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羊的頭骨的整個輪廓為前窄後寬,從背面看上去頗似一個三角形,顯得很短,所以雄獸的1對巨角與頭骨顯得很不相稱。鼻骨也較短,前端尖細,後部鈍圓。眼眶突出,封閉完整,淚窩大而深凹。眼面部分寬闊,枕部幾乎垂直向下。牙齒呈高齒冠型,上、下前臼齒均分別小於上、下臼齒。下門齒為圓柱狀,幾乎直豎向上。下犬齒的形狀及大小則與下門齒相似,並緊靠第三枚下門齒的後方。
盤羊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和蒙古、印度北部、錫金等地,在我國分布於西北和西南地區。棲息于海拔3000—5500米的高山荒漠無林地帶,但並不專門棲息於奇峰峻岭之間的高山裸岩帶,而是多半出沒於丘陵起伏的地帶或山坡草地上,尤其喜歡居較為開闊的地區,但也有距水源較近的特點,有時也見於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特別是蒙古亞種。通常有季節性垂直遷移的習性,夏季主要活動於雪線的下緣,到了冬季,當其棲息地積雪較為深厚時,則從高山上部遷至低山谷地雪被較薄的地方生活。這些地方氣候較為乾燥,植被的覆蓋度差,主要的建群種類有芨芨草、野蔥、苔草和多種針茅等,整個環境呈現為乾旱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山地半荒漠草原類型,有些呈現為高寒草甸類型。它較為耐寒,善於攀登,視覺、聽覺和嗅覺相當敏銳,性情十分機警、溫和而膽小,稍有異常動靜,便用前腳敲打地面通知同伴,然後迅速逃遁。它的奔跑速度和攀崖走險等技能都不比不上其他野生羊類,奔跑的時速最高僅為30公里,但危急時卻敢於從懸崖高處往下滾跑,常能用這個方法轉危為安。平時結成小群活動,數量不等,但似乎並不集成更大的群體,常見的為10—30隻,包括雌獸、幼仔和亞成體等,成年雄獸則2—3隻或至7—8隻自成一群,分別生活,只有到了冬季才匯合在一起。食物以針茅、莎草、早熟禾、紅景天、蒿類等高山植物及灌木的嫩枝等為主,但食性非常廣泛,棲息地內的各種植物幾乎都能採食。夏季多在早晨和黃昏覓食,冬季則以白天為主。
盤羊的天敵有狼、豺、雪豹等猛獸。在冬季大雪封山之時,盤羊不得不下到低山地帶覓食和飲水,往往成群地在大風雪中長途跋涉,穿過廣袤的荒原,由一個山嶺遷移到另一個山嶺,因此在途中常常會遭到狼群的追襲或伏擊,也難免因飢餓、受凍而倒斃。成年雄獸由於雙角沉重,行動不便,有時會落在群體的後面,因此在大風雪中更易遭到暗算,在原野間經常可以看到被狼吃剩下的遺骸。此外,該地活動的猞猁等中型食肉獸類和猛禽等也會向幼仔發動攻擊。
盤羊在10—12月發情交配,此時雄獸之間首先要經過一段逐偶鬥爭,其激烈程度也堪與馬鹿或赤鹿等食草動物相比。它們首先相對而立,然後同時低頭向前猛衝,互相用頭上巨大的彎角猛烈撞擊到一起,發出轟然巨響,聲震山谷,數公里之外都能聽見。有時也採取直立起來的方式進行撞擊。多次碰撞之後,一方如果感到體力不支,疼痛難忍,便自認敗陣。但也有時敗者竟被頂落山崖,跌得粉身碎骨。獲得勝利的每隻雄獸可以與數隻雌獸在一起生活,直到配種季節結束時才又分開活動。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左右,幼仔大多出生於翌年春季的4一6月,每胎產仔1—3隻。幼仔適應環境的本領很強,出生後毛一乾便能直立起來吃奶,幾小時後即可隨雌獸活動,1月齡左右開始吃草,哺乳期大約持續半年以上,1—2歲性成熟。壽命約為1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