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4至6名候選人(2011年新加坡大選)必須搭檔參選﹝最初只需要三名候選人﹞,且其中1人必須是少數族裔(馬來、印度或亞歐混血族)代表。選民不能選舉單一的候選人,而只能選舉一組候選人。得票最高的一組候選人當選,共同進入國會。集選區能有效地阻擋了更多的反對黨議員進入議會,而且由於人數上的要求,導致在多個集選區中,反對黨根本無法推選出足夠人數參選,使得人民行動黨無對手自動當選(walk-over);但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則宣稱,此舉保證了少數族裔的參政權,讓這些族群也可以在議會中擁有自己的代表。這套設計終於在2011大選被新加坡工人黨攻破了。他們以54.71%對45.29%的得票率,擊敗人民行動黨奪得阿裕尼集選區。
歷史
該制度由李光耀於1988年提出,同年6月1日付諸實踐,而1982年他就已經和吳作棟等開始討論制定,當時曾構想兩人一組,其中一名候選人必須是少數種族。後經修改,現在一個集選區的國會議員由4-6人組成,一人為非華裔。2011年新加坡大選時,新加坡有十五個集選區和十二個單選區。
新加坡行政區劃 | ||
單選區 | 後港、黃埔 、先驅、如切、 裕華、豐加北、蒙巴登、盛港西、榜鵝東、武吉班讓、波東巴西、拉丁馬士 | |
集選區 | 義順、裕廊、三巴旺、蔡厝港、東海岸、西海岸、 阿裕尼、宏茂橋、淡濱尼、馬林百列、丹戎巴葛、碧山-大巴窯、荷蘭-武吉知馬、白沙-榜鵝、摩棉-加冷 |
2011年5月7日,新加坡工人黨黨主席國會議員林瑞蓮、秘書長國會議員劉程強、律師陳碩茂等五人候選團隊於阿裕尼集選區參加國會大選,以54.71%得票率,擊敗得票率45.29%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候選人、由外交部長楊榮文領軍的團隊(包括總理公署部長陳惠華及外交部高級政務部長再諾等人)。這是新加坡反對黨首次攻下被認為系獨厚執政黨的不公平選制障礙(60%的得票率卻可獲得93%席次)之一的集選區議席,並使兩位現居重要職務的內閣部長落選,加上歷史新高的得票率與席次,從此掀開新加坡政黨政治競爭史的新頁。
評價
該選舉可以保證非華裔在新加坡的最少席位。但相對於長期執政、具有豐富經驗和資源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而言,新加坡的反對黨很難有能力湊出集選區必須的參選人。此外,人民行動黨擁有劃分選區的權力,可以通過改變選區來分散反對黨的票源,而其操作往往是在不透明的方式下進行的。新加坡人民黨秘書長詹時中就曾說過,“我們在踢一場足球賽,但行動黨卻沒有固定的龍門。他們是用流動的龍門,所以我們很難瞄準射球。”而拋開執政黨和反對黨的關係來看,參與集選區的團隊內亦存在弱者可以搭強者的“便車”一同進入國會,反之強者也可能被弱者牽連的情況。
那些第一次有投票權的年輕人,在這次2011新加坡選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傾向投給反對黨,展現新一代對體制的不滿。恰恰是在一個高壓、充滿權力傲慢的政治體系裏,年輕人的崛起與反擊已經成為他們的標籤,讓激情流進了政治的機器中,影響了它的運作方式,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這次新加坡反對黨的年輕候選人佘雪玲,在網裏網外活躍。年輕人以無比的創意,在facebook(面子書、臉書)、推特、youtube上各出奇謀,開闢了過去選舉所沒有的競逐空間,也在激烈的選戰中,寫下了全新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