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野村

雪野村隸屬雪野旅遊區雪野鎮,位於萊城西北24公里、鎮政府駐地南11.5公里處。北鄰南雙王村,西鄰大冬暖村,南鄰口鎮下狂山,東鄰南圈村。總人口1340人,耕地468畝。 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元朝郇、謝等姓居此,原名薛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水患毀村,整修時挖出一泉和石碑,上刻“雪花泉”三字,由此稱為雪野。先前,村裡有兩姓,後來王、岳、畢、胥、耿、邢、張、亓等姓氏人家先後遷來。1958年因原址建水庫,村莊遂遷今址。該村由雪野、邢家街、北地、小雪野四個自然村組成。普雪公路由村中穿過,交通便利,是萊蕪山區有名的村鎮,民國初年,即有“萊蕪八大鎮”之一的說法。

雪野村民國初年屬雪野區(第七區)駐地;1945年5月屬茶業區;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隸屬十二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雪野村屬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分,雪野村屬雪野鄉駐地;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雪野村屬上遊人民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雪野村屬雪野鄉(小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雪野村屬雪野鄉;2001年,撤鄉並鎮,雪野鄉、上游鎮、鹿野鄉先後並為雪野鎮仍屬。
據老人們回憶,60年前舊址的老村,地肥水美,在當地是很有名氣的。沿汶河兩岸,整個雪野分為東地村、北地村、邢家街、王家胡同、胥家胡同、孟家胡同等幾大部分,各姓人家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在一方美好富庶的土地上。當時村北是山地,東南是窪地,西有稻田。原先的雪野村而今已變成水鄉澤國,留在人們心中的只是美好的回憶。
提起雪野,首先使人想到的是雪野水庫。雪野水庫是我省的大型水庫之一,位於雪野村西北,總庫容2. 21億立方米。主壩長1200M,壩高30.3M,設計灌溉面積20萬畝。1976年電站投產,設計年發電量248萬度。水庫養魚水面8000畝,最高年產量達15萬公斤。1958年11月水庫在雪野村舊址破土動工,1959年4月竣工。累計投資2319萬元,總投工625 .17萬個。當時整個泰安地區的男女老少齊上陣,人們用車推肩抬硬是用血和汗修成了水庫大壩。下游泰萊平原上千萬畝土地得到了灌溉,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當時雪野村人識大局、明大義,忍痛從富饒的村莊搬遷到庫南的山嶺上居住。後雪野村又進行了兩次大的搬遷。1960年就有500多口人分別搬到華山林場、萊蕪蠶場、寨里農場居住。1980年後又有800多口人遷到了口鎮雪陳村、方下鎮雪官莊村、羊里雪營村、楊莊雪嶺村。雪野村的人民,為修建水庫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雪野村歷史悠久,民風純樸,村民覺悟自古較高。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進駐雪野,在擔山口、文昌嶺上都建有碉堡。為消滅侵略者,雪野村民積極與當時的八路軍相配合,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同時,兒童團員站崗放哨,青年男女支前參軍。老人則做好村裡的治安巡邏等工作。1939年8月,令人震驚的“雪野事件”就發生在雪野村。當時,國民黨秦啟榮部9個支隊襲擊駐雪野鎮的八路軍第四支隊司令部,殺四支隊幹部戰士20多人,稱作“雪野事件”。
雪野村人一向重視文化教育。1950年,村里就建完全國小一處,當時周圍村莊的小學生都在此就讀。1952年萊蕪縣屬中學——萊蕪二中,就建於雪野村。後來因修水庫而遷往口鎮。村莊搬遷後,又在東山坡上建起了當時很具規模的雪野國小。1985年建完後,因鄉政府在雪野,經上級批准將原來的西抬頭村的萊蕪縣十四中學搬遷至雪野村。先後經數期工程改造,而今的學校已成為雪湖岸邊一處標準的學校。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雪野村先後有50多名學生被各大中專院校錄取。胥貢先是村里考取的第一個大學生。
雪野的農產品以經濟作物花生、生薑等為主。村南水庫下遊河灘上有少量水源條件較好的土地種植小麥、玉米。由於地少人多,村里人多以打工經商來彌補農業收入之不足。村裡有“十人九商”之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的富民政策實行以來,村民致富的勁頭如虎添翼。如今的雪野人都爭先恐後地外出經商、打工,另有更多的雪野人,借靠近水庫的優勢,廣開水庫財源。人們先是在水庫里利用網箱養魚,獲得了豐厚的收入。後來為防止養魚而污染水質,很多人將網箱遷到外地,繼續“水裡淘金”。自從雪野沙場開發以來,文昌嶺定為旅遊區以後,許多雪野人又開始發旅遊財。人們開飯店、開旅館、賣土特產,買賣做得十分紅火。如今的雪野人“山水結合、農林牧副漁並舉”的文章越作越大。從事漁業生產、河沙運輸、商品經營的個體戶,收入達十幾萬元以上的就有幾十戶。萊蕪市青年科技星火帶頭人耿傳茂,從事漁業生產和資源維護的岳桂峰,水產品養殖戶呂濟學等人都是首先致富的佼佼者。
“長風破浪,與時俱進”,而今的雪野村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雪野人正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在這片美好的土地上編織著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