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全州有林地面積113.7萬公頃,占全州國土面積的71%,森林覆蓋率達63.7%。

地理位置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璀璨的綠寶石。她位於北緯21°10'—22°40',東經99°55'—101°50',土地面積有1.9萬平方公里,東西南三面與寮國緬甸接壤,緊鄰泰國

行政區劃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轄1市2縣40個鄉鎮,10個縣級國營農場,6箇中央、省屬科研機構。

人口民族

全州總面積19125平方公里,總人口84.8萬。世居民族有傣、漢、哈尼、布朗、拉祜、基諾、苗、佤等13種民族,其中傣族占35%,漢族占25%,其他少數民族占40%。

地質地貌

全州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全州總面積的95。1%,盆地(平壩)占總面積的4。9%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500米以下,景洪市海拔僅551米。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也形成了以瀾滄江為中心,由北向南,由兩翼向中心遞降而南部相對略低,具有缺口似如“馬蹄形”地勢。

氣候資源

西雙版納處於東亞和南亞季風交匯的低緯度地帶,氣候高溫、多雨、濕潤、靜風,大部分地區終年無霜,是“沒有冬天的熱土”,是世界上北回歸線附近保存最為完好、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包括以下8種類型:1熱量豐富、有效性高,長夏無冬、終年無霜的熱帶氣候;2.雨量充沛、霧濃露重、溫高濕大的濕潤氣候;3.年無四季之分,日有四時之感,乾濕季分明的季風氣候;4.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兼有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優點的山地氣候;5.垂直變化顯著,層次分明的立體氣候;6.還有春長夏短、春秋同季,與熱帶並駕齊驅的南亞熱帶氣候;7.山地冬季氣溫,上高下低,結構倒置,無寒無署、四季如春的常春氣候;8.山間盆地河谷,常風小,早晚無風的靜風環境氣候。

土地資源

全州有林地面積113.7萬公頃,占全州國土面積的71%,森林覆蓋率達63.7%。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7個,面積26.8萬公頃。全州國土面積只占全國的0.2%,而植物種類卻占全國的1/5,動物種類占全國的1/4。

動植物資源

在莽莽原始森林中,繁衍著望天樹樹蕨大板根等西雙版納獨有的珍稀植物達341種,有野象白頰長臂猿棕頸犀鳥等珍稀動物46種;藥用植物1715種;花卉植物種類為全國之最。西雙版納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西雙版納還是千百年來譽滿神州,風靡全球的中國普洱茶的故鄉。境內古六大茶山有六萬多畝上百年古栽培型茶園,有1700年樹齡的野生型茶樹

旅遊資源

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橄欖壩,在泰語中叫做“勐罕”,“罕”意思是捲起來。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到這裡講經,教徒們就用棉布鋪在地上,請佛祖從上面走過去,佛祖走過去後,教徒又把布捲起來。勐罕就是這樣的名的。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群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

野象谷位於景洪市北部勐養鎮三岔河,距景洪47公里,面積369公頃,為低山淺丘寬谷地貌,海拔747米至1,055米。區內溝河縱橫,森林茂密,一片熱帶雨林風光,亞洲野象、野牛、綠孔雀、獼猴等保護動物棲息其間。到這裡活動的野象比較頻繁,成為西雙版納唯一可以觀賞到野象的地方。

瀾滄江——湄公河是東南亞最重要的一條國際河流,有“東方多瑙河”之美稱。源頭在我國青海唐古拉山,全長4880公里,在我國內河道里程長2161公里,其中在雲南境內1247公里,從勐臘縣南臘河口244號界樁處出境後,在中國境內部分稱為瀾滄江,出境後始稱湄公河,流經緬甸、寮國、泰國、高棉、越南5個國家,最後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太平洋。

植物園占地面積300公頃,園地內分布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近5000種植物,散布在國樹國花園、名人名樹園、樹木園、奇花異卉園、榕樹園、棕櫚園、百果園、百香園等20多個“園中園”內。值得一提的是,植物園至今還保留了一片原始熱帶雨林,雖然是次生林,卻也遮天蔽日,其間共有當地鄉土植物約2000種,約占西雙版納植物區系的1/2,已引入滇南珍稀瀕危植物40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74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