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墩春秋墓

雙墩春秋墓

雙墩春秋墓位於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雙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雙墩遺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我省境內春秋時期大型墓葬,雙墩1號墓和2號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雙墩1號墓封土高達9.5米,底徑南北約60米,東西約8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雙墩春秋墓位於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雙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距雙墩遺址250米,占地1000平方米,是我省境內春秋時期大型墓葬,雙墩1號墓和2號墓相距200米,大小近似,其中雙墩1號墓封土高達9.5米,底徑南北約60米,東西約80米。2號墓南北50米,東西60米,高8.5米,兩墩均為夯土構成,夯土層厚約15-20厘米,雙墩墓葬封土高大,說明墓主生前地位很高。上世紀80年代曾對其進行勘查,未發現被盜的痕跡。1998年蚌埠市政府將其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傳說,遠古時懷遠的龜山,因為山脈活動,山脈中的一條支脈向前延伸,形成了現在周邊民眾所講的“一路十八崗”:王家崗、陳家崗、朱家崗、宋家崗、徐小崗、丁崗、蘇家崗、魏家崗、太平崗、大崗、東崗頭、大黑虎崗、小黑虎崗、徐家崗等,其中雙墩為崗地之首,隨著時間的推移山脈向前,後面的山脈也基本上用完力氣,前面的阻力加上後面的餘力,把中間的部分擠了出來,於是聚成了土堆,長出了兩個大墩子。

挖掘情況

2006年國家文物總局批准,對雙墩1號墓進行了挖掘。11月27日下午3點,正式動鏟挖掘,歷時19個月,挖至墓底,依據隨葬品和墓底埋葬布局,其時代為春秋,距今2500年。專家認為:該墓葬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施工、精心裝飾的,是從未見過的新文化現象和建築遺址。

該墓葬在我國考古史上實屬罕見,有九個方面從未見過,具體表現為:五色顆粒混合土;白土墊層;圓形墓葬結構;填土構成的放射線遺蹟現象(天文學知識);土偶遺蹟,有專家認為可能與淮河流域傳說的女媧摶土造人有關;土偶壘砌的內壁遺蹟;墓底葬禮布局規格較高;墓口下2米有一個兩層台;有18個大小不同饅頭形狀的土丘。這些新的文化現象,涉及到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天文學、宗教學、地質學和建築學等多種學科。

出土文物

該墓葬出土文物很多,計有青銅器12件,鍾、鼎、盉、舀、鈴、戈、矛、劍、鏃、車馬器、石磬,彩陶器(壺、罐、盆)、玉器、漆器、木器、海貝等共400餘件,10具殉葬人體骨骼,豬、馬、牛、羊坑。2008年6月24日在1號墓舉行的考古發掘揭幕儀式,安徽電視台第1時間、鳳凰衛視、蚌埠電視台進行現場直播。自雙墩1號墓揭開神秘面紗以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專家、學者撰文進行論證,各大新聞媒體進行多方面報導,至7月底各新聞媒體宣傳次數達1500次。雙墩1號墓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廳專家對雙墩1號墓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和鑑定,據專家初步認定墓主為春秋時期鍾離國君,出土文物中至少有10件以上可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雙墩春秋墓作為蚌埠城市“生命印記”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淮河流域文化研究將有很高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