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浪石來歷
宋哲宗年間(1093年),蘇軾被貶到定州任知州時,於中山花園(在今定州市),得到此石。定州志記載,蘇軾在中山後圃偶得一石,此石黑質白脈,白脈似遊動的水紋,猶如當時著名蜀地畫家孫知微所繪《山澗奔涌圖》的水形貌,蘇軾便稱其為“雪浪石”。 蘇軾一生酷愛奇石。此石深得東坡居士的喜愛。後從曲陽運來漢白玉石,琢成芙蓉盆,將“雪浪石”放入盆中,並將其室命名為“雪浪齋”。
蘇東坡為雪浪石賦詩
蘇東坡為雪浪石賦詩:
太行西來萬馬屯,勢與岱嶽爭雄尊。
飛孤上黨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黃昏。
削成山東二百郡,氣壓代北三家村。
千峰石卷矗牙帳,崩崖斷鑿開土門。
竭來城下作飛石,一炮驚落天驕魂。
承平百年烽燧冷,此物僵臥枯榆根。
畫師爭摹雪浪勢,天工不見雷斧痕。
離堆四面才江水,坐無蜀士誰與論。
老翁兒戲作飛雨,把酒坐看珠跳盆。
此身自幼孰非夢,故園山水聊心存。
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蘇軾被貶至英州。“雪浪石”逐漸埋沒。
1587年,“雪浪石”和漢白玉石盆被知州唐祥興發現。清康熙四十一年,州牧韓逢庥將盆石移至眾春園內。眾春園乃是清康熙年間在定州設立的行宮,道光二十七年棄置。1947年眾春園被毀。所幸運的是,雪浪石完好無損。1952年定縣人民政府特建“雪浪亭”,使這塊“宋代第一名石——雪浪石”得以保存至今。
“雪浪石”高76厘米,寬80厘米,底圍196厘米;盆高60厘米,直徑136厘米。盆外刻芙蓉兩周,盆下為六角形基座,上刻波浪紋,盆唇勒蘇軾題銘:“盡水之變蜀兩孫,與不傳者歸九原。異哉駁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太八盆,伏流飛空漱其根。東坡作銘豈多言,四月辛酉紹聖元。”銘文呈回文形式,首尾相接,可變化出數十種讀法,皆能成誦。
乾隆與“雪浪石”
“雪浪石”也備受清乾隆皇帝喜愛,乾隆帝竟然有詠雪浪石詩多達三十餘首。乾隆先後命內閣學士張若靄、薰邦達等人繪製了四幅《雪浪石圖》。張若靄所繪《雪浪石圖》現藏於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
毛澤東賞雪浪銘
1952年11月,毛澤東也曾到定州看過雪浪石。毛澤東手拂石盆上的石刻雪浪銘,讓陪同的當地幹部一讀,由於這段文字沒有標點,字字相連繞個圓圏,誰都不能讀下來,於是毛澤東即將首句與尾句指給他們看。
當初被蘇東坡不經意間發現並命名的“雪浪石”,成了名觀賞石種,“雪浪亭”自然進入名亭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