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歷
雞蛋不翻是在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時,由山西難民將製作方法帶入河南濟源境內,後來經過多年傳承,成為本地的特色小吃雞蛋不翻,不翻為何稱為不翻?
其一:最通俗的解釋因在製作過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
其二:雞蛋不翻兒是黃河小浪底附近的一種小吃。要說不翻兒,
得先說說小浪底。小浪底在洛陽以北、濟源以南,黃河中游最後一段峽谷入口處。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未修建前,此處有八里胡同,是黃河中游最狹窄也是最危險的一段,兩岸高山對峙,
風高浪急,在其中行船打魚十分危險,屢有翻船事故發生,遇難者常常連屍首也找不到。因此,
當地民間有許多忌諱和風俗,比如父子兄弟不同船,防止出事後一個家庭全部覆滅;比如吃魚時,不能吃完一面翻過來吃另一面,而要把魚頭和脊骨一起拿過去,再吃下面的肉;還有不準把水瓢扣著放,忌酒後上船,忌說翻、煤等詞等。 不翻兒,就是舊時船家的乾糧。所謂不翻,即製作過程中不用翻即熟。製作過程和名稱,也都是為了討個吉利,希望能太太平平,不要翻船出事。
這種東西,今天只是當地的一種風味小吃,但在舊時,它曾浸著多少血淚和企盼
製作方法及外觀介紹
雞蛋不翻兒選用優質大米、小米,將米打製成漿,然後發酵,加入各種特製調料,攪拌均勻,用容器盛適量,放於特製鍋中煎烤, 不需反煎, 只需一分鐘即可出鍋;再將雞蛋打碎拌勻,倒於鍋中煎烤, 不需反煎, 將事先做好的不翻兒置於煎成的雞蛋上面,蓋上鍋蓋,燜半分鐘。
此風味小吃外型美觀,色澤鮮亮,潔白如玉,燦黃如金,為美食之佳品。
濟源的不翻兒,要用一種特製的炊具,即“不翻兒鏊”。
不翻兒鏊的形狀有點像倒著的“凹”字,下面有三條腿,一般用鋁鑄成,宜厚不宜薄,過薄則傳熱太快,不翻兒易糊、易夾生。同樣道理,也不宜用鋁製品。 將鏊燒熱,抹油,倒 進去一勺放了鹽、花椒粉等調料的雜麵糊,也可以是大米麵糊、小米麵糊、玉米面糊、黃豆麵糊等,熟後用鍋鏟挖出,是一頂精緻的回族小帽。
雖然不用翻,但不翻兒鏊的形狀決定了它多面受熱,都有焦黃的外層。
“帽沿”較厚,外焦里嫩;“帽頂”則是一層焦黃的薄皮,濟源話叫“黃嘎巴”,也就是鍋巴,酥脆無比,有異香。
今天不翻兒又有了新的吃法,在雜麵糊里加上雞蛋,營養更全面。
會做生意的攤主還會根據你的口味在烙好的不翻兒里放入炒的香噴噴脆生生的青椒絲等,讓你饞得流口水每天早晨一個加了雞蛋、還加了青椒絲的不翻兒,再加一袋優酪乳或一杯純奶和豆槳便是人間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