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垌摩崖石刻

雷垌摩崖石刻

雷王就是以良德為洞府,掌管包括雷州半島一帶部族的首領。 所有這些,勒刻於她生前的“官正王上”無疑是最早的源頭。 還有洞府雷洞改稱良德,也肯定與“官正王上”的刻石有直接關聯。

雷垌摩崖石刻文字
位於廣東省高州市長坡鎮雷垌村馬鞍坳,在一塊斜嵌在坳口崖邊的山岩上和一塊相去60米左右的台形石頭上。石頭面米把見方,主要是圖形。山岩約長4米、高2米,全是文字,共有文字元號18組,圖形符號5種,人工刻鑿痕跡非常明顯,有部分符號難以辨認,當地村民稱為“鑿字石”,文字元號頗為奇特,完全不同於現代漢字。很有可能就是古俚人記事的文字。經中國古文字專家葉柏來先生考證,這些文字分屬於不同的時代,年代跨度從秦漢至南朝,字型相似於漢字中的金文、篆體、楷體。大概是因為人們路經此地,在此休息,閒來無事,隨手在石壁上刻字書畫,一代又一代積累下來,就成了石碑。圖形石刻距文字石刻約60米處,橢圓形,直徑約2米,上面刻有四方形、點狀、格狀、北斗星狀等圖形符號十多種。這些象形符號究竟有何含意還有待專家去解讀。
其中被古文字學家解讀的有“六卜雷王作反”、“夫人天下”、“官正王上”等文字。“六卜雷王作反”幾個字,揭示著在這裡曾發生了一場慘烈的鬥爭,冼夫人的先人常處於戎馬狀態;而“夫人天下”、“官正王上”等文字可能是路人對冼夫人的評價。
專家考證,從 “六卜越雷王作反”的刻石文字,聯繫到附近發現的“南方長城”遺址有關,此遺址東連大坡、石龍鎮,南收長坡、新洞鎮,西接高涼山,綿延百里,嚴密拱衛郡治良德城,以及在城址附近出土的銅刀、銅劍、銅鼓等這些當屬戰國時期的武器,可以想像,在秦統一六國的末期,這裡也曾發生過一場慘烈的戰爭。據刻石內容可以作這樣的推測:秦將趙佗由北往南一路攻城破陣,最後奪取了南越南部首府良德,退守沿海一帶的南越各部族不得不俯首稱臣,戰事暫時平息。土著首伙雷王仗恃進可攻城,退可入海,不甘心失敗,蓄謀造反。良德守將有所覺察,也積極備戰,學樣他的始皇帝修築了“南方長城”。古人崇信巫師,在密切注視事態的同時,還前後占卜了六次以詢問鬼神雷王是否真敢造反。後來事如所卜,雷王敗走海南島。越人巫師為炫耀神靈了得,刻下了這六次卦象和記述文字,但掌握記史權的秦人因斬殺太過,怕雷王遺民及其後代仇恨,對這段史實,包括“南方長城”的構築,卻隱瞞不記,或記而不傳。再後來,因良德閉塞被廢棄,以致連這僅有的刻石也幾乎被湮沒。
刻石隘口外東南山腳的村落叫雷洞,隘口內西北山裡的千畝盤地是古郡治良德,今為全國四大水庫之一的高州水庫。洞即垌,是南越族穴居時代相當於今天鄉鎮或縣區一級的行政單位,一般由同一部族組成。從刻石可知,一方部族的首領一度稱王。雷王就是以良德為洞府,掌管包括雷州半島一帶部族的首領。因此,良德才是真正古雷洞,這與廣州才是真正古番禺城同理。雷王走了,但古部族的世襲傳統根深蒂固,其留居本地的族人必然仍以他的子侄為首領,且習慣稱之為王。冼夫人能世襲為首領,無疑與雷王同宗。有學者依據多方面考證認為冼夫人是冼姓雷垌村人,大有可能。
石頭上1號卦象圖形的兩個方框之間再增一個方框就是婦孺皆知的“下三”棋盤。“下三”是“下圍棋”的雛形。有可能,這個圖形是現今流行全世界的圍棋的源頭。
作為後人,老雷王搞分裂而生靈塗炭,這是冼夫人所深知的。她毅然與漢人太守結婚,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是有歷史淵源的。由於她明智的堅持,加之勵精圖治,致使粵西乃至整個南越宇清海靖、興旺發達。在她生前萬民就已感恩戴德,稱頌四方。在她身後奉祀她的廟宇更是遍布粵西,遠及東北、海南島,僅高州一地就有冼太廟近300所。時至今日,關於她的事跡、思想、精神更進入了學術研究領域,論著多多。所有這些,勒刻於她生前的“官正王上”無疑是最早的源頭。
有雷王的稱名才有雷洞的洞府稱名,乃至雷州的稱名,雷王的族人也理所當然叫雷人,今叫俚人;雷王敗走海南島,跟隨他的部族被稱為黎族:部分雷人流徙廣西,被稱為徠人。俚、黎、徠都是“雷”的變音易字,以 “雷王”刻石為源頭。還有洞府雷洞改稱良德,也肯定與“官正王上”的刻石有直接關聯。
至於可否從傳統所無的“雷”字和與傳統大異的兩個“越”字以及其他未能釋解的刻石符號判斷俚人曾經有過文字,則還有待於學術界的進一步探討。
雷垌刻石堪稱“百書壁”。雖然就刻石的本身它不是最古老的,但刻石的文字甚至有前期金文和甲骨文,這就可能是最古老的了;且這些刻石對於文化的傳承、文字的考證、書體的演變和史學的研究,價值難以估量,在全國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