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陸軍講武學堂

雲南陸軍講武學堂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基本簡介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畫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奏準,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占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雲南講武堂走出了兩位元帥,二十幾位上將;更令人驚奇的是,有三個國家軍隊的總司令出自這裡。從這裡先後走出數百名將軍,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有數十人,他們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教官和官佐

李根源(上將,陝西省省長,粵滇軍總司令)
顧品珍(上將,滇軍總司令,雲南督軍,雲南省省長)
唐繼堯(上將,雲南督軍兼省長,靖國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
李烈鈞(上將,江西都督,護法軍政府總參謀長)
張開儒(上將,滇軍總司令,廣州大元帥府參謀總長)
羅佩金(上將,護理四川督軍,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
劉存厚(上將,四川督軍,四川陸軍檢閱使)
趙又新(上將,川滇黔靖國軍第二軍總司令)
楊傑(上將,陸軍大學校長,代理參謀總長)畢業生:
朱德(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葉劍英(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崔庸鍵(次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委員長)
武元甲(大將,越南國防部部長兼越南人民軍總司令)
朱培德(一級上將,參謀總長,代訓練總監)
金漢鼎(上將,代理滇軍總司令,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
范石生(上將,滇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六軍軍長)
胡瑛(上將,雲南戒嚴司令部司令)
盛世才(上將,新疆臨時邊防督辦,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
賴心輝(上將,四川邊防軍總指揮,四川省省長,第二十二軍軍長)
龍雲(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軍事參議院院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盧漢(上將,第一方面軍總司令,雲南省主席)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光輝的歷史,朱德稱之為“中國革命的熔爐”。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在翠湖公園西畔。講武堂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8月,原系清朝培訓新式陸軍軍官的學校,共辦了19期,科目有步、騎、炮、工4科,1928年結束。
學校教員多數從日本士兵學校畢業,其中有一部分教官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這使講武堂成為當時雲南革命力量的重要據點。而滇軍的成長,也與雲南陸軍講武堂分不開。
陸軍講武堂,辛亥革命後改稱講武學校;30年代末,改為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50年代初,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昆明步兵學校。今主體建築整修一新,被列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講武堂主體建築,為“走馬串過樓”式的二層磚木建築,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樣式。東樓長118.4米,西樓長119.6米,南樓長116.7米,北樓長116.8米;東西樓寬10米,南北樓寬7米,四樓高12-15米。西樓為教室,東樓為辦公室,南北樓為學生宿舍。四樓對稱相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入。
講武堂從開辦至1928年20年間,為我國和亞洲一些國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軍事人才。所畢業學員4000多人,有南洋華僑青年,朝鮮和越南等國青年,均系護國、靖國戰爭之後,慕名遠道而來的求學者。
畢業生中,湧現了一些著名的革命將領,第3期特別班的朱德、第12期的葉劍英還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此外還有第17期的周保中(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吉林省政府主席)、第18期的崔庸健(朝鮮民族主義人民共和國委員長)、第18期的曾澤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曾任國民黨軍隊上將的則有特別班的范石生、唐淮源、朱培德、金漢鼎,第4期的龍雲、盧漢,第14期的王甲本等。其中唐淮源、王甲本率部抗日,英勇犧牲;范石生掩護革命,功不可沒;曾澤生長春起義、盧漢昆明起義、趙錫光新疆起義,都建立了歷史功績。
抗戰勝利之後,盧漢率滇軍開赴越南河內接受越北地區日軍投降,為中國抗戰之唯一出境受降者,為中華民族增光添彩。同時,雲南陸軍講武堂培養的許多學生後來陸續又參加了黃埔軍校的高級班接受更高等級的軍事教育,一些學生還成為了黃埔軍校的區隊長,如:曾澤生、 盧浚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