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三十卷。印度·法救菩薩造,後秦·竺佛念譯。又稱《出曜論》。收在《大正藏》第四冊。全經系由詩頌(uda^na,即優陀那,感興偈),及注釋此詩頌之故事(avada^na,即阿波陀那、譬喻)所組成。
關於‘出曜’一詞,僧睿〈出曜經序〉雲(大正4·609b)︰‘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故知‘出曜’可能是譯自十二部經之一的阿波陀那,即謂本經系以譬喻或寓言方式說奈遠甚妙之教義。又,‘出曜’一詞可能是出自《詩經》的‘日出有曜’。若果如此,則出曜即意為‘出現的光明’,亦即將經中的種種譬喻故事,以‘光明’為喻。
全經三十卷三十四品,系對《法句經》所作之解釋。其中所揭偈頌,多與吳·維只難譯《法句經》一致。而用以解釋偈頌的因緣故事,則與晉·法炬、法立共譯的《法句譬喻經》相符,惟前者所舉較後者為廣。
本經的偈頌部分(即《法句經》),據《大毗婆沙論》卷一、《俱舍論》卷二、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所載,作者為法救,僧睿的〈出曜經序〉即根據此說。然《大智度論》卷三十三則謂‘佛入滅後,諸弟子所集。’至於長行的譬喻部分,作者不詳。關於本經的傳譯,僧睿〈出曜經序〉所述頗詳。據其所述,罽賓沙門僧伽跋澄於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至長安。後秦·皇初五年(398)秋,依太尉姚旻之請,僧伽跋澄執梵本,竺佛念宣譯,道嶷筆受,和、碧二師校合訂正。僧睿本人亦曾參預校訂。
註解
◎附一︰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十一章(摘錄)
《出曜經》,罽賓僧伽跋澄(Sam!-ghabhu^ti)執梵本,姚秦·竺佛念譯出(西元399年譯)。全部三十卷,約九三零偈;這也是《法句》的譬喻集。據僧睿〈出曜經序〉說︰‘錄其本起,系而為釋,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中第六部。’出曜,是‘阿波陀那’(譬喻)的義譯。然據《出曜經》卷六雲(大正4·643c)︰‘六者出曜。所謂出曜者,從無常至梵志,采眾經之要藏,演說布現以訓將來,故名出曜。’
據此,‘出曜’是‘優陀那’的義譯。
◎附二︰〈出曜經〉(摘譯自《佛書解說大辭典》)
《出曜經》系由佛教教訓式偈頌及其注釋之故事合輯而成。其偈頌部分稱為‘出曜’。‘出曜’系梵文‘uda^na’之譯語,又名‘法句’(dhammapada),今巴利佛教所傳者,即以‘法句’之名稱之。職是之故,此《出曜經》之詳稱,應為《出曜譬喻經》。從而‘出曜’雖屬十二部經中之‘優陀那’,但是包含譬喻故事的《出曜經》全體,則應歸為‘譬喻’。
‘出曜’之原語為‘優陀那’,此依藏譯之此偈頌名為《Uda^6na-varga》,以及《大智度論》卷三十三、本經卷六有關‘出曜’之解釋,即可證之。
與本經同類的經典,巴利系有《法句經注》(Dhammapada atthakatha^),漢譯有《法句譬喻經》。《法句經注》系覺音所撰,《法句譬喻經》之譬喻部分,作者不詳。同此,此《出曜經》之‘出曜’部分,作者為法救,但譬喻部分的作者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