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雲台山,位於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雲峰鎮境內。東漢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漢中地區設道場或教會,共二十四治(後來與二十八宿合併增加到二十八治)。漢安二年天師張道陵設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雲台山是下品八治的第一治(《雲笈七籤》卷廿八《廿四治》)。《道藏》中的《珠 囊》引《二十四治圖》、《七簽·蜀中廣記》引《二十四治圖》、《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天師治儀》以及清人彭定求的《道藏精要》中,均說雲台山治在巴西郡閬州蒼溪縣。《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六在“雲台山”條目下引《周地圖》說:“漢末張道陵在此學道,使弟子王長、趙升,投身絕壑,以取仙桃。長等七試已訖,九月遂成,隨陵白日升天。”《十道記》說蒼溪雲台山即“張道陵升真之所”。
文化
雲台山呈太極八卦圖形,這是道教文化在自然山川形勝中的集中反映。
中國道教研究所所長、張天師第六十五代嫡系傳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為雲台山題詞:“天師二十四治之蒼溪雲台山”。 1995年,山西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袁有根來此實地考察,意外驚喜的發現:雲台山全貌竟與“太極陰陽八卦圖”驚人的相似!雲台山黛青的山體呈魚形,“魚頭”所在叫“捨身崖”,據傳當年張道陵命弟子王長、趙升在此投身絕壑以取仙桃,由此脫去凡軀,得以升仙;白霧飄渺的山側空谷亦呈魚形,“魚眼”為谷底一天然清泉,泉水清澈甘甜,冬暖夏涼。兩“魚”一黑一白,一動一靜,一實一虛,一陰一陽,首尾相交,渾然相合。主山體周圍還有八個山丘,分別為紫陽山、銅鼓山、博樹埡、文成山、雙山埡、文筆埡、北斗山、冒火山,構成“八卦”。
上世紀90年代初,山西大學教授袁有根在蒼溪縣文化館[兼文物管理]陶嘉陵、羅光春的多次陪同下,考察雲台山,並繪製上圖。
大量史料和事實表明,蒼溪雲台山是張道陵初創道教時的二十四治中的第十七治,其對於中國道教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道教發祥地
蒼溪縣位於我國西部的四川省北部山區,這裡山川毓秀、生態良好,歷代都是道教活動的興盛之地。自東漢張道陵在蒼溪雲台山從事道教活動開始,道教在蒼溪已有1860多年的歷史。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無數高道大德和專家名流的足跡,孕育和積澱了厚重而深沉的道教文化,被譽為“中國道教之鄉”。
一、蒼溪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晚年道教活動的中心
張道陵在大邑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稱“五斗米道”)之後,把他晚年道教活動的中心轉移到了川北一帶的蒼溪縣。據《雲笈七籤》等史料記載,張道陵在蒼溪雲台山學道煉丹、傳道試法,七試趙升,“九丹遂成”,然後自擲深谷,對弟子王長、趙升授以要道。親率三百七十弟子的龐大隊伍住治上教化,這在道教史書的記載中十分少見。當年蒼溪道教活動是何等的興盛可想而知。
二、蒼溪是張道陵的升真之地
眾多的道教史書都指向同一個事實:張道陵及夫人、部分弟子均在蒼溪羽化升天。張道陵於“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有的記載為永壽二年)”“…… 九月九日……乃以盟威、都功等諸品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以授長子衡……”,將余丹分發給弟子食之後,已至中午時分。此時,“群仙儀從畢至,天樂擁導雲台峰,白日飛升,時真人一百二三歲也”。張道陵的夫人雍氏也於次年在此升天。他的弟子王長、趙升三十年後在此升天。位於雲台山西邊的張道陵墓穴至今遺蹟尚存,墓內石頂上鐫刻的“升真之域”四個正楷字還清晰可辨。
三、蒼溪的道教宮觀遍布城鄉
距蒼溪縣城十七公里的雲台山是道教最早的二十四治中的下八治之首治,是全國十八座煉丹名山之一。其山形為典型的陰陽魚,圍繞雲台山內外分別由八個山頭組成了內八卦和外八卦,特殊的地貌地形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太極八卦圖。張道陵從公元143年設立雲台治,至公元156年升真,他晚年間接或直接在此從事道教活動長達12年,可見此地確是修道煉丹的靈山寶地。雲台觀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一直都是崇道弘法的勝地。道場規模宏大,在道教最興盛的時期,雲台山有九樓、八塔、十一殿、塑像二百餘尊。
位於縣城東南角的中國西武當山因其形如筆架,古時叫“筆架山”,是中國西部罕有的以“武當”命名的道教名山。自西晉太康(公元280—289)年間修建玄帝廟,到明朝大興武當道教的永樂年間修建真武宮並更名為“武當山”,歷史上一直是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西武當山緊靠嘉陵江邊,山勢巍峨,突兀挺拔,在山裡山外形成了兩個陰陽魚圖形(山裡的陰陽魚:山樑部分為陽魚,山彎部分為陰魚;山外的陰陽魚:杜里壩為陽魚,嘉陵江轉彎部分為陰魚),陰陽相生,銀水歸堂的獨特風水,實乃天造地設。西武當山懸崖峭壁上鑿建的老君洞、天師洞、娘娘洞、二仙洞、八仙洞、牛王洞等道教景觀,歷史久遠,仙氣縈繞,為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近年來,蒼溪縣重視道教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決定恢復重建真武宮,打造“中國西武當山”道教文化旅遊品牌。2008年1月3日,由廣元市道教協會會長張紹國捐資1300萬元,建設的集宮殿神像、齋堂單房、法物流通、文化陳列、辦公培訓、創收自養於一體,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道教活動場所竣工開光,使蒼溪的道教從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蒼溪太康年間置漢昌縣所在地的青山觀一直都是道教場所,此外,還有位於月山鄉煙豐山的真慶宮、運山鎮境內的玉皇宮、八廟鎮境內的三清觀、三川鎮境內的中華觀等宮觀,一直以來道教活動久盛不衰。歷史上,蒼溪境內的道教宮觀遍布城鄉,蒼溪縣城當時不足三千人,城內城外幾乎處處有道觀,因此民間有“一條長街七條巷,半城民宅半城道”的說法。在鄉村,幾乎每個村落都有道教場所,蒼溪河西的近十個鄉鎮,村村都有道觀。
四、蒼溪是古今中外令人嚮往的道教聖地
由於蒼溪的道教勝跡眾多,令人神往,所以吸引了歷代高道名流、專家學者至此修道傳道、攬勝觀光,考察探秘,甚至引起朝廷的重視。根據《唐全詩》中宋之問的《送田道士使蜀投龍》一詩中的記載,武則天曾敕命“田道士”到蒼溪的雲台山舉行國醮,將文簡、玉壁、金龍用青絲綑紮,投入雲台山,以祈求社稷平安。東晉道教家、醫藥學家、煉丹家葛洪曾到蒼溪雲台山研習道書,《華陽國志》、《保寧府志》、《蒼溪縣誌》等歷史資料中對此都有明確的記載,史書中說歷史上一直有葛洪的讀書之所——書岩和稚川像存在。
東晉張道陵,唐宋之問、馬戴、顧愷之、蒲傳正,宋張繼先、宋祁,元廖寥,明曹學全(有單人旁)、郭文涓、楊瞻、陶文舉,清陳藎、任儀、紀純、任維賢、陶淑禮、王惠明,今周承瞻、田俊、陶 野、史蒂芬、袁有根等先後均有寫雲台山的詩文流傳於世。晉代畫家顧愷之(公元348—409)所寫的《畫雲台山記》,記述了張道陵在雲台山七試弟子趙升的故事,把雲台山“神明之居”的“幽、奇、雄、險”描繪得維妙維俏。
美國學者史蒂芬、國際老子道教協會會長黃史、台灣大羅金仙府住持周秀梅、台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製作者趙大琛、台灣地區道教協會理事陳俊哲、德國博士歐福克,先後專程到蒼溪縣雲台觀考察。
山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袁有根兩次到雲台觀進行了詳細察看,撰寫了《神妙的雲台山》一書。其間,《張道陵究竟在哪座雲台山修道》一文,是他在走完了全國所有的雲台山之後,用史料和事實充分證明,“張道陵修道的雲台山是四川蒼溪縣東南35里與閬中交界的雲台山無疑”。袁教授還根據云台山周圍的山形地貌,繪製出了天然的內外八卦太極圖。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道學院副院長、中國道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道教協會協會常務副會長張繼禹親筆為蒼溪雲台觀題詞:“天師道二十四治之蒼溪雲台山”,去年張繼禹會長又為我縣道協主辦的《道鄉》雜誌題寫刊名和撰寫發刊詞,為“中國西武當山”題寫山名。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王家祐、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李剛教授等在國際國內享有較高聲譽的道教專家,都分別在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徒步到蒼溪考察研究道教。
原廣元市政協副主席周承瞻不辭艱辛,跑遍省內外查問檔案資料,以大量的史實證實了蒼溪縣雲台山確是張道陵天師創立的二十四治中的“蒼溪雲台治”,撰寫了一本專著《天師道二十四治之蒼溪雲台山》。
由全國道協副會長、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唐誠青帶隊的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視察組”專程到蒼溪進行視察指導。各級黨委、政府和宗教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也陸續到蒼溪雲台觀、中國西武當山等道觀檢查指導工作。眾多的省內外的道教界高道大德都紛紛來到蒼溪考察,無不為蒼溪濃郁的道教文化氛圍所嘆服。
五、蒼溪是川北乃至四川的正一道活動中心
蒼溪道教一直傳承著張天師創立的正一派道教,由於在做道場法事時必需敲打銅鈴,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為“叮噹派”道教,其最大特點是生活化、民間性。道士除了信仰不同、按要求參加道教活動外,平時與常人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在蒼溪,歷代信奉正一道的民間道士較多。叮噹派道教的主要精神是勸善保平安,道場的主要內容是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其表現形式和演教方式最能被廣大老百姓所接受,也最能與當今社會相融合。因此,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正一派道教,在蒼溪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澱和廣泛的信眾基礎。近年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不斷完善,廣大信眾和道士積極參與、鼎力支持,蒼溪正一道教的活動逐步規範,道教工作有序開展,廣元市道教協會駐地設在中國西武當山真武宮。正一派道教在川北乃至四川的影響越來越大,蒼溪的中心地位越來越明顯。
六、蒼溪的道教文化氛圍非常濃厚
有關能證明蒼溪是“中國道教之鄉”的文物古蹟、美妙傳說、養生文化遍及蒼山溪水。雲台觀、西武當、玉皇觀、中華觀、真慶宮等道觀的神仙石像、碑板石刻、仙道手跡被部分或完整地保存著;陵墓洞穴、亭榭書岩、練功道場等遺蹟尚在。年愈七旬的原蒼溪縣道教協會會長李真靈(俗名李大宇)是蒼溪正一道叮噹派傳人之一,他家祖宗四代都是民間道士,傳承近兩百年的道場全套法器和有關的道教書籍還保存完好。青山觀的千年古柏上至今還懸掛著兩隻叮噹派道教當年做道場時用的銅鈴。明朝時西武當山真武宮銅質“照妖鏡”還保存在縣文物管理所。雲台山發掘的罐、杯、碗等古陶器陶瓷文物現還保存在縣委統戰部。蒼溪城鄉與道教有關的地名、方言俗語比比皆是,如“白鶴山”、“紫陽山”、“洗腳溪”、“玉女村”、“中土鄉”和“龜兒子”、“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等等。發源於蒼溪雲台山的“儺戲”(又稱“鬼戲”)被挖掘、整理和重現,這一在蒼溪正一派道教中孕育成長起來的民俗文化,在小平故里和第四屆重慶三峽旅遊節上演出時,一炮走紅,引起海內外轟動。西武當存有大量國內知名書畫家關於蒼溪道教的書法和繪畫佳作。道教的音樂、拳術表演融入了蒼溪市民大眾文化和健身娛樂的日常活動之中。歷經數年編撰的《蒼溪道教志》已完成初稿,即將付印。在“中國·蒼溪梨花節”期間,舉辦“道教文化旅遊周”,開展系列道教文化活動,集中展示道教文化魅力,強力推介道教文化旅遊。
規模建制
最初規模
宋淳熙九年(1182)於觀前修建白鶴樓、天師殿、紫微宮、九皇樓、司令堂,以供張天師、紫微北極大帝、九皇、司令等道教至尊和神氏後,還建有九轉亭、魁柏亭、望鶴亭,有麻姑、芙蓉、平仙、峻仙等洞穴。
現存規模
現存有各類古蹟遺址20餘處,由東觀、中觀、鐘樓三部分構成。史書記載,公元143年,張道陵在蒼溪雲台觀傳道修行,創造了流傳於世的真武功和正義道。雲台觀為張道陵傳道煉丹大藥之處,現有張道陵墓、飛仙崖、煉爐、煉丹池、丹灶堂、九轉亭、浸藥泉、玉丹亭、玉魚池、松根、蟠桃二岩等遺址,被譽為“雲台仙山”。
風景特點
站在雲台觀上,極目四眺,四周山巒疊嶂,雲煙渺渺,這座藏於深山的道觀見證了無數的歷史興衰。它被毀滅過,它被重建過。它有許多故事,許多傳奇,都在這天、這地、這山、這水裡變成了無言的訴說和厚重的靜謐。它的秘密或許我們永無可知,就連它的歸屬地都因為歷史上的各種變遷,在蒼溪和閬中之間變得模糊不清。但是這些都沒有關係,它就那么靜靜地呼吸著,靜靜地存在著,靜靜地見證著屬於它的歷史。
旅遊景點
雲台觀三殿
雲台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並不大,分為前、中、後三殿。
一進大門,迎面是一尊靈官。前殿左右各有橫房二間,和中殿兩邊相接,形成了一個四合院。中殿供奉著太上老君、慈航和天師,從西武當山來雲台觀修行的冉道士,正悠閒的在屋檐下閱讀著道教的書籍,院子裡落英繽紛,裊裊青煙里一派道法天然的景象。在中殿右殿轉角與前點相連的橫房,殿里有一尊三隻眼、蹺右腳、舉右手的高大龍神坐像。據說,文化大革命時龍神像被砸,發現其腹內有一隻乾癟的猴子骨架,脖上系紅綾,上有“雲台化縣……”等字。猴骨架被農民張永年作為藥材賣掉,紅綾也不知去向。傳說當年張天師手牽一猴來雲台順山界雲遊時,山上立即出現一個高大無比的龍神,它就是雲台上的保護神。據此,後來的道士塑龍神像時,就把活猴灌醉泥封在龍神像腹內,以求天師顯靈,龍神保佑。而雲台觀的後殿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原來的三清神像,浮雕石牆已然漸漸湮滅,只能看到兩塊直徑52厘米、高出地面12厘米的柱礎。
八角井
在雲台觀東南200米處,有一座八角井,據介紹,當井水枯竭時,可見“雲液”二字,井水充盈時,只見一潭綠水,不見井底。又傳還有一座八角井位於雲台觀後殿西側池畔,其下深處有暗流,與井相通,修建雲台觀的木材,就是從井中湧出的,只是此井早已用生鐵水凝鑄,令人難尋其蹤跡了。當地民眾流傳著“八角井照南天門”的說法,意即有人到此俯井觀看,可以見到天上的南天門。
地下宮
雲台觀後殿西北還有一個龍洞,又叫地下宮。洞口有石欄、石門,上有9級石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洞寬5尺,高6尺,可容3人並行向里走8丈多。洞內兩壁、頂板,均刻有人物圖形,入洞8丈多處,立有厚石壁,據傳在這個石壁後面,還有別的洞和它相連,神秘莫測。
張道陵墓穴
而在雲台山的諸多傳奇中,最奇特又是最有名的莫過於傳說中張道陵的墓穴。順著雲台觀後的一條小路前行100餘米,就看到了一處用鋼筋混凝土搭成的架子,架子下是用4根木棍支撐起來的遮陽棚,而被它們保護起來的就是這座張天師的衣冠冢了。據介紹,這座古墓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被發掘過,但是只打開了一兩間石室後就停止了,據說這個石墓裡面有很多間石室,互不相通,而墓穴縱向一直通到雲台觀里,連成一線。奇特的是,雲台觀地面就以這一線上的作物無法生長。待到每年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尤其明顯。而來這裡的遊客也無法下到墓穴裡面一探究竟。這就是這座墓穴另一個神秘的地方,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墓穴除了外面的四五級台階外,其餘部分都被水淹沒,而水位不管洪澇乾旱都幾乎不曾改變。墓穴在山頂,那這些水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最新訊息
2014.4.9上午,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廣元投資說明會暨項目簽約儀式在成都舉行。活動期間,蒼溪縣委副書記、縣長楊祖斌與香港·華興實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華炳簽訂《蒼溪雲台山旅遊區道教文化旅遊開發招商引資議向性協定書》,該公司擬在2014年至2020年期間投資20億元人民幣,將以雲台觀和道教遺蹟為核心、圍繞天然太極山形和內外八卦的山水景色,恢復雲台觀歷史格局,建設壺中園、雲台畫院、雲絲園、雲台地宮、正一科儀博物館五大核心景點,打造韓家坪-冒火山道醫養生產業區、文筆山仙桃產業區、博樹埡清真文化產業區、蠶子山道修體驗區等八區,塑造金殿祥光、紫陽曉鍾、山攬陰陽、雲台仙風、天師臥虎、川谷曬藥、丹灶青煙、桃塢紅雨、瓦關懷古、江流玉帶等“雲台十景”,建成集遊覽、祈福、道修、度假、療養、採風、科普、探險等於一體的特色鮮明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新型道教文化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