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句對

集句對,是指從古今文人的詩詞、賦文、碑帖、經典等作品中分別選取兩個句法特點一致的句子,按照對聯的形式要求組成聯句。“集”,聚集、集合之解。它是一種特殊的創作手法。集句對要遵守對聯的一般規則。

集句對概說

《中橋居士吳敏集句序》云:左史林震,自號介翁,長於集句。其所用詩凡三百八十家。一日與客飲,壁間有題《陽關辭》者,客曰:“試用‘勸君更盡一杯酒’句以侑尊。”因舉杯而屬對曰:“‘與爾同消萬古愁’可乎?”又嘗晚春至山光寺覽觀陳跡,客舉“青山有恨花初謝”之句,有間即應云:“流水無言草自春。”前後所集厘為七卷。徐著作師仁跋其後云:“胸次應餘五色線,世間爭認百家衣。” 按:此書惜不可得,此條系從《福建通志·雜記門》錄出。
集句為詩,始於晉傅鹹。今載於《藝文類聚》者,不過寥寥數句。有唐一代,無格不備,而是體亦闕如。至北宋石延年、王安石、孔武仲等間作之。南宋李龑《梅花衲剪綃集》,文天祥之集杜詩,始編為集,而皆不偶句,卷帙亦無多。至我朝黃之雋《香屑集》則集唐句為《香奩詩》至十八卷,對偶渾成,排比工整,誠不可無一之才。
集句聯的範圍很廣,可以集詩、集詞、集駢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經典,甚至連成語、白話、俗語都可以集。集句聯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詩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詩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詩文,也可以集異代作者的詩文。由於集句聯之聯句,雖系源於互不相干的句子,卻要共同為嶄新的主題服務,故以語言渾成,別出新意為佳,以給人一種“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藝術感染力。可見,與摘句對完全不同,集句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並非遊戲文字之類,非有一定文學底蘊不能駕馭。正因為集句對得之不易,歷史上許多文人都在這個天地里顯其才華,不懈地追索,其難度不亞於深山探寶、蒼海尋珠。因為集句聯要求集原句而不得有任何改動,故很容易造成局部對偶的不工以及聲調上的不相協調,只能不得已而從寬。
例如,杭州西湖之濱樓外樓酒家聯:看檻曲縈紅,檐牙飛翠;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聯語融入西湖的絢麗風景,令人神往。上句集自南宋詞人姜白石的《翠樓吟》,下聯集自北宋詞人柳永的《望海潮》。上下聯當句自對,其中,“曲”,指彎曲的地方;“牙”,指形狀像齒的東西,顯得頗為工穩。
得頗為工穩。
又如,集詩詞句聯:不到長城非好漢;難酬蹈海亦英雄。上聯集自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詞,下聯集自周恩來《書贈餞行同窗好友》詩。聯語不論是從音律上,還是從對仗上,都對得十分貼切、自然,且感情貫通,渾成一體。惟“長”對“蹈”略顯不工,然不失為奇絕之作。
再如,《文心雕龍》集句聯:平理若衡,照辭如鏡;動墨橫錦,搖筆散珠。聯語文辭華麗,內容關聯,然上下聯第二字之平仄欠工,但辭不仍不失為一副好聯。

完全集句對

完全利用已有句子配對。如:
鹿歸於野
色即是空
上聯集自《出曜經》,下聯集自《心經》,就是完全集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不完全集句對

不完全集句或單邊集句
司馬不來,相逢何必曾相識
佳人安在,此時無聲勝有聲(當代聯人羅元貞題九江琵琶亭聯)
上下聯中分別只有後半句是現存句子。
三面紅旗光日月;
九州生氣恃風雷
彩筆昔曾乾氣象;
人間不解重驊騮
以上是單邊集句。嚴格來說,只有完全集句才能稱為集句聯

其他示例

著名的集句對還有: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若無恨月長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