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曳頭

有人以為只要是分三疊的詞,都是雙曳頭,這也是錯的。 三疊的慢詞,並不都是雙曳頭。 有人以為只要是分三疊的詞,都是雙曳頭,這也是錯的。

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曳頭”不是換頭。有人以為只要是分三疊的詞,都是雙曳頭,這也是錯的。《詞律拾遺》補註戚氏詞云:“諸體雙曳頭者,前兩段往往相對,獨此調不然。”按戚氏本來不是雙曳頭,故前兩段句式不同。三疊的慢詞,並不都是雙曳頭。既稱雙曳頭,則前兩段一定要對。
雙調: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汲古閣刻《六十名家詞》的校注,萬樹《詞律》,清《欽定詞譜》,都用這個名詞。這其實極不適當。“雙調”是宮調名,詞雖有上下兩疊,或曰兩片,但只是一調,不能稱為雙調。吳子律的《蓮子居詞話》中已指出萬樹的錯誤,但杜文瀾在《詞律校勘記》中還在引述了吳子律的批評後加一句道:“此論存參”。這是因為杜文瀾不敢冒犯《欽定詞譜》的權威性,因而不敢對吳子律的批評表示同意。
重頭:“雙調”這個名詞在宋代還沒有這樣的用法。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墨莊漫錄》記載一個故事,據說“宣和年間,錢塘人關子東在毗陵,夢中遇到一個美髯老人,傳授給他一首名為《太平樂》的新曲子。關子東醒來後,只記得五拍,過了四年,關子東回到錢塘,又夢見那個美髯老人。老人取出笛子來把從前那個曲於吹了一遍,關子東才知道是一首重頭小令。以前記住的五拍,剛是一片。於是關子東依照老人所傳的曲拍,填成一首詞,題名為《桂華明》”。按“桂花明”這個詞調,至今猶存。此詞分上下疊,每疊五句。上下疊句式音韻皆同,故曰“重頭小令。”這是明見於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稱這類詞為重頭小令而不稱為“雙調小今。”(“重”字讀平聲,是“重複”的重。)
“重頭”只有小令才有,例如南歌子,漁歌子,浪淘沙,江城子等詞調都是,如果下疊第一句與上疊第一句不同的,這是“換頭”,不是“重頭”。換頭的意義是改換了頭一句,重頭的意思是下疊頭一句與上疊頭一句重複。換頭的地方在音樂上是過變的地方。過變,即今之過門。小令有重頭的,也有換頭的,但引、近、慢詞則全都換頭,而沒有重頭的了。《詞律》、《詞譜》沒有仔細區別,一概稱之為“雙調”,亦極不適當。不過,在宋代人的書里,“換頭小令”這個名詞我還沒有看到過,因此,分上下兩疊而用換頭的令詞,應當用什麼名稱,這還不能知道。可能在宋代,不管換頭不換頭,凡分兩疊的令詞都叫做“重頭小令”。晏元獻詞云:“重頭歌韻響錚深,入破舞腰紅亂旋”。可以想見,歌至重頭處愈美,舞至入破處愈急。然則不論其詞句同不同,其音樂節奏在下疊開始處都得加以繁聲,不與上疊第一句相同。這樣解釋,似乎也可以,但我還不能下斷語。總之,把上下兩疊的令詞稱為“雙調”,以致與宮調名的“雙調”相混淆,這總是錯誤的。
雙曳頭:《柳塘詞話》云:“宋詞三換頭者,美成之西河、瑞龍吟,耆卿之十二時、戚氏,稼軒之六州歌頭、醜奴兒近,伯可之寶鼎現也。四換頭者,夢窗之鶯啼序也。”這裡是把三疊的詞稱為三換頭,四疊的詞為四換頭,但宋代人是否如此說過,還沒有見到。我們知道,換頭一定在下疊的起句。音樂師在這地方加了繁聲,所以後來作詞者依樂聲改變了此處句法,與上疊第一句不同。上下兩疊的詞,只有一個換頭,這一現象,只存在於令、引、近詞中。至於慢詞,有三疊的,有四疊的,或者各疊句法完全不同,例如蘭陵王。或則第一疊與第二疊句法相同,但是有換頭,而第三疊則句法與前二疊全不同,例如西河。這些都不就稱為三換頭、四換頭。而且,換頭既從第二疊開始,則三疊之詞,也只有二換頭,怎么可以稱為三換頭呢?至於四換頭。又是唐詞醉公子的俗名,是一首重頭小令,更不可用於四疊的慢詞。總之,三換頭、四換頭這些名詞,都是明清人妄自製定的,概念並不明確,我們不宜沿用。
瑞龍吟一調,《花菴詞選》已說明它是雙曳頭。因為此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曳頭不是換頭。有人以為只要是分三疊的詞,都是雙曳頭,這也是錯的。《詞律拾遺》補註戚氏詞云:“諸體雙曳頭者,前兩段往往相對,獨此調不然。”按戚氏本來不是雙曳頭,故前兩段句式不同。三疊的慢詞,並不都是雙曳頭。既稱雙曳頭,則前兩段一定要對。可知徐氏亦以為凡是三疊之詞,都可以名為雙曳頭,於是會發此疑問。
鄭文焯精研詞律,可是在這些問題上,似乎還有不甚了了之處。他校箋周邦彥瑞龍吟詞云:“汲古本引《花菴詞選》舊註:‘此謂之雙曳頭,屬正平調。自“前度劉郎”以下,即犯大石調,系第三段。至“歸騎晚”以下四句,再歸正平調。坊刻皆於“聲價如故”句分段者,非。’按此明言分三段者為雙曳頭。今人每於三段則名之為三曳頭,失之疏也。”又校箋雙頭蓮詞云:“按調名雙頭蓮,當為雙曳頭曲。……考宋本柳耆卿詞曲玉管一閡,起拍亦分兩排,即以三字句結,是調正合。宋譜例凡曲之三疊者,謂之雙曳頭,是亦雙頭蓮曲名之一證焉。”
按鄭氏說起拍分兩排音,名為雙曳頭,這沒有錯。但又說“凡曲之三疊者,謂之雙曳頭。”這卻錯了。三疊的詞,起拍未必都分兩排,周邦彥雙頭蓮詞第一、二段句式完全相同,果是雙曳頭,取名雙頭蓮,即含此義。由此更可知三疊之詞, 並不都是雙頭, 否則一切分三疊之詞,都可以名為雙頭蓮了。考之《詞譜》所收宋人三疊慢詞,雙曳頭者並不多見。瑞龍吟、雙頭蓮為一類,其一、二段句式全同。西河為一類,其一二段雖同,但第二段用了換頭。至於鄭氏所謂“宋譜例”,不知宋人有何譜何例傳於今世。又云:“今人有以三段之詞為三曳頭者。”我也未見詞家有此記錄。不過由此可知,清代已有人以“曳頭”為遍、片、段、疊的同義詞,亦可以說“失之疏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