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經歷
1988年,憑藉《作家身影》記錄片配樂作品獲得台灣金鐘獎 。
1995年,推出首張個人音樂專輯《我是雷光夏》,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 。
1996年,為侯孝賢指導的電影《南國再見南國》創作主題曲《小鎮的海》、《老夏天》,併入圍“第7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
1998年,為侯孝賢指導的電影《海上花》創作同名主題曲,併入圍“第9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 。
1999年,推出第二張個人音樂專輯《臉頰貼緊月球》,收錄了包括《海上花》、《老夏天》等在內的11首歌曲 ;同年,憑藉專輯《臉頰貼緊月球》獲得“第10屆台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最佳編曲、最佳MTV、最佳專輯四項提名,並獲得最佳作詞人獎 。
2000年,夏光雷擔任台北愛樂電台的DJ,期間主持了《粉紅色森林》、《聲音紡織機》等節目。
2001年,擔任幾米音樂專輯《地下鐵的二十個音樂場景》的旁白。
2003年,推出第三張個人音樂專輯《2003 逝》;同年12月,推出第四張個人音樂專輯《時間的密語》,收錄了包括《你靜靜聽》、《臉頰貼緊月球》等在內的11首歌曲 。
2004年,擔任誠品戲劇節《電詩小王子》的編導 。
2006年,與飛人集社偶劇團在南海藝廊參與演出 ;同年12月,推出第五張個人音樂專輯《黑暗之光》,收錄了包括《我的80年代》、《別人的天使》等在內的10首歌曲 。
2007年6月30日,獲得“第七屆華語音樂傳媒大賞”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同年9月9日,在澳門舉行了“Summer Lei Summer Live! 仲夏靈光-雷光夏澳門音樂會” ;同年11月,其專輯《黑暗之光》在中國發行 。
2008年4月25日,與微光樂團在北京參加“看不見的城市”主題演出 。
2010年5月,推出第六張個人音樂專輯《她的改變》,收錄了包括《第36個故事》、《她的改變》等在內的6首歌曲及8首純音樂 ;同年11月20日,憑藉歌曲《第36個故事》獲得“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
2011年6月18日,憑藉《她的改變》獲得“第22屆台灣金曲獎流行類頒獎禮”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 ;同年,為董潔微電影《Self之赴》中的歌曲《Self之返》作曲;同年11月,受邀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立邦 (Nippon Paint)“為愛上色,愛&旅程音樂會” 。
2012年3月,雷光夏與她的樂隊“BIT Sound”參加“《覺》音樂+藝術節” ;同年,雷光夏暫時辭掉了台北愛樂電台DJ的工作。
2013年7月7日,雷光夏主持的台北愛樂電台節目《聲音紡織機》重新開播。
2015年,推出第七張個人音樂專輯《不想忘記的聲音》,收錄了包括《那些時代的風景》、《遠方的鼓聲》等在內的12首歌曲 。
個人生活
雷光夏的父親是台灣作家、畫家雷驤 。
主要作品
音樂作品
專輯專輯名稱 | 發行時間 |
不想忘記的聲音 2015-08-21 國語 | |
她的改變 2010-05-14 國語 | |
黑暗之光 2006-12-01 國語 | |
2003逝 2003-12-02 國語 | |
時間的密語 2003-12-02 國語 | |
臉頰貼緊月球 1999-10-01 國語 | |
我是雷光夏 1995-06-01 國語 |
歌曲名稱(歌曲說明) | 發行時間 |
---|---|
小鎮的海 | 1996 |
主持節目
年份 | 欄目 | 頻道 |
2000 | 粉紅色森林 | 台北愛樂電台 |
2000 | 聲音紡織機 | 台北愛樂電台 |
獲獎記錄
個人獲獎 |
|
作品獲獎 |
|
人物評價
雷光夏的作品以文藝、文學氣息見長 (新浪評) 。雷光夏的聲音低沉而富磁性,令人感覺溫潤回甘。她因為愛電影的關係,令其音樂創作往往帶著高質感的氛圍,展示一種在知性間透露著反叛的音樂風格,在古典樂風與實驗形態間徐徐疾游。雷光夏的嗓音柔和舒服且富有磁性,她沒有陳綺貞的小資、沒有陳珊妮的冷艷,但她更多的情感是關於溫暖和內斂的。相對於陳綺貞的小女人的小情緒,雷光夏的音樂里更多了一種文學氣息和平靜撫慰的大氣的東西。雷光夏被定位為實驗民謠唱作人,由於低調生活,被稱為非職業歌手及隱形歌手。正是這種低調,反而讓雷光夏有一種神秘的文藝氣氛 (網易評)。
第47屆金馬獎獲獎名單
11月20日,第47屆台灣金馬獎在台北桃園縣展演中心舉行頒獎典禮。張作驥執導的《當愛來的時候》獲得了包括最佳劇情片在內的四項大獎,與獲得最佳導演獎的鐘孟宏作品《第四張畫》並列成為最大贏家。阮經天和呂麗萍分別憑藉在《艋舺》和《玩酷青春》中的表演分獲最佳影帝、影后稱號,爆出了最大冷門。 | |
作品 | 獲獎人 |
《第36個故事》[電影] | 雷光夏 |
《當愛來的時候》 | 張展| 彭維民 |
《艋舺》 | |
《透析》 | |
《台北星期天》[電影] | 何蔚庭 |
《馬嘎巴海》 | |
《玩酷青春》 | 呂麗萍 |
《街舞狂潮》 | 蘇哲賢 |
《茱麗葉》 | 李千娜 |
《第四張畫》 | 郝蕾 |
春風沉醉的夜晚 | 佩曼·雅茲達尼爾 |
《父後七日》 | 劉梓潔| 吳朋奉 |
《狄仁傑》 | 南相宇| 李庸基 |
《十月圍城》 | 吳里璐 |
特別貢獻獎 | 孫越[演員] |
終身成就獎 | 徐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