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的軍事院校,原是清朝為編練新式
陸軍,加強邊防而設的一所軍事學校,建立時與天津講武堂和奉天講武堂並稱三大講武堂,後與與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齊名。今保存的講武堂主體建築為走馬轉角樓式的二層磚木結構,東、南、西、北四樓對稱銜接,成一方形四合院,占地約1.44萬平方米。東、西樓各長約119米,寬10米;南、北樓各長約116米,寬7米,高均約12米;南樓中部的閱操樓高約115米,寬13米,規模宏大。歷史背景
在近代雲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合大學,“武”指雲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後者培養一大批傑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正因為如此,曾經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學員,後來成為共和國元帥的朱德,稱雲南陸軍講武堂是“革命熔爐”。
講武堂師生中,除了威名顯赫的共和國開國元勛元帥朱德、葉劍英外,尚有曾擔任雲南都督、省長、主席的唐繼堯、胡若愚、金漢鼎、胡瑛、龍雲、盧漢,曾任貴州省省長的盧燾、江西省主席的朱培德,熱河省主席的孫渡,陸軍參謀總長楊傑,軍長范石生、曾澤生、龍澤匯、唐淮源、王甲本,曾任滇軍總司令的李根源、李烈鈞、顧品珍、楊希閔以及抗日英雄周保中,著名軍事家羅炳輝,還有鄰國朝鮮的革命家崔庸健委員長、越南的革命家武元甲大將等等。雲南陸軍講武堂人才濟濟,群星璀璨,歷史輝煌,令人驚嘆。
創辦背景
雲南陸軍講武堂的創辦與清末新軍的建立有直接的關係。20世紀初,清政府決定在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師)。地處邊疆的雲南,因國防需要,計畫建立新軍兩鎮。1909年2月,雲南新軍編成一個鎮,被授予第十九鎮的番號,官兵總計為10900人;與此同時,全省巡防隊也改為營制,共62個營,第十九鎮與巡防營官兵總計約3.5萬人。
新軍的編練迫切需要新式軍官,因此開辦陸軍學堂以培養人才,勢在必行。雲南陸軍講堂是清末各地創辦的講武堂中最為重要的一所。它初辦於1907年9月,由陸軍國小堂總辦胡景伊兼管,開學之初有學員86人,而到2月,留堂者僅41人,學堂設施及教學質量均較差,結果才7個月就停辦了。一年以後,由護理雲貴總督沈秉堃及雲貴總督錫良經過一番籌備後又重辦。辦學特點背景
雲南陸軍講武堂在其開辦之初,明顯地有幾個重要特點,使它顯得更不一般。
第一、規模較大,班次較多,學生人數也比較多。雲南陸軍講武堂一開始就開設了甲、乙、丙三班,計420人。以後又從丙班學員中挑選成績優秀者100人,特授學術,為特別班。1910年初隨營學堂(系由部隊中選拔學術科學好的軍士和上等兵,加上一部分普通學校學生)200人併入丙班。同年5月,雲南兩級師範學堂畢業生有志從軍者30人,投入講武堂,於是講武堂又設一“附班”。這樣,開辦之初全校學生共630人,1910年8月,甲、乙兩班第1期學員畢業時,又調選了甲、乙兩班第2期學員各80人入堂學習。這樣,辛亥革命爆發前,在雲南陸軍講武堂接受過軍事訓練和民主革命思想洗禮的近800人。這批人返回新軍和巡防營,成為辛亥雲南起義的重要骨幹和基本力量。
第三,課堂設定完善,教學質量較高。雲南陸軍講武堂分步兵、炮兵、騎兵、工兵、輜重五種兵科。甲、乙班入堂後重點學習軍事學科,如地形學、築城學、兵器學、軍制學、衛生學等,並學習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丙班、特別班先學習普通學科及軍事學基本教程,如國文、倫理、器械畫、算術、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擊教範、陣中勤務令、工作教範、野外演習等,然後分科專業學習軍事學科和本兵科教程。
學校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6小時,上操2小時,早晨有體操和跑步,晚上還有自習,而且夜間有緊急集合的訓練。由於課程較為完善、教學嚴格、紀律要求高,使得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生的質量在當時與其它軍事學堂相比,高出一籌。
由於這些特點,使雲南陸軍講武堂成了培養民主革命戰士的軍事學校,並且對雲南以及全國的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雲南陸軍講武堂復辦後,經過李根源等人的努力,終於在1909年9月28日開學。制定的校訓為“堅忍刻苦”四字,講武堂還製作了系列軍歌,歌詞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每晨早操都要集中唱講武堂軍歌。
復辦背景
雲南陸軍講武堂復辦之際,正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6期中國留日學生畢業回國,雲南當權者便從中物色人才,任命大批回國留日學生為講武堂的骨幹和教官。在這批人中,同盟會員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李根源、李烈鈞、張開儒、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庾恩暘、顧品珍、劉祖武、李鴻祥、李伯庚、羅佩金等。
據統計,在雲南陸軍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政治態度不明者11人,沒有發現明顯的反動分子。從學歷來看,受過新式教育的占絕對優勢,在已知的擔任教官(教員)的40人中,日本各學堂畢業者有28人,就學於北京京師大學堂者有4人,就學于越南巴維學校者2人,情況不明者6人,這個分類的數據,反映了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員的政治、業務的基本情況。
與清王朝統治者的願望相反,雲南陸軍講武堂為同盟會提供了重要的活動場所,革命黨人事實上掌握了講武堂的大權,使之成為雲南革命的重要據點,成為西南地區團結革命力量的核心。籌備之初,講武堂總辦(相當於校長)由雲南兵備處總辦高爾登兼任,同盟會員李根源任監督(相當於主管教學訓練的副校長或教務長)。到1910年5月,高爾登連名義上的講武堂總辦也辭了,李根源繼為總辦,沈汪度為監督,張開儒為提調,這樣,講武堂的一二三把手全為同盟會員所擔任。正是因為如此,重辦以後的雲南陸軍講武堂煥然一新。
遊玩路線
1小時朋友遊覽線路
遊覽時間:1-2小時 適合人群:朋友到達方式:公交,自駕車
途中景點: 陸軍講武堂舊址
自駕車到達景區的交通指南
從玉溪市出發
途徑:從聶耳路向西北方向--棋陽路--南北大街--在1路口向右轉--人民路--珊瑚路--紅塔大道--從環島的1出口出--G8511昆磨高速匝道--走G8511昆磨高速--在交岔路口--G78汕昆高速--下左側出口--二環南路--下福海立交/華昌路/環城西路/環城南路出口--向左轉,前往環城西路--環城西路--在1路口向右轉--大觀路--西昌路--昆師路--東風西路--染布巷--倉園巷--翠湖西路--陸軍講武堂舊址
需時:1-2小時
自由行到達景區的公共運輸指南
1、公車線路:100、133
目的地站點:科技館
下車後如何到景區:
2.公車線路:100、139
目的地站點:翠湖北路
遊覽指南
陸軍講武堂舊址有三大基本陳列,分別是:
1、《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史》展覽:雲南陸軍講武堂始建於1909年,培養造就了一批傑出的軍事將領,如朱德、葉劍英等。在護國運動、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一大批講武堂師生為國捐軀,捨身成仁,在近現代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響。
2、《辛亥革命在雲南暨昆明“重九”起義》展覽:1911年10月30日的昆明“重九”起義,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封建統治。在起義中,作為主要軍事力量的講武堂廣大師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這所近代軍事學校卓越的教育成果。
3、《護國運動》展覽:1915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雲南首先發動護國起義,組成三路討袁護國大軍出師。護國軍在“敘瀘之戰”、“瀘納之戰”、湘西戰役、滇桂邊境戰鬥中,英勇頑強、克敵致勝,粉碎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有再造共和之功。
展覽中珍貴藏品
1、葉劍英元帥畢業證:葉劍英1917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第12期炮兵科學習,1918年畢業。
2、《講武堂步科筆記》:1924年雲南陸軍講武堂學校步兵科指定教材。一套四冊,是講武學校四大兵科(步、騎、炮、工)主要教材之一。
3、護國軍刀:護國軍刀為護國戰爭中護國軍高級將領隨身佩帶的指揮刀。刀具全長94.5厘米、厚2.5厘米。
展覽看點
1、80年前的教科書
“講武的操場,黃埔的課堂”,八九十年前,這所著名軍事院校的學生在學些什麼,走進展廳,高科技讓當年講武堂的點滴得以再現。
2、電子放大鏡
展館有《步兵教程》、《陸軍禮節》、《內務規則》等6本當年的教科書,運用了現代技術這六本書的內容可以通過電腦螢幕來閱覽,看完前一頁後還可按照提示翻頁。“護國運動勝利”、“血戰台兒莊”、“河內受降”等歷史場景復原,在聲、光、電、多媒體的合作下,使觀眾在生動、直觀的全新體驗中感知歷史、記住歷史。
3、舊址地板縫中的考卷展了歷史上講武堂的教學、生活場景,如講武堂原有的校長室、實驗室、醫務室、圖書室、教室、食堂等場景復原陳列,再現了當時雲南陸軍講武堂師生的生活場景和昔日軍事名校的風采。如果說簡單的木質桌椅還不能體現歷史,那么旁邊陳列的學生考卷,則讓歷史真實地感染了參觀者。這些考卷是他們在舊址地板縫中發現的。這些考卷為什麼會被塞進地板縫,還無法考證,但當時學生的筆跡、答題內容和分數,都勾起了人們無限的好奇心。講武堂創辦早期,其教官多為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學生和革命志士,他們初步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新式軍事教育體制。當時,昆明人經常都能看到學生從講武堂跑到大觀樓,再從大觀樓跑回來,這是當年“三操兩講”的內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