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大裂谷

雙龍大裂谷

雙龍大裂谷位於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自然風景區內,地處沂蒙山西南麓,集山海、林海、霧海、裂谷、溶洞、奇石於一體。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10多名專家實地考察,認為這是中國一處極具地質考古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的景點。

基本介紹

雙龍大裂谷位於位於山東省棗莊山亭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自然風景區內,地處沂蒙山西南麓,集山海、林海、霧海、裂谷、溶洞、奇石於一體。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10多名專家實地考察,認為這是中國一處極具地質考古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的景點。這裡特有的山形地貌、奇石溶洞十分罕見,特別是一座山體自西而東整體分裂而形成的裂谷,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現初步探明,裂谷長近1000米,寬1-15米,高10-30米不等,分三段,上下錯落,時而遮天蔽日,時而豁然開朗,陡壁懸崖,千奇百怪。更為奇特的是,這裡裂谷與洞穴並存,溶洞、風洞、水洞、山洞共融一山之中,溶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象形物達100多處。

形成歷史

2000年春,隨著熊耳山雙龍大裂谷的發現,1668年郯城8.5級特大地震造成山崩現象的神秘面紗也在逐步被揭開。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在山東南部發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的特大地震:郯城及附近地區建築物破壞貽盡,山河變異,“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康熙郯城縣誌》)。這次地震是有史以來中國東部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是中國境內發生的3次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更是世界上為數不多(20餘次)的8.5級(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

景區特色

雙龍大裂谷依傍於沂蒙72崮之首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抱犢崮風景區西部的熊耳山,是一處全省獨有、全國惟一、獨具特色的岩溶地質地貌自然奇觀。它座落在山東省棗莊市城區北約25公里的北莊鎮。這裡風景秀麗、地質構造複雜,主峰海拔高度483米,集雙龍大裂谷、溶洞群、黃龍洞府、龍抓崖、牡丹庵、八戒洞、龍泉等自然景觀為一體,位於其中的雙龍大裂谷在2002年12月被中國國土資源部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雙龍大裂谷的主峰因遠看上去酷似一隻熊的耳朵,故名“熊耳山”。舉目仰望,山體因植被稀少呈現灰褐色,仰視山頂“摩天峽谷”四個鮮紅大字隱約可見。近年來,經棗莊市地震局組織專家考察論證,日前被中國地震局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命名為“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

據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實地勘查,熊耳山特殊的地形構造造就了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生物群落。這裡生長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植物達152科610多種,動物92種,有許多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品種。近日,勘查隊又發現了能容納千人深約40多米的大洞穴和溶洞群以及數處自然噴涌量較大的山泉、小型瀑布。

其他景區景點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登山線路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由熊耳山東麓或西麓進入,循貫穿熊耳山東西走向雙龍路行進,行程約 1、5公里;

二條是,從西麓進入可依次觀賞到雙龍大裂谷―臥虎洞―黃龍洞等景點,行程約1、5公里。

西線景點

龍抓崖

從熊耳山西麓出發,滿山遍野布滿奇形怪狀的巨石。它們大者重達千噸,小者幾十噸,石石相疊、錯落有致、形態各異,仿佛剛從山頂滾落一般,巨石中還夾雜著零落的石碾和石碓,這裡便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蹟——龍抓崖。

據地質專家初步考證認為:這種崩塌現象是300年前發生的郯城大地震引發了此處的大山崩而造成的。站在巨石之上,閉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轟鳴聲仿佛仍然在耳畔迴響。傳說山腳下曾有一個小村莊在一夜之間被巨石淹沒,除了一位外出遛鄉的貨郎和一隻躲在地窖里的貓幸免於難外,其他生靈全部葬身石下。

像形巨石

行至山腰,台階右側10餘米處有一塊千噸巨石,被稱做“萬人抬”,意即需一萬人才能抬動它。緊挨台階有一巨石頂端平整寬闊,像人工搭建的舞台,被當地人稱做“戲台”。“戲台”附近有三塊巨石名叫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大軍追殺,逃到此地,卻又突遇一道又深又陡的山澗,驚得坐騎前蹄高抬,將劉秀摔落馬下,後幸遇一位狐仙相助,方才重新上馬,化險為夷。最後,劉秀上、下馬和狐仙踏過的三塊石頭分別被叫做“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行家指出:站在此處,駐足南望,對面一座叫饃饃頂的小山丘上有三株松樹,相映成趣,構成奇妙的“熊貓食竹圖”。 .

獅子峰和玉女峰

走過699級台階,來到熊耳山山頸處的首段裂谷,長約100米,寬4米,高30米,入口處似一夾道,兩壁平岩高聳,仿佛兩樓並緊而立。昂頭遠看,一線青天在上,只堪鳥飛猿躍,人莫妄攀,北壁上有大片石鐘乳自上百下似傾瀉直流,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有落珠壁、觀音廟、臥牛抵石等。南壁有一座高聳山峰,傲然兀立,其岩石大有搖搖欲墜之感,是易發生岩崩地質災害的景點之一。有趣的是,這座山峰擁有兩個名字。從東向西觀峰,其形狀頗似一尊雄獅,威風凜凜,取名獅子峰。而從西向東遙望,恰似一位長發淑女,翹首顧盼,似在期待遠方情人的歸來,故又名玉女峰。

雙龍大裂谷

沿山間小徑前行20餘米,順“裂穀人口”指示牌進入,便可看到前方兩座山體豁然開裂,蔚為壯觀,此處便是“山東僅有、全國罕風”的雙龍大裂谷。雙龍大裂谷內兩條裂隙分別呈東西和南北走向,其中東西走向為主谷,長約600米;南北走向為支谷,長約100米,兩谷斜插相連、錯落有致,俯看又似兩條播雲撒雨的蛟龍,故稱之為“雙龍大裂谷。”

裂谷探幽

進入主穀穀底,頓感陰涼無比。兩側懸崖陡峭、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縱橫交錯,變化奇妙,時而遮天蔽日,時而豁然開朗。仰望谷頂,雙壁似削,古木蒼藤,掩映蔽日。行約10餘米,見一擎天玉柱,高約40米,酷似西安大雁塔。底粗上尖,紅葉岩層層相疊。周圍槐樹掩蔭,幽雅靜謐。雙龍大裂谷的中段,谷底距谷頂50多米,兩壁苔蘚綠瑩,壁石巨磐,不可登攀。裂谷寬外達兩米,壁似雙刃直插雲間。雙刃之上浮雲縹渺,凝視長久,地轉天旋。裂谷窄處,雙壁合攏,一線青天。行約400米,眼前一面石壁相阻,似是已到裂谷盡頭。繼續沿一窄道向左拐,眼前頓時開朗,一束懸光指引著腳下的台階,這裡就是新近打通的裂谷通道,它呈V字形線路,懸如天梯,窄則容一人而過,陡則讓人心驚肉跳。待到出口,豁然開朗,頓時有穿越時空隧道之感。駐足熊耳山之巔,向四周眺望,但見山崗四合,綠野浮動,田廬錯落,真是一幅“生態家園”的天然美景。 兩條裂谷內鍾乳奇石,千姿百態;谷洞相連,曲徑通幽,谷天相映,深邃神奇,可謂奇觀密布,勝景不絕。有天街走廊:石梯緩升,遠入霧海;有雙龍仙境:瓊樓高閣、雲煙氤氳;有闢地摩天:石壁似劈、雙壁欲傾;還有搖搖欲墜的飛來石、壁如刀削的千仞壁、奇特壯觀的一線天、懸如天梯的台階、栩栩如生的金光女神、奇形怪狀的裂谷岩溶、霞光四射的萬丈崖等。裂谷岩壁中還可尋找到烏龜、三葉蟲、蝴蝶等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它們忠實地記錄著裂谷岩層的滄桑變化。生長在裂谷崖壁之上的山葡萄、何首烏盤根錯節,形態古樸;凌霄花、爬山虎青蔓綠葉,使裂谷更顯綠意盎然。 現在新打通的裂谷通道極為狹窄且坡度極陡,幾乎呈直上直下狀,比之泰山緊十八盤有過之而無不及,遊人只能單向行進,並注意腳下台階濕滑,手扶兩側崖壁上的鎖鏈慢行。

臥虎洞

告別雙龍大裂谷,沿熊耳山山腰一條蜿蜒曲折小道向東行進,約有1公里處見一指示牌 “臥虎洞”。順牌指向北上山坡,行400米便來到熊耳山之陰的臥虎洞。它與山之陰的黃龍洞相對應,因此當地便有了“藏龍臥虎”之說。臥虎洞又名溶洞,它是由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到了新生代,轉化成“喜山運動”,“喜山運動”所產生的高能水,帶走了山洞中薄弱的破碎物,同時溶解了碳酸鹽,形成了溶洞的地質現象。

溶洞東西寬15米、高18米、洞深60多米。走入洞內,只見洞門後有一鍾乳奇石從西壁伸出,形似猛虎下山,又因此洞在山之陰,有虎踞熊山之意,故稱此洞為臥虎洞。洞內九曲八折,高低錯落,只見洞頂處石筍、石柱、石鐘乳倒掛,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洞中石鐘乳形態各異,有如萬里長城,有如觀音高座,有如雄鷹翱翔,有如鯤鵬展翅,有如玉石屏風,還有如群象狂奔、九龍附壁等,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黃龍洞

走出臥虎洞,沿原路返回至三叉路口處,擇一向東山間小道前行約300米,便可見到黃龍洞。黃龍洞自古以來就是一處遊覽勝地。那蒼苔古徑之上,曾留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的足跡,也激發了他們人生的豪興。《兗州府志.山水志》載;“熊耳山,嶧縣北六十里,與滕縣接境,其上有黃龍洞,舊傳黃龍禪師修真之所”。

抬頭仰望洞口,見其下方嶙峋怪石如虎踞龍盤,洞口外有一棵千年古槐,枝繁葉茂,傲視蒼穹,生機盎然。樹幹虬勁有力,樹圍三人合抱,主幹頂部有一小洞,洞中又生長一棵小槐樹,故人們又稱“子母槐”。古槐歷經千年風雨,洞察人間世態炎涼,且伴有美妙神奇的傳說:洞中一位黃老道人向附近百姓在施捨堂施捨錢糧之後,到施捨堂求助的人越來越多。其中難免混雜一些不三不四、投機取巧甚至作惡多端的人。然而,前來要求施捨的人必經古槐下。因此,凡是清白之人從它身旁經過,會頓消登山之疲勞,產生愜意身爽之感覺;若是劣跡之人,則好象被一隻無形大手扯住,圍著它兜圈子,轉個不停,洋相百出,令旁觀者啼笑皆非。因此,此樹又被稱做“神樹”。 進得洞內,高深寬闊的黃龍洞洞口高達16米,寬約8米,洞深30米,可容納2000餘人。其形狀似半月當空,似拱橋飛虹,又恰似雄獅怒吼。東壁上可依稀看到前人篆刻的痕跡。明代文豪賈三近留下的紀游詩就題在洞東側的顯眼處,雖字跡剝落,但依稀可辨“萬曆”、“黃龍洞”等字樣。回首仰望,西壁上泉水滴滴注入石盂,叮咚有聲。站在洞口向洞處觀望,一幅美妙無比的奇景立刻呈現在你的眼前,那巨大的洞口宛如一扇巧奪天工的窗戶,把對面三、四里開外的斗山峰巒、藍天白雲含在“口”中,可謂“窗含南嶺”。 黃龍洞分為前洞和後洞,兩洞之間有一巨大石壁間隔,如帳似幕。兩洞雖一石之隔,但內外兩重天。外洞陽光普照,四季分明;內洞漆黑如墨,不見五指。兩洞景觀各具特色,外洞寬宏雄偉、氣勢磅礴;內洞高深莫測、景物各異。沿石壁、串小洞,俯身而過,深入後洞,深邃幽暗,冷氣森森。打開射燈,四處照望,奇景可觀,只見洞頂此起彼伏,洞壁錯落有致,鍾乳奇石似雕刻,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真箇是洞中有洞、加緊有洞天。仰望洞頂,狀如穹廬,似鐵鍋扣地,似葵花向陽。洞之西壁有一口山泉,泉水自岩棚外滲,自石孔流出,匯入下方的石臼中。那微弱的叮咚聲,就象在寧靜的夜空中傳出的天籟之音,格外動聽。 洞內東部岩壁自上而下隆起一條石鐘乳,猶如一條蜿蜒攀附於石壁上的巨龍,鱗爪隱起,盤曲而上,作攫拿狀,極為生動。傳說黃龍和呂洞賓在熊耳山山頂大戰七七四十九回合,終於招架不住,敗下陣來,逃到山南坡一洞中,而呂洞賓卻被阻在狹小的洞口之外,他不知洞內底細,不敢貿然入內,長期守候也不是辦法,為震懾住黃龍不讓其繼續禍害百姓,洞賓把寶劍在洞旁一插,立在石縫之中,然後揚長而去。時至今日,洞口右側豎著一塊兩米多高的巨石,上端尖尖,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而那隻黃龍因懼怕寶劍神威便再也沒敢出來,只得附在石壁之上默默地注視著世間的滄桑變化,所以此洞得名“黃龍洞”。

東線景點

西伽河和牛鼻洞

出黃龍洞洞口,拾級而下至停車場,可看到一株千年古楊,枝繁葉茂、高聳雲天。再從熊耳山東麓出發,順雙龍路西行約1.5公里,在熊耳山山腳下可見到一條貫穿東西的大河,名叫“伽西河”。從地質學上講,由於西伽河支流兩岸分布著硃砂洞的灰岩,所以才造就了熊耳山的緩坡地段。

河上橫著一道長30米,寬6米,高10米的大橋,下有數個拱洞,河水漫過,形成一道幾十米寬的水簾,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煞是壯觀。河水常年碧波蕩漾、清澈見底;山巒、浮雲倒映其中,山風襲來,使人頓生愜意。沿壩涉水過河,步行半公里,對面山麓的石壁下便是牛鼻洞。

手足並用攀援10多米來到洞前,可見到牛鼻洞有兩個大小相似的洞口,中間隔一道灰黃色沙岩,兩洞夾一岩,遠遠望雲頗似牛鼻。屈身鑽進洞口,不遠處便是一圓形拱頂大窟,洞體寬敞,洞內前側有一道裂隙,從中射下一束光,似一道白亮的帷幕,將洞穴一分為二。洞壁上垂有一條灰黃色的石鐘乳,體似一條小黃龍,龍鱗片片、光影斑斑。牛鼻洞中還有三個幽深的小洞。順著稍大的一個洞口向里爬行,俯耳細聽,前方很遠處像有潺潺流水聲。大雨過後牛鼻洞的奇景在《嶧縣誌》有載:“牛鼻洞,泉自牛鼻洞懸岩側出,回竇競出,激珠噴花,饒有奇致。”。牛鼻洞原是棗莊革命的又一紀念地。1935年,魯南特委郭致遠、張光中在抱犢山區建立的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大北莊村黨支部就在此地成立,並在牛鼻洞裡召開了會議。大北莊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陳繼全和另外4名同志在此舉行了莊嚴的入黨宣誓。從此,革命的火種在山區迅速點燃,當地人民開展武裝鬥爭,為魯南地區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巨龍山

沿棗徐公路路旁樹立的“巨龍洞”標誌,蜿蜒向東行駛4.5公里,穿過杏峪村,來到巨龍山停車場,只見巨龍山3座山峰連成一線,像一道黛色的屏障,重巒疊嶂,嵯峨秀麗。相傳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洪武打天下時,由於南征北戰無法照顧家中年邁體弱的老母,只好為其備足衣食暫時放在此山一洞中“寄養”,因而此山得名“寄母山”。

由停車場沿羊腸小道,繞岩石、登台階,向南爬行上山,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繁花似錦。行至500米處,見到兩座山峰相距約10米,屹然聳立,直衝雲霄。令人稱奇的是兩座山峰輪廊相似,且峰體都有一孔,這就是傳說中七仙女曾經玩耍過的盪仙架。細看之後,才發現西側山峰實際上是由3座山峰並緊合併而成。東側山峰峰體出現多處長約10米的裂痕,峰底頁岩似歷盡滄桑,不堪重負,已開始出現剝落,給人以岌岌可危之感。相傳,當年楊二郎擔山駕雲路過此地,被一位在河邊洗衣的村婦識破天機,楊二郎慌忙棄山而逃,兩座山峰便轟然墜落在巨龍山上。後來,有七仙女下凡到此遊覽,便用繩穿孔,在上面悠閒地盪起了鞦韆,故名“盪仙架”。

巨龍洞

盪仙架東10餘米,一座峭壁上赫然寫著三個鮮紅大字:巨龍洞。洞內景觀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打開彩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壁奇觀“神女出浴”,石乳形成的景觀恰似一位窈窕淑女。 “神女出浴”左側是“白玉台”。其間有石乳形成的“眼鏡”、“梳子”、“箅子”等梳妝用品,好象是為“神女”而備。其右側是“奔流直下”,這是印在石壁上的水流痕跡,一道道彎彎曲曲的水紋,猶如瀑布飛流,洞內深處壁崖之上隆起一條長約10米的石鐘乳,自上而下,猶如一條蜿蜒攀附於石壁上的天然巨龍,鱗爪分明、盤曲而下、威風凜凜、氣度非凡。在它的頭部前方,有一圓滑鐘乳石,水珠透過岩層潺潺滴落在其上,在燈光的照射下,光彩四射,形成“巨龍戲珠”的奇觀。

滄浪淵

離開巨龍山按原路返回至棗徐公路,乘車南行約6公里至原半湖鄉水泥廠,然後沿廠前公路西行約10公里,便可領略到被稱作“邑中勝景”的滄浪淵。《嶧縣誌》載:“有滄浪淵,縣北六十里,車稍山下,相傳為孔子聽滄浪歌處。......尤為邑中勝景。”

站在谷底眺望,遠處迎面有兩座峭岩屏立左右,猶如雄關隘口、險峻異常。兩壁之間有一圓錐形水潭,將山口牢牢守住,這就是“蓮花池”。攀著北側的峭壁前移十餘步,裡面豁然開朗。正前方有一深淵,直徑約20米,水色碧綠,水面如鏡,此處便是滄浪淵。淵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飛滴而下,墜入淵中,發出細弱清脆的響聲,滌人心肺。淵周巨壁上,生滿紫藤,形狀各異松柏在懸崖夾縫間傲然挺立,順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頂。俯視深淵,但見壁立樹匝,險絕異常。難怪孔子游至此處邊賞美景邊聆聽滄浪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緊靠淵西北壁有一單拱石橋,名叫“水火橋”。橋身懸滿藤蘿花,橋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匯入淵中。過橋30米,便是霖澤廟,始建於宋代,從南到北分別為神龍殿、大殿、寢宮樓,均為青石建築。當地有“霖澤廟因滄浪淵而生,滄浪淵因霖澤廟而揚名”之說。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十月初八的滄浪淵霖澤廟廟會,四方香客雲集,拜者不斷,鞭炮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龍床風光

沿原半湖鄉政府門前公路西行,穿過務後村,約有2公里的路程見一座古石橋,過橋南行,然後順山體邊緣崎嶇小道前行200米,便可看到龍床風光。龍床風光由龍床瀑布、龍床奇石、龍床峽谷三

部分組成。

龍床瀑布寬35米、高13米,遠遠望去,似白色綢緞懸掛山澗。瀑布之上,水綠如藍,兩岸美景倒映水中,如詩如畫。瀑布之下流水潺潺,花崗岩石光滑潔淨,水中游魚清晰可見。瀑布南側山壁下方有一方形巨石,長10米,寬5米,石面平整光滑,瀑布順石而下,形成一面小瀑布,與大瀑布交相輝映,相映成趣,此處便是傳說中的“龍床”。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抗擊王莽,因寡不敵眾,兵敗抱犢崮山區,單騎突圍到原半湖鄉務後村前,劉秀發現王莽大將吳漢率兵正迎頭殺來。劉用靈機一動,沿山澗而下,突然發現山澗東岸,滄壁之下,有一寬闊岩石上,上能蔽日,下能隔水,是絕處逢生的避難之所。便藏起戰馬,隻身一人藏於石上不敢動彈絲毫。恰巧,此時濃霧層生,把整個山澗遮掩的天衣無縫。王莽追兵至此,找不到劉秀蹤影,只好率兵南下,劉秀萬幸又躲過一劫。後來當地人便把劉秀躺過的這塊巨石稱為“龍床”。

龍床兩岸奇石林立、千姿百態。有似利劍,有似玉兔,有似金猴。在瀑布上游,有三塊光彩奪目的巨大花崗石,其中一塊平整立於水邊,名曰釣魚石。傳說當年姜子牙曾在此直鉤釣魚;另一塊似豎起的烏龜,回頭仰望,半身懸空,半身入水,名曰烏龜石;還有一塊好似為光武帝警戒的將軍,名曰將軍石。

瀑布之下,便是龍床峽谷,綿延2500米,迂迴曲折六道彎,瀑布由此而下,直奔嶧城大沙河。整座峽谷變化奇妙、峰迴路轉、曲徑通幽,峽谷兩岸奇石林立、鳥鳴低谷。兩岸花果飄香、景色怡人。適逢夏日便有泉水淙淙、水霧騰生,谷底更是涼爽適宜,是人們避暑休閒的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