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主要特性
雞痘病毒屬於雙股DNA病毒目,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屬。
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磚形,直徑為250-354nm。病毒基因組由單分子的線狀雙股DNA組成,大小280kbp。在胞漿複製,通過胞吞方式出芽,而非細胞裂解釋放出病毒粒子。對外界環境有高度抵抗力,在上皮細胞屑中的病毒,完全乾燥和陽光照射數周后仍能保存活力。但游離的病毒在1%~2%氫氧化鈉或鉀、10%醋酸或0.1%汞中很快被滅活。在腐敗環境中病毒迅速死亡。而冷凍乾燥可使病毒長期保持活力,達幾年之久。
雞痘的分類
雞痘通常有兩種類型:
(一)乾燥型 ( 皮膚型 ):在雞冠、臉和肉垂等部位,有小泡疹及痂皮。
(二)潮濕型:感染口腔和喉頭黏膜,引起口瘡或黃色偽膜。皮膚型雞痘較普遍,潮濕型雞痘之死亡率較高 ( 可達 50%,但通常不會這樣高 )。
(三)兩類型可能同時發生,也可能單獨出現;任何雞齡都可受到雞痘的侵襲,但它通常於夏秋兩季襲侵成雞及育成雞。本病可持續 2 ~ 4 星期。通常死亡率並不高,但患病後產卵率會降低達數星期。
傳播途徑
健康雞禽因與病雞接觸而傳染。蚊子與野鳥皆是本病的傳播者。雖然雞痘由病毒引起,但傳播卻相當緩慢。
病症
主要發病日齡在70日齡至開產前後,該段時期發病最多,可分為:
(一)乾燥型雞痘的病變部分很大,呈白色隆起,後期則迅生長變為黃色,最後才轉為棕黑色。2 ~ 4 周后,痘泡乾化成痂癬。本病症狀於雞之冠、臉、和肉垂出現最多。但也可出現於腿部、腳部以及身體之其他部位。
(二)潮濕型雞痘會引起呼吸困難、流鼻涕、眼淚、臉部腫脹、口腔及舌頭有黃白色之潰瘡。
(三) 混合型雞痘 上述兩種症狀同時存在,死亡率較高。
解剖病變
在潮濕型雞痘中可發現位於口腔、喉頭、及氣管開口處之黏膜有潰瘡現象。這些黏膜上的潰瘡很難除去,所以黏膜上常遺留出血裂口。潰瘡往往成長而形成乾酪狀偽膜。肺部偶爾充血而氣囊呈混濁狀。
預防措施
雞隻以“沙氏雞痘疫苗”實施翼膜穿刺法接種。若雞隻處於危險地區,應儘量提早 ( 甚至 1 ~ 2 日齡 )。若補充雞群於二日齡接種溫和雞痘疫苗 ( 小痘 ),則 6 ~ 12 周齡須再次以沙氏雞痘疫苗 ( 大痘 ) 補強接種。
1、免疫接種痘苗,適用於7日齡以上各種年齡的雞。用時以重量鹽水或冷開水稀釋10-50倍,用鋼筆尖(或大針尖)蘸取疫苗刺種在雞翅膀內側無血管處皮下。接種7天左右,刺中部位呈現紅腫、起泡,以後逐漸乾燥結痂而脫落,可免疫5個月。
2、搞好環境衛生,消滅蚊、蠓和雞虱、雞蟎等。
3、及時隔離病雞、甚至應淘汰,並徹底消毒場地和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