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台觀 (四川省蒼溪縣雲台觀)

雲台觀 (四川省蒼溪縣雲台觀)

現存有各類古蹟遺址20餘處,由東觀、中觀、鐘樓三部分構成。史書記載,公元143年,張道陵在蒼溪雲台觀傳道修行,創造了流傳於世的真武功和正義道。雲台觀為張道陵傳道煉丹大藥之處,現有張道陵墓、飛仙崖、煉爐、煉丹池、丹灶堂、九轉亭、浸藥泉、玉丹亭、玉魚池、松根、蟠桃二岩等遺址,被譽為“雲台仙山”。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初建

據史書記載,雲台觀是東漢“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在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建立的全國二十四治之一。初建的雲台治為簡陋草屋土壇。永壽年間(155—157)重修前、中、後三殿及附屬建築物。南北朝在雲台治基礎上建雲台觀。

修繕重建

明代後期建築大多損毀,明萬曆八年(1580)、清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年(1843)、民國11年(1922)對部分觀宇作過重修、培修,明、清至民國設道會司於雲台山。

規模建制

最初規模

宋淳熙九年(1182)於觀前修建白鶴樓、天師殿、紫微宮、九皇樓、司令堂,以供張天師、紫微北極大帝、九皇、司令等道教至尊和神氏後,還建有九轉亭、魁柏亭、望鶴亭,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等洞穴。

現存規模

現存有各類古蹟遺址20餘處,由東觀、中觀、鐘樓三部分構成。史書記載,公元143年,張道陵在蒼溪雲台觀傳道修行,創造了流傳於世的真武功和正義道。雲台觀為張道陵傳道煉丹大藥之處,現有張道陵墓、飛仙崖、煉爐、煉丹池、丹灶堂、九轉亭、浸藥泉、玉丹亭、玉魚池、松根、蟠桃二岩等遺址,被譽為“雲台仙山”。

風景特點

站在雲台觀上,極目四眺,四周山巒疊嶂,雲煙渺渺,這座藏於深山的道觀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興衰。它被毀滅過,它被重建過。它有許多故事,許多傳奇,都在這天、這地、這山、這水裡變成了無言的訴說和厚重的靜謐。它的秘密或許我們永無可知,就連它的歸屬地都因為歷史上的各種變遷,在蒼溪和閬中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它就那么靜靜地呼吸著,靜靜地存在著,靜靜地見證著屬於它的歷史。

主要景觀

雲台觀三殿

筆在道觀筆在道觀
雲台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並不大,分為前、中、後三殿。
一進大門,迎面是一尊靈官。前殿左右各有橫房二間,和中殿兩邊相接,形成了一個四合院。中殿供奉著太上老君、慈航和天師,從西武當山來雲台觀修行的冉道士,正悠閒的在屋檐下閱讀著道教的書籍,院子裡落英繽紛,裊裊青煙里一派道法天然的景象。在中殿右殿轉角與前點相連的橫房,殿里有一尊三隻眼、蹺右腳、舉右手的高大龍神坐像。據說,文化大革命時龍神像被砸,發現其腹內有一隻乾癟的猴子骨架,脖上系紅綾,上有“雲台化縣……”等字。猴骨架被農民張永年作為藥材賣掉,紅綾也不知去向。傳說當年張天師手牽一猴來雲台順山界雲遊時,山上立即出現一個高大無比的龍神,它就是雲台上的保護神。據此,後來的道士塑龍神像時,就把活猴灌醉泥封在龍神像腹內,以求天師顯靈,龍神保佑。而雲台觀的後殿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原來的三清神像,浮雕石牆已然漸漸湮滅,只能看到兩塊直徑52厘米、高出地面12厘米的柱礎。

八角井

在雲台觀東南200米處,有一座八角井,據介紹,當井水枯竭時,可見“雲液”二字,井水充盈時,只見一潭綠水,不見井底。又傳還有一座八角井位於雲台觀後殿西側池畔,其下深處有暗流,與井相通,修建雲台觀的木材,就是從井中湧出的,只是此井早已用生鐵水凝鑄,令人難尋其蹤跡了。當地民眾流傳著“八角井照南天門”的說法,意即有人到此俯井觀看,可以見到天上的南天門。

地下宮

雲台觀後殿西北還有一個龍洞,又叫地下宮。洞口有石欄、石門,上有9級石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洞寬5尺,高6尺,可容3人並行向里走8丈多。洞內兩壁、頂板,均刻有人物圖形,入洞8丈多處,立有厚石壁,據傳在這個石壁後面,還有別的洞和它相連,神秘莫測。

張道陵墓穴

而在雲台山的諸多傳奇中,最奇特又是最有名的莫過於傳說中張道陵的墓穴。順著雲台觀後的一條小路前行100餘米,就看到了一處用鋼筋混凝土搭成的架子,架子下是用4根木棍支撐起來的遮陽棚,而被它們保護起來的就是這座張天師的衣冠冢了。據介紹,這座古墓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被發掘過,但是只打開了一兩間石室後就停止了,據說這個石墓裡面有很多間石室,互不相通,而墓穴縱向一直通到雲台觀里,連成一線。奇特的是,雲台觀地面就以這一線上的作物無法生長。待到每年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尤其明顯。而來這裡的遊客也無法下到墓穴裡面一探究竟。這就是這座墓穴另一個神秘的地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墓穴除了外面的四五級台階外,其餘部分都被水淹沒,而水位不管洪澇乾旱都幾乎不曾改變。墓穴在山頂,那這些水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相關故事

雲台溯源

雲台觀雲台觀
蒼溪雲台山,為道教創始人張陵修真之所,是道教二十四治所下八治之第一治,雲台山乃道教勝地。
雲台山,位於蒼溪五里、雲峰與閬中的交界處,距蒼溪縣城約18公里。
1968年,張其昀監修的《中文大辭典》(台灣版)載:“雲台,山名,在四川省蒼溪縣東南。”唐《元和郡縣誌》記載,蒼溪縣境有雲台山,並為道教名山。宋《太平寰宇記》也有張道陵在蒼溪雲台山學道升天的記載。元《四川省地圖》、明、清《保寧府志》、《蒼溪縣誌》、《蜀水經》都有類似記載。清《道藏輯要》:道教初有24治所,分為上中下三個八治,各有稱謂。下八治之第一治為“雲台山治,在巴西郡閬州蒼溪縣東。”民國《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1948年版《辭海》亦都有張道陵在蒼溪雲台山修道成仙的記載。
眾多文獻證實,蒼溪雲台山是名山,且與道教有關,是道教創始人張陵“升天”之地。
道教聖地雲台山,位四川省蒼溪縣東南三十五里,風清氣和,土腴泉潔,神蛇不螫,猛獸能馴。常有彩霞密覆其嶺,靈鳥瑞雀飛翔,抗蒼涯於穹昊,聳絕壁於雲霄。立雲台為名,以標顯奇特耳。若登高遠望,則千巖萬壑,金碧推疊,龍蟠虎踞,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環富,盡神人之狀麗矣!又其靈粹滋孕,故代生異人,為剛風浩氣之所。

二十八治

雲台山為二十八治之一,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魄之所屬也)昔太上於漢安二年正月七日午時,立下二十四治,即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以應天二十四氣,又張天師所加四治,共二十八治,合二十八宿,付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而於雲台山受封為天師。天師方親受太上質?,當步綱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師。依其度數,開立二十四山治,十九靜廬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誅邪偽。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天師於此白日升天,萬民盡見。爾後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雲台山治即屬二十八宿之胄星。雲台坤維福地,代仙聖屢垂經教,昔黃帝於雲台山得?先生授以龍蹻經。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於雲台山授天師三洞眾經。
雲台治中內錄言:(太上老君傳授雲台正治官圖治山)鼎等得四十六代。即太上老君於雲台山開太一宗,其繼承大宗師次第如下:第一代大宗師太上老君。第二代王君。第三代章震。第四代若士。第五代李元君。第六代張道陵。(太上老君於雲山授法於張道陵,張道陵為第六代大宗師)第七代張申,第八代李仲春。第九代李少君。第十代欒巴。第十一代陰長生。第十二代張景霄。第十三代劉馮。第十四代劉政。第十五代孫博。第十六代元放。第十七代介象。第十八代李延。第十九代劉景。第二十代東海郭延。第二十一代靈壽光。第二十二代何述。第二十三代羅先期。第二十四代甘孝先。第二十五代石帆公。第二十六代宮戶。第二十七代施存。第二十八代葛玄。第二十九代尹思。第三十代尹軌。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第三十三代劉綱。第三十四代張秦。第三十五代王列。第三十六代許遜。第三十七代鄭思遠。第三十八代李淳風。第三十九代李惠舉。第四十代李保真。第四十一代林通元。第四十二代李弘。第四十三代林 逢春。第四十四代孟欽。第四十五代何子明。第四十六代黃元吉。第四十七代黃金榜字黃史(道號赤蒼子)。
茲為承傳太上老君所創之太一宗脈,爰設立(中國道教嗣熊宗師府)(本府為輔導各宮府之機構)及(大羅金仙府),做為重整道教之聖地。因其山勢峻拔,靈氣流布,終年煙霞環覆,故取名「雲台山」。
太上老君以其所著經典-道德經、西升經、太上感應篇、日月混元經、清靜經、混元陽符經、太上老君消災經、太上老君開天經、太上老君救生真經、內觀經、內丹經、五斗金章受生經、太素經、元道真經等等,做為承傳道脈之經緯,以濟度蒼生,普化世人。
雲台巍巍,老君啟聖,道範昌流,吾等當共慕雲台清虛,澄神寡慾,體道修真,恪遵太上清靜之教,為無為於此心,事無事於天下,以重茲山,以福國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