鼓”,即是1989年從雷州市英利鎮覃典村出土的、於唐代以前鑄造的北流型雲雷紋青銅鼓。
有人說,“雷州換鼓”是雷州先民一種祭雷活動儀式。
有人說,“雷州換鼓”其實是一種自然景觀,是雷州半島夏季電閃雷鳴的景象。
以上說法各執己見。因缺乏史實與證據,各家又都難以自圓其說。
各方探究
不是一個“鼓”![雷州換鼓](/img/f/fa5/n5GcuM3X4gDNwEDM1EzN2QTM0QTMxMTNwgTMxADMwAzMxAzLxc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錢塘江潮”、“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都是一種自然現象或景觀,因此“天下四絕”無疑是指當時中國歷史上四個絕無僅有的同類現象或景觀。由此可見,將“雷州換鼓”說成是一個具體的“鼓”,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鼓”只是一個物體,與“埋藏”、“海市”、“江潮”風馬牛不相及。若果將一個鼓與那些自然景觀相提,豈不是不倫不類。
不是人文景觀“‘雷州換鼓’,是一種人文景觀。因為‘四絕’中其它三絕是自然景觀,所以才把‘雷州換鼓’這種人文景觀列為四絕之首。”這種說法,也是牽強附會。馮夢龍如果將兩類完全不同性質的景觀並列在一起,並且還將“雷州換鼓”列為“四絕”之首絕,借“雷州換鼓”這一人文景觀來襯托其它三絕,豈不貽笑大方?再說,一個雷州半島的祭雷儀式論其規格、規模、禮數、氣勢等等又如何能跟皇帝祭天祭地的儀式相比擬呢?更何況古代的雷州還是“南蠻”之地,文化還相當落後,甚至中原文明還是“春風不度玉門關”,怎能產生什麼天下人景之絕呢?
不是自然景觀持“雷州換鼓”是一種自然景觀論的人認為,因為“天下四絕”的後三絕是自然景觀,所以“雷州換鼓”也必定是一種自然景觀。筆者認為,如果將“雷州換鼓”說成是一種自然景觀,也是欠妥的。打雷現象,天下有之,何以唯雷州稱“絕”?雖說雷州是中國著名雷區,一年中打雷的天數達二百五十多天,何止“一年一遍”?另外,假若說“雷州換鼓”是一種自然景觀,為何又起了一個人文景觀十足的名字呢?“換鼓”的“換”字是一種人為動作。若果純粹是一種打雷現象,象“登州海市”、“錢塘江潮”一樣起一個“雷州響雷”、“雷州驚雷”等自然景觀的名字不就得了,何必用“換”字。因此說,“雷州換鼓”也不能理解為僅僅是一種自然景觀。
真相探秘
“ 祭雷有雷”“雷州換鼓”究竟是什麼呢?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雷州換鼓”既不是自然景觀,也不是人文景觀,但又既是自然景觀也是人文景觀。更為確切地說,“雷州換鼓”是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體,是古代雷州在每年舉行的祭雷儀式中出現“天人互應”,引來電閃雷鳴、雷聲大作的現象與奇觀。
儘管有人認為祭雷時打雷純屬偶然,但在年年祭雷必打雷的偶然中肯定存在著必然;儘管有人會將筆者這種說法視為“迷信”,但世界上存在“天人互應”的現象是誰也抹煞不了的。
天地間神秘現象數不勝數。竇娥臨刑前詛咒“六月飛霜”當即應驗,史書中記載著。1988年大興安嶺失火,當年《人民日報》報導了氣功師嚴新發功降雨滅火的訊息。廣東德慶縣每逢農曆八月初一龍母潤誕日就在龍母祖廟舉行盛大祭祀儀式。在近幾年的儀式舉行過程中,都出現一個神秘的光環從龍母祖廟上空緩緩飛過,令朝拜者驚嘆不已,當時的情景被很多人攝錄了下來。
這些神奇現象確實難得一見。但如果隨時可見,也就不顯得其“絕”了!看見的才相信,沒看見的就否定,甚至一概斥之為迷信,這也許是受傳統觀念影響太深或思想太狹隘所致。正是因為祭雷時引來雷聲才叫“絕”,才成為“天下四絕”之首絕呢!
產生
古代的雷州半島是蠻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鄉。旱魔使古雷州民不聊生。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為有雷才有雨,響雷兆豐年。雷聲是雷州半島解難救困的福音。“雷州換鼓”便源自於雷州先民的求雷、盼雷、敬雷、祭雷活動。
先民們認為打雷是天神打鼓,天鼓之聲傳至人間便成響雷。大家知道,在一年四季當中,立春過後便會慢慢聽到雷聲,雷聲由疏到密,由短到長,由弱到強,至夏秋季節最響最烈,自晚秋至冬季後雷聲又慢慢從密到疏,從長到短,從強到弱,冬至之後便完全消失了。第二年立春以後又復始。雷聲年年都經歷“產生——低沉——強烈——低沉——消失”的過程。因此先民們便認為天鼓也同人鼓一樣,有新有舊,不會永遠不壞。新鼓一開始時因打不開,聲音又小、又短、又沉、又悶,慢慢的隨著越打越開便越打越響,完全打開後就最為響亮,達到最響亮之後也達到了極點,聲音也慢慢低沉了,最後鼓打壞了,聲音便完全消失了。由此看來,天鼓壽命只有一年,每年須重新更換。
為使天鼓長鳴,為使雷雨有致,先民們便抱著一個良好的願望,將人間最好的鼓送給天神,將新鼓換舊鼓,以人類的虔誠換來天神的垂注,換來人間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於是他們每年便挑選最好的材料,選擇最好的技師,使用最好的方法,鑄造最好的鼓,通過某種儀式送給天神,慢慢地便形成了大型的祭雷活動或祭雷儀式。
發展
早期的祭雷活動只是一種簡單的、分散的、自發的和不定時的,一般是以村落或部落為單位,由族老主持祭祀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後來成了固定的、有組織的、由法師或道士主持的、甚至有官府參與的大型祭雷儀式。
據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古代雷州居著俚、僚、侗、僮、苗等少數民族,其中俚人最善於鑄鼓。各民族雖然風俗各異,但都共同崇拜“雷公(雷神)”,每年定期向雷公廟獻雷鼓雷車(雷車用於載鼓),舉行祭雷活動。祭雷時打雷,“雷州換鼓”其妙就妙在這裡,其絕也就絕在這裡。如果“雷州換鼓”僅僅是一種人文景觀或自然景觀,它就難以稱得上奇絕了。古代的雷州由於在祭雷活動中引來電閃雷鳴,因此便名聲大噪,影響深遠。不僅雷州半島所有部落都參加共同祭雷,還吸引了高州、欽州、瓊州、儋州、郴州、漳州等州郡的人來參加。一到元宵節,雷公廟前便人山人海,載歌載舞,場面之熱烈壯觀難以形容。
奇觀
![雷州換鼓](/img/4/3e6/n5GcuM3X4gTNwYzNxIzN2QTM0QTMxMTNwgTMxADMwAzMxAzLyczL2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據傳,雷州古時的祭雷活動一年分為三次,第一次稱為“開雷”,於元宵節(也是雷祖陳文玉的得道升天日)舉行;第二次稱為“酬雷”,於上元節(農曆六月廿四日)舉行;第三次稱為“封雷”,於冬至節舉行。在三次祭雷活動中最為隆重、神奇和富有意義的就是元宵日舉行的“開雷”儀式。由鑼鼓隊、旌旗隊、僧尼、族老、歌手、大眾等按八卦圖型排列成八卦陣。場中央置一個大銅鼓,鼓面為太極圖,法師站在鼓上主祭。第一列陣為鼓陣,每方置108面銅鼓,每鼓飾以雲雷紋;第二列陣為鑼陣;第三列陣為旗陣;第四列陣為僧尼;第五列陣為族老;第六列陣為歌舞手;第七列陣為遠方來賓;第八列陣為本地賓客;第九列陣便為遊人及觀眾。官員、貴賓及司祭人員在正面就座。
法師宣布祭雷儀式開始後,百姓官員一律伏地叩拜,向雷公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接著由僧尼大眾出場頌經,然後便是各族老頌唱銅鼓歌;之後由歌舞手出場唱雷歌、演雷劇、奏雷樂、跳儺舞。其歌樸素悠揚,感人心肺;其舞古樸粗獷,原始迷人。隨著演出不斷推向高潮,旌旗招展,鑼鼓齊鳴,響聲如雷,震盪百里。整個活動感天地、泣鬼神、震人心。擊鼓是非常講究的,慢打一輪緊打一輪,一輪輕點一輪重擂,每輪擊鼓必須是十八槌。當擊鼓至第六輪最後一槌即第一百零八槌時最為響亮。頃刻間千鼓競發,百里可聞,祭雷活動進入最高潮。法師在這一槌落鼓的同時迅速將預先選好的新鼓換去雷壇上的舊鼓,鏇即“轟隆隆”一聲,晴天霹靂,電閃雷鳴,風雨接踵而至。
新鼓一經換上就引來雷聲,證明天神已收到雷鼓了。每年的新鼓是事先從各部落敬獻上最好的銅鼓中挑選出來的,其神聖不可侵犯。而換下的舊鼓即交回原部落埋於地下珍藏起來,以示酬雷及養地氣。
祭雷儀式結束前,由各部落相互交換贈送銅鼓,互相祝願,最後由各族老列隊行至“雷壇”前,按順序擊鼓三槌,以圖吉祥,期望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儀式結束後,凡求雨的、求財的、求功名的、求子嗣的、求平安的,經允許可登壇一擊。
這樣,“雷州換鼓”實質上是包含了三層意思,一是幫天神換掉雷鼓;二是將“雷壇”上的舊鼓換上新鼓;三是部落之間或主客之間將自己生產出最好的鼓互相交換。“鼓”不但象徵雷,也成為了雷州古代少數民族權力至高無上的象徵。“雷州換鼓”儀式唐代以前在古雷公廟舉行,於唐貞觀16年建成雷祖祠後便定在雷祖祠舉行。
消失
雷州先民的祭雷活動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前,而“雷州換鼓”奇觀的產生當在秦漢之後隋唐之前。“雷州換鼓”名稱的出現則在唐代以後,其消失應在明代以前。因為秦漢時期我國道家文化最為興盛,道士、法師做法事最為盛行,隋唐時期雷州祭雷活動又最為盛大隆重,而宋元時代以後就漸漸消亡了,以致在清代古籍上就再也難以考查到“雷州換鼓”的蹤跡,而雷州的清史是最為翔實和完整的。
關於“雷州換鼓”的失傳,有人說是因為後來的法師法術不靈了,有人說是因為後來人心不誠了,也有人說是因為善於鑄鼓的俚僚人被逼遠走他鄉了,還有人說是因為兵荒馬亂不能按時舉行所致。
但不管原因何在,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雷州換鼓”的確是中華民族的祭祀壯舉。希望有朝一日能重現這古代一絕,造福於湛江經濟。
專家看法
“雷州換鼓”究竟是只是一種鼓,還是一種人文景觀,或是一種自然景觀呢?為此,2005年06月雷州市委宣傳部、廣東紅土文化學會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等80多人,對“雷州換鼓”進行了研討。
專家學者們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歷史的高度,多方位,各抒己見,求同存異,深入探討,並形成共識,認為,“雷州換鼓”是雷州先民古老的祭雷活動,是古雷州奇特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完美結合。
氣象學
據了解,雷州是世界上兩大著名雷區之一,每年到了夏季,經常電閃雷鳴。據史料記載,雷州一年當中可打雷的天數多達250多天,每逢夏秋季節、陰雨天氣,常常雷霆萬鈞,地動山搖。雷州因雷而聞名。雷州先民自古敬雷、祭雷。古代的雷州半島曾是蠻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鄉。旱魔使古雷州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為了生存,雷州先民天天求雷、盼雷,因為有雷才有雷州,響雷兆豐年,雷對雷州不啻於解難救困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