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回憶[10]

集體回憶,或集體記憶,是一種概念,最初由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 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裡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這個討論由阿斯曼 (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Paul Connerton,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而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

集體回憶與記念化

(Memorialization)
從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館,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集體回憶可以部份地由他們所選擇興建的紀念建築來代表,他們選擇用記念建築來紀念些什麼,或者更值得注意地,不紀念些什麼,會是他們的集體回憶的一個指標。
集體回憶亦由“再現形式”(representational forms - 即文字、圖片、影像等)的不斷製作而得以持續。在這個媒體時代,特別是由於過去十年數位化的不斷發展,出現大量的“二手記憶”(second hand memories),某些故事和影像被重新製作甚或重新建構,但也受到新影像或其他“再現形式”的挑戰和質疑。今天的集體回憶跟古代口述文化的集體回憶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當時還未有印刷技術或運輸交通這些促成想像的共同體(由班納迪克.安德森提出)形成的要素,不像今天人們會跟從來不認識的人也分享著一種共有性和繼承傳統的意識,就像我們會感到跟來自同一個國家、地區、城市或民族的人有一種“血緣關係”。
這個最初由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提出的集體回憶概念一直被人從不同角度來研究和延伸:
James E. Young提出跟集體回憶相對的“被收集的回憶”概念(collected memory),指出記憶本質是分散的,不完整的,是需要進行收集以及因人而異的。而阿斯曼(Jan Assmann)則發展出“傳遞性回憶”,一種建基於日常通訊交流的集體回憶的分枝; 回憶在這種形態下跟在口述文化中的類似,都是從口述歷史的過程中被收集和變得“集體”的;阿斯曼也提出集體回憶的另一些形態,即可以跟日常生活區隔開來,可以被實物化和固定下來的(fixed points),例如文字和紀念建築。

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在香港,集體回憶是指對超過一個人以上感情、場景、音樂、圖片及事件的共同擁有的回憶。集體回憶可能是一家人對往事(例如己故的家庭成員)的回憶。但是,社會性的集體回憶,是新聞傳媒報導的、社會上眾人的感受,參與某事件的經歷,某地曾經發生的故事,非個人之記憶;而原素是感性的和個人化的。口述歷史的資料來源就是集體回憶(想當年)。
集體回憶在1990年代後期在香港開始廣泛套用。自2006年11月香港政府清拆被認為有集體回憶的愛丁堡廣場碼頭(舊中環天星碼頭),香港人對集體回憶的關注度更大幅增加。2007年1月,香港政府更提出將集體回憶作為是否清拆香港歷史建築列入參考因素之一。
以下是很多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 地點

o 愛丁堡廣場碼頭
o 皇后碼頭
o 天星碼頭
o 啟德機場

* 事件

o 三年零八個月
o 六七暴動
o 天星碼頭事件
o 兩鐵合併

* 人物

o 羅文
o 黃沾
o 沈殿霞
o 四大天王
o 歷屆香港總督
o 曾灶財
o 伍晃榮
o 黃家駒
o 張國榮
* 公共運輸工具
o 九廣鐵路
o 中華巴士
o 人力車

* 其他

o 泰昌餅家
o 六啤半
o 利工民

集體回憶:特呂弗

基本信息

作 者: 梁良,陳柏生 主編
出 版 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開 本: 大32開
國際標準書號: 9 7 8 7 5 4 5 8 0 1 5 6 9
定價:¥25.00

內容簡介

弗朗索瓦特呂弗,1932年2月6日出生於巴黎。他14歲時離開學校,開始工作,先後從事過電焊工等多種職業。從年輕時代開始,電影就是他最大的興趣。之後,特呂弗當過記者,但卻因為1951年應徵入伍而被迫中斷。1953年他復員回家,在亦師亦友的影評人安德烈巴贊的幫助下,開始在《電影筆記》和《藝術》上發表他那些觀點犀利的電影評論。
1955年,特呂弗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則是《四百擊》,一部關於小男孩故事的半自傳作品。影片在1959年坎城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導演大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外語片等一系列榮譽。之後,他又相繼拍攝了一些同樣獲得高度讚譽的作品,幾乎一年一部。
除了當編劇和導演之外,他還經常自己出演電影。同時,他也繼續撰寫電影評論,並完成了《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和《我生命中的電影》兩本著作,後者是他的影評自選集。
特呂弗是法國新浪潮的領軍人物,也是電影史上最重要的導演之一。正如《紐約時報》所說,他是“一位安靜的革命者,以傳統的方式拍攝最不傳統的電影”。1984年10月21日,他在巴黎去世。
本書以法國著名新浪潮導演特呂弗(1959-1984)為主要對象。分特呂弗其人、特呂弗其事、特呂弗其文、特呂弗其影等幾大章節,全方位地介紹這位導演的生平作品與風格,配以多幅劇照及生活照,堪稱特呂弗大全。

作者簡介

拍電影可說是改進生活,因為拍電影時我們會將生活重新安排在菲林內,使它適合自己的口味。拍電影也可以說是童年遊戲的延續,我們可以整理我們某一時刻或長久性的思想感情。 ——特呂弗 特呂弗的電影就是特呂弗的故事:真摯、熱情、勇於嘗試,對生命既驚且喜,對電影執迷不悔。當然,還有傾瀉著的無休止的愛。 ——衛靈 由新秀而大師,他使我們共鳴過多少次,深思過多少次,覺得活著十分有意義過多少次,是說也說不盡的。 ——邁克 因為他,這個世界的缺陷不那么致命;但是沒有他,我們就像最後一班捷運里的乘客,疲倦又孤獨。 ——毛尖 特呂弗在我們面前解開了他孩童時代與青少年時代的種種紊亂,解完一個線軸又一個線軸,只是從不自我放縱,也從不自憐,這樣,他就把小說家和作家一種亘古的特色,轉用於電影這種媒介。 ——VOGUE

目錄

前言:永恆的特呂弗梁良
序言:我與特呂弗結的緣
第一章:特呂弗其人
特呂弗小傳
生活與電影畫上等號
特呂弗特寫陸離(翻譯)
我在舊金山遇見了特呂弗
我在巴黎會見了特呂弗
綠屋外的春天——“新浪潮”回顧,兼懷特呂弗
第二章:特呂弗其片
特呂弗作品簡介衛靈等
一次訪問(短片1,1954—1955)
頑童(短片2,1957)
水的故事(短片3,1958)
四百擊(長片1,1959)
射殺鋼琴師(長片2,1960)
朱爾和吉姆(長片3,1962)
安托萬與科萊特(《二十歲的愛情》法國片段)(短片4,1962)
軟玉溫香(長片4,1964)
華氏451度(長片5,1966)
穿黑衣的新娘(長片6,1967)
偷吻(長片7,1968)
密西西比號上的塞壬(長片8,1969)
野孩子(長片9,1970)
夫婦生活(長片10,1970)
兩個英國姑娘(長片11,1971)
像我一般美麗的姑娘(長片12,1972)
日以繼夜(長片13,1973)
阿黛兒·雨果的故事(長片14,1975)
零用錢(長片15,1976)
愛女人的男人(長片16,1977)
綠色的房間(長片17,1978)
飛逝的愛情(長片18,1979)
最後一班捷運(長片19,1980)
隔壁的女人(長片20,1981)
情殺案中案(長片21,1983)
大陸、港、台三地的特呂弗片名
那個不停逃跑的孩子——安托萬的故事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 黃愛玲
不吃早餐的男人 歐嘉麗
漫談特呂弗電影裡的孩子
兜巴星:《日以繼夜》
野兔的旅程:《四百擊》 一一零八
對愛的堅信和固執——特呂弗版本
等待一個星期天——最後一部電影《情殺案中案》
特呂弗的電影世界 黃建業
畫面與音樂天衣無縫的結合——特呂弗與德勒呂
第三章:特呂弗其文
《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序特呂弗
我怎樣拍《野孩子》 特呂弗
特呂弗是不是全世界最陝樂的人?——是。
《安德烈·巴贊論讓·雷諾瓦》序
偵探小說萬歲
第四章:特呂弗其書
訪問之最——《希區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
人始終比電影更重要——讀《特呂弗書信集》
第五章:特呂弗其迷
特呂弗香港傳奇
從《第三類接觸》談起——特呂弗訪問記高淑斌(翻譯)
最後一次越洋遙訪
日子走下歲月的山坡
1984年秋·悼念特呂弗
“陸離與《中國學生周報》與特呂弗,就像一個錯綜複雜的情網。”
“游弋於童年的夢與青年的熱望的海洋中,朦朧地從電影中認識人生。”
敬悼壯年早逝的法國“新浪潮”主將弗朗索瓦·特呂弗
1985年·特呂弗一年祭——頑童的歲月是這樣流過的
1994年·特呂弗十年祭——他不用再恐瞑了
2004年·特呂弗二十年祭一《你那邊幾點》導演手記
戲中戲未完
偷吻特呂弗
沒有你不行,有你也不行
痛苦一直沉默
特呂弗情痴篇——愛之頌,也是愛之悼
當我在蒙馬特
第六章:珍藏特呂弗
特呂弗書信手跡
仍然有一個錯覺……
特呂弗與花生漫畫
特呂弗電影音樂唱片封套選刊
特呂弗書影選刊——特呂弗寫的書,寫特呂弗的書……
附錄:本書作者簡介(出場序)

集體回憶 楊千嬅

作曲:陳台證
填詞:林夕
編曲:陳台證
監製:陳台證
你說你記得住門牌
無奈旅館結業剩餘花街
這傷感我了解
我說我也一樣在捱
人總要長大消失的便當
難道會回到星街
紀念沿路鋪展都變名勝
原來悼念竟倚賴眼睛
碼頭難讓我渡過彼岸旅程
然而無限人做見證拆卸了的心境
為何還在看海不看開
眼淚無憑無據只得感慨
我們同渡滄海看著時代不再
前塵全被覆蓋還靠記憶戀愛應悔改
你我也要感謝未來人早已不在
輕舟怎承載陪著你浮過苦海
掛念何用依戀古老名勝
情人面目早超越眼睛
碼頭存在也沒法可再造旅程
隨時代巨輪在壓碎過氣了的陰影
為何還在看海不看開
眼淚無憑無據只得感慨
我們同渡滄海看著時代不再
前塵全被覆蓋何以固執不改
為何還在看海不放開
眼淚無憑無據都只能感慨
繁榮隨頑石化開不堪往事連載
難道靠泥濘懷念你漫長舊愛
為何還在看海不看開
眼淚無憑無據只得感慨
我們同渡滄海看著時代不再
前塵全被覆蓋何以固執不改
沙礫早已掩蓋舊時代
往事如何連載他音容不再
紅塵如蓮葉散開
始終有人憐愛
誰獨處泥濘
頑劣到沒人願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