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898年11月11日,雷內·克萊爾出生於法國巴黎鬧市區的一個商人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了這座繁華都市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兒時的記憶深深烙在他的內心,也影響了他的電影創作,他影片中表現的熱鬧場景,大都源自他熟悉的巴黎市區生活。克萊爾中學時代便熱衷於文學,並且終生保持著這種興趣。
1913年中學畢業後後立志於文學,因未考上大學,這位商賈之子拒絕繼承父業,於1916年應徵到戰地流動醫院服役,並且將這段恐怖經歷寫成了兩本詩集《祭人間》和《大地》,但從未發表。
演藝經歷
1919年起初從事新聞工作,寫《怪物之島》劇本,後來又對電影產生了興趣。1920年,由於一次偶然的機遇,他在在費雅德指導下在影片《生活的百合花》中扮演了一名風流小生,由於當時電影還未被上層社會接納,家境頗豐的克萊爾不得不用假名參演影片,取藝名雷內·克萊爾,後來又主演了《孤兒》、《巴黎塞特》、 《死亡的意義》和《一夜幽情》。
1922年,克萊爾開始寫作影評和電影理論文章,同時尋找機會轉嚮導演創作實踐。
他曾擔任雅·德·巴隆塞里的助手,第一部作品為幻想喜劇《沉睡的巴黎》(1923)。這部影片同他後來的許多影片一樣,編劇都是由他本人擔任。他的第二部影片《幕間節目》(1924)是為法國現代派作曲家薩蒂的芭蕾舞劇幕間放映而製作的。這兩部影片使他成為先鋒派藝術的代表人物。
影片《紅磨坊的幽靈》(1925)和《假想的旅行》(1925)是以神話和幻想的情節為背景的。《風的俘虜》(1926)。
無聲電影時代克萊爾的最佳作品為《義大利草帽》(根據拉比什的作品改編,1927)。
《兩個膽小鬼》(1929),此外他還拍過一部表現艾菲爾鐵塔的短紀錄片《鐵塔》(1928)。
克萊爾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巴黎屋檐下》(1930)中廣泛運用了音樂主題,而儘量縮減了有聲的對話。
《百萬法郎》(1931)和《七月十四日》(1933)。
1932年拍攝的《我們要求自由》尖銳地諷刺了資本主義生產制度;影片《最後一個億萬富翁》(1934)嘲諷了資產階級議會的政治陰謀和正在產生的法西斯主義。這部影片在德國的一些地方禁止演出,加上政治上的排擠,他遂去英國,克萊爾在英國拍攝的兩部影片《鬼魂西行》(1935,英國)和《假訊息》(1938)也具有諷刺特點。尤其是《鬼魂西行》融合了英國人的幽默和法國人的熱情,在國際上引起轟動。
1940—1946年克萊爾住在美國,在那裡拍攝了《紐奧良的情婦》(1941)、《我娶了一個女巫》(1942)、《明天發生的事情》(1944)和《天網恢恢》(1945)。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喜劇片《我娶了一個女巫》(1942年)。在影片中,導演把其所特有的幻想風格和對美國的冷嘲熱諷結合在一起。由於強烈的個人化創作思想同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制度格格不入,加上長期脫離自己熟悉的生活,克萊爾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影片已無法與從前相提並論。
戰後克萊爾返回法國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沉默是金》(1947)是一部有關早期電影業的撫今追昔喜劇片。又拍攝了與當時反映法國工人生活的影片《曙光》和描寫法國工人抗擊德國法西斯鬥爭的影片《鐵路上的戰鬥》。影片《魔鬼的美》(1949)影射了1950年代初期歐洲反核子彈的民眾運動。(1950)改編自德國詩人歌德的《浮士德》。《夜來香》(1952)影片《大演習》(1955)揭示了主人公內心世界。《百合門》(1958)洋溢著熱烈的人道主義氣息。
1960年代上半期,克萊爾拍過幾部影片,如《婚姻》(1960,集錦片《法國女人與愛情》的插曲),《兩隻鴿子》(1961,集錦片《四個真理》的插曲)。
影片《世上所有的黃金》(1961)嘲笑了那些想把世上的一切財物都搜刮到自己手中的生意人。
《全世界的黃金》(1962)
《風流的聚會》(1965)等等。
《風流的節日》(1966)。雷內·克萊爾於1966年退出影壇,專心整理自己的創作經驗和對電影藝術的思考。
1979年克萊爾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紀念獎 。1981年去世於巴黎。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1921 | Parisette | ---- | 路易斯·菲拉德 | Sandra Milovanoff |
(以上參考資料)
導演作品
時間 | 片名 | 主演 |
1924年 | 幕間節目 | Marcel Duchamp、曼·雷伊 |
1925年 | 沉睡的巴黎 | Henri Rollan、Charles Martinelli |
紅磨坊的魅影 | Albert Préjean、Sandra Milovanoff | |
1927年 | 義大利草帽 | Jim Gérald、Paul Ollivier |
1928年 | 鐵塔 | - |
1930年 | 巴黎屋檐下 | Albert Préjean、Pola Illéry |
1931年 | 最後一個百萬富翁 | Paul Ollivier、安娜貝拉 |
我們等待自由 | Henri Marchand、Raymond Cordy | |
1934年 | 最後的億萬富豪 | Max Dearly、Sinoël |
1935年 | 鬼魂西行 | 羅伯特·多納特、簡·帕克 |
1938年 | Break the News | 傑克·布查楠、莫里斯·切瓦力亞 |
1941年 | 紐奧良之光 | 瑪琳·黛德麗、布魯斯·卡伯特 |
1942年 | 我娶了一個女巫 | 弗雷德里克·馬奇、維羅妮卡·萊克 |
1943年 | 天長地久 | George Kirby、Doreen Munroe |
1944年 | 明天發生什麼 | 迪克·鮑威爾、琳達·達內爾 |
1945年 | 終局 | 巴里·菲茨傑拉德、沃爾特·休斯頓 |
1947年 | 沉默是金 | 莫里斯·切瓦力亞、弗蘭索斯·皮埃爾 |
1950年 | 魔鬼的美 | 米切爾·西芒、傑拉·菲利浦 |
1952年 | 夜美人 | 傑拉·菲利浦、瑪蒂妮·卡洛 |
1955年 | 大演習 | 碧姬·芭鐸、米歇爾·摩根 |
1957年 | 里拉大門 | 皮埃爾·布拉瑟、Georges Brassens |
1960年 | 愛情和法國女郎 | Jacqueline Porel、Pierre-Jean Vaillard |
1961年 | 全世界的黃金 | 布爾維爾、Alfred Adam |
1962年 | Three Fables of Love | 萊斯利·卡倫、夏爾·阿茲納夫 |
1965年 | 風流的節日 | 讓-皮埃爾·卡塞爾 |
(以上參考資料)
製片作品
時間 | 片名 |
1938年 | Break the News |
1941年 | 紐奧良之光 |
1942年 | 我娶了一個女巫 |
1943年 | 天長地久 |
1945年 | 終局 |
1947年 | 沉默是金 |
1952年 | 夜美人 |
1955年 | 大演習 |
1957年 | 里拉大門 |
1961年 | 全世界的黃金 |
(以上參考資料)
編劇作品
時間 | 片名 |
1924年 | 幕間節目 |
1925年 | 紅磨坊的魅影、沉睡的巴黎 |
1930年 | 巴黎屋檐下 |
1931年 | 最後一個百萬富翁、我們等待自由 |
1934年 | 最後的億萬富豪 |
1935年 | 鬼魂西行 |
1938年 | Break the News |
1941年 | 紐奧良之光 |
1942年 | 我娶了一個女巫 |
1944年 | 明天發生什麼 |
1947年 | 沉默是金 |
1952年 | 夜美人 |
1955年 | 大演習 |
1957年 | 里拉大門 |
1960年 | 愛情和法國女郎 |
1961年 | 全世界的黃金 |
1962年 | Three Fables of Love |
1965年 | 風流的節日 |
(以上參考資料)
剪輯作品
時間 | 片名 |
1925年 | 沉睡的巴黎、紅磨坊的魅影 |
副導演作品
時間 | 片名 |
1937年 | 英倫戰火 |
(以上參考資料)
出版書籍
出版時間 | 書名 |
1951年 | 《電影隨想錄》 |
1970年 | 《昨天的電影、今天的電影》 |
- | 《亞當斯》 |
- | 《中國王子》 |
- | 《點點滴滴》 |
社會活動
克萊爾還是第一個被接納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電影藝術家,是在1962中成為院士的。
人物評價
雷內·克萊爾是作品具有目的性和進步性的電影工作者。他的細膩、變幻多端的風格、清晰有力卻淡淡的線條,遠遠超過了它實際表現出來的意義。可以說,他的作品象某些樂曲和詩歌一樣,只有看過兩遍之後才會有收益,不看兩遍是理解不了的。雷內·克萊爾的現實主義始終是芭蕾舞式的現實主義。他給劇中人物穿上花哨的服裝,戴上合乎身份的飾物,同時又使他們風格化,把他們的輪廓簡化,從而把他們引入他獨創的世界中去。
雷內·克萊爾具有一種特殊的觀察世界的能力,這正是他的真正價值所在。他有一個獨立於演員之外的、個性鮮明的世界。 他讓觀眾看到的是一系列畫面而不是單純的敘述,就象在《兩個膽小鬼》里一樣,技術上的創新在影片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 (《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