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安徽蚌埠雙墩一號春秋墓

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位於市區淮河以北3公里,隸屬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境內,雙墩村因有兩座碩大的古墓葬封土堆故名,兩墓相距80米。蚌埠雙墩一號墓的發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首先,該墓形制獨特,遺蹟現象複雜,是我國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新發現。

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位於市區淮河以北3公里,隸屬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境內,雙墩村因有兩座碩大的古墓葬封土堆故名,兩墓相距80米。20世紀7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雙墩某雷達連推平兩墓墩頂部建有雷達站,並在兩墓墩封土堆上開挖修建防空軍事設施,致使兩座古墓遭到嚴重的破壞。駐軍撤防後,防空洞給盜墓分子留下隱患,其中位於北側的1號墓2005年6月被盜未遂。

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報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蚌埠市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蚌埠市雙墩1號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發掘工作嚴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要求,發掘前考古隊做了周密細緻的發掘方案和精心的準備工作。發掘中認真操作,封土採取了兩分法進行發掘,墓坑填土因跡象複雜而採取四分法進行發掘,墓底破碎器物、人骨架和跡象採取保護性套箱提取法。

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堆、墓道和墓坑三個部分組成。

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

墓葬封土堆較大,呈饅頭形,高9米,底徑60米,是目前淮河流域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墓葬封土堆之一。封土堆的發掘沒有發現人工夯築的跡象,其構築方式為堆築。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封土,包括墓坑內的填土與眾不同,均為黃、灰(青)、黑、紅、白等五色顆粒混合土。這五種顏色顆粒土並非全部產自當地,其中黑色土和白色土當地沒有,需要從異地選擇和採運。這五色顆粒混合土在該墓中大量使用,應有一定的寓意。

在墓葬封土堆底部發現一層白土墊層。白土墊層構建於墓口外的生土層之上,厚約20—30厘米。白土墊層的範圍與封土堆底部大小基本一致,高空俯視,平面呈玉璧形,即白土墊層為肉,墓坑為好,氣勢非常壯觀。從現場發掘的情況看,白土層中含有零星破碎的商周時期的繩紋陶片,併疊壓在商周時期灰坑之上,證明該墓的選址原是一處商周時期的遺址。在挖墓坑之前,先將選擇好的墓地整平後,再在墓口外鋪墊一層白土。這種純白色土非常細膩,乾燥時堅硬,飽含水份時質軟,顏色變成灰白。這種白土不屬於白膏泥土,經檢測含鈣,初步認為是沉積淤土滲出來的白色泥漿土,其來源目前還不清楚。

該墓葬的墓坑為圓形豎穴土坑。墓口直徑20.2米,墓坑深7.5米。墓坑有生土二層台,生土二層台距墓口2米,寬1.8米。正東向有一條14級階梯式短墓道,墓道長6.3米,寬3.2米。墓坑壁和墓道全部用白泥抹平,白泥層厚3厘米左右,即白色的墓壁裝飾,顯得非常整潔美觀大氣輝宏,加上二層台內緣上一周“土偶牆”,儼然是一座地下宮殿。

該墓葬的墓坑填土未經夯實,中間下陷明顯,呈鍋底狀。最值得關注的是在墓坑二層台以上的填土中發現三層不同的由填土或“土偶”構成的遺蹟現象:

“放射線形狀”跡象。在墓口至0.7米深的填土層中發現沿墓坑一周寬約2米的深色填土帶圍繞著中間的“放射線形狀”的跡象。這種“放射線形狀”跡象是由深淺不同的五色填土構成,從中間向四周輻射,呈扇面形狀。放射線共有20條,除東南角4條線似被擾亂外,其它方位輻射線都很清楚,並有一定的角度規律,其西南方向正對著塗山和荊山。

“土丘與土偶”跡象。疊壓在“放射線形狀”遺蹟層下,在墓坑0.7-1.4米深的填土層中發現用填土構築的“土丘”跡象和在該填土層中放置大量“土偶”的現象。土丘是沿著墓坑一周約2米寬的範圍內構築,共建有大小不同土丘18個,其形狀呈饅頭形,底徑1.5至3米不等。在發掘過程中,從土丘的剖面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個土丘都是由中心開始用不同的土色一層一層堆築而成。最值得重視的是,在這層填土中不只沿墓坑周邊建築18個土丘,同時還放置1000多個泥質“土偶”。“土偶”形狀為尖頂圓體或方體,體表有明顯的十字形繩索痕,高20-25厘米,直徑10-15厘米。“土偶”在填土層中的分布情況是:墓坑周邊的“土偶”多呈現為組群狀態分布,而墓坑中間的“土偶”多為分散狀態,只有少數地方比較集中的分布。

“土偶牆”跡象。疊壓在土丘與“土偶” 層下,在墓坑1.4-2米深的生土二層台內緣上用“土偶”壘砌的跡象,即在二層台一周內緣上,用3-4層“土偶”壘砌成牆體形狀的內壁,高34—40厘米左右。土偶牆與墓壁之間形成一條環行走廊,這條走廊用黃色泥沙封填,其上部平抹白泥層與上下墓壁白泥層連線成整體。清理掉土偶牆與墓壁之間的黃色泥沙後,“土偶”壘砌的牆體顯得突出而壯觀。特別是墓道兩側土偶牆均有一個方形的轉角,轉角中間有容人的空間,墓道兩側均有台階通往走廊,儼然是一座城牆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十字型墓底埋葬布局。該墓葬坑深底大,為一個直徑近14米的圓形墓底。墓底主槨室居中略偏北,圍繞墓主槨室東、西、北側各殉三個人,南側殉一人。與南側殉人相臨的為一個大槨室,即南槨室,南槨室又分為南北兩個槨箱,南箱為食物,北箱為器物。在一個圓形墓葬底部形成一個非常規整的正南北東西向的十字型“三、三”制埋葬布局。

該墓葬的木質葬具全部腐爛,僅在填土清理過程中發現槨室牆板腐爛的痕跡。從葬具痕跡來看,墓主為一棺一槨,槨牆板痕跡約長3.5、寬1.6、高0.9米,槨室底部有二根方形枕木。主棺腐朽僅存底部痕跡,長2.5、寬0.9、高0.5米。殉人均有較窄的木棺腐朽痕,大約長1.8、寬0.3、高0.3米。人骨架保存較差,多腐朽較甚,主棺內僅存幾顆牙齒,經鑑定40歲左右。10具殉人骨架雖然都基本保存,但盆骨都腐朽嚴重,全部不能進行性別鑑定,年齡鑑定多在20-30歲左右,僅南側內一殉人40歲左右。

該墓葬隨葬品十分豐富,不僅有專門放置隨葬品的器物箱,還有專門放置三牲(豬、牛、羊)的食物箱。隨葬品主要放置在南槨室器物箱內,少量放在主棺槨內和殉人棺內,還有2件幾何印紋硬陶器放在南槨室外的西側墓壁處。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瓮、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計400多件。不包括另外編號的2000多件土偶和因腐朽無法記數的漆木器。銅器占大宗,有編鐘一組9件。容器有鼎5件、罍2件、簠4件、豆2件,其它有盉、匜4件、盤、甗、勺、盒等。工具有刀、錛、鐮。車馬器有車軎10件、馬銜8件。兵器有戟、戈、矛、劍、鏃等,鏃最多,有200多件。彩繪陶器有10多件,因槨蓋板倒塌全部被砸的粉碎,經精心提取目前已修復一批,彩繪陶器均為通體裝飾,以紅黑黃三色彩繪製,花紋圖案分上中下三段組合,精美華麗。石器主要有石磬一組計12件,按大小排列,一端作龍首狀。玉器主要放置在主棺內,有管、玦、璧、環、龍形佩、璜等,在器物箱還發現一件特別精緻的玉扳。在器物箱西北部發現大量漆木器痕跡,可惜全部腐爛僅存厚厚的漆皮疊壓,從腐爛的漆木器痕跡中可以看出有漆盤、漆方盒等,表面有非常細膩精美的花紋。

關於墓主的身份和墓葬的時代問題。蚌埠雙墩春秋一號墓葬結構特殊、規模宏大、遺蹟現象複雜、殉人眾多、隨葬品豐富精美,特別是車馬器和兵器較多,墓葬主人屬權高位重的顯赫人物,應是一位英勇善戰的具有王者志氣的男性人物。目前已經在9件鈕鐘的鉦部和二件簠的蓋和底的內壁上均發現有銘文,其中銘文內容都有相同的“ 童麗 君柏”。“童麗”即鍾離,國名。“君”為身份,“柏”為人名。出土銅器的銘文顯示,該墓葬的主人應是一位名叫柏的 鍾離國 君。從該墓出土的隨葬品時代特徵看,具有春秋中晚期的特點。據有關文獻記載,鍾離,一作終黎,贏姓,是淮河中游地區的一個重要方國。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東五里有鍾離國故城遺址,曾出土過漢代“鍾離丞”封泥,城垣保存較好。1991年和2007年,在該城周圍曾發現過兩批出自墓葬的春秋時期重要青銅器,銅器上亦有“童麗”銘文,這表明該城與鍾離國都城密切相關。關於鍾離國始建於何時,其歷史文獻匱乏,根據零星的文獻資料:一說是“山東曲阜附近的嬴姓鍾離(一作終黎)氏族,南遷於此定居,逐步演進成為一個國家”。一說是“春秋時(周朝)以姓為國封為鍾離子國”。有關鍾離國的文獻記載最早見於《左傳》,共有五條。其中最早為周簡王十年(前576年),十一月,魯成公“會吳於鍾離,始通吳也”。周景王七年(前538年)冬,“楚箴尹宜咎城鍾離以備吳。”此即鳳陽鍾離城有稽可考之始。周敬王二年(前518年)鍾離被吳王僚所滅,屬吳。《左傳》記載的鐘離國歷史前後約58年。鍾離國地處淮河中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先後為吳楚的附庸,一直是吳楚爭霸江淮的重點爭奪對象,最後在大國兼併戰爭中被滅國。從《左傳》記敘鍾離國的歷史看,有關鍾離國歷史的記載大多是在提到某項重要事件時將鍾離國順帶上,為附屬式,不能反映其真實的歷史,其實際始建國的歷史應比《左傳》記敘的早的多。

蚌埠雙墩一號墓的發掘是一次重大的考古新發現,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研究價值。首先,該墓形制獨特,遺蹟現象複雜,是我國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新發現。該墓為大型圓形土坑墓,封土底部與墓坑外有玉璧形白土墊層,其封土和填土均為五色混合土,墓底為十字形埋葬布局,特別重要的是在墓坑填土中有“放射線、土偶、土丘和土偶牆”等極其複雜的遺蹟現象等,這是從未見過的新的考古文化現象,是先秦考古的一個重大新發現,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墓葬考古學的內容,在我國考古學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其次,該墓葬的發現,揭開了鍾離古國的神秘面紗,填補了有關鍾離國歷史和考古學文化的空白。過去有關鍾離古國的文獻十分匱乏,該墓的發現,證明了春秋時期淮河中游地區鍾離古國存在的歷史事實,為研究鍾離國的地望和歷史、 鍾離國 君世系關係、以及其考古學文化特徵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材料,起到了補史證史的重要作用。其三,該墓葬獨特而神秘的文化現象表明,該墓是經過“精心構思、精心設計、精心準備、精心施工”的一處重要遺蹟,其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它為研究中國墓葬形制結構和埋葬制度、埋葬習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對研究淮河中游地域文化現象以及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宗教學、建築學等多學科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闞緒杭 周群 錢仁發)

參考資料:中國文物信息網

http://www.ccrnews.com.cn/100027/100028/100034/22496.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