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南鄉子 ·集句
何處倚闌乾(杜牧) 。弦管高樓月正圓(杜牧) 。蝴蝶夢中家萬里(崔塗) ,依然。老去愁來強自寬(杜甫) 。
明鏡借紅顏(李商隱) 。須著人間比夢間(韓愈) 。蠟燭半籠金翡翠(李商隱) ,更闌。繡被焚香獨自眠(李商隱) 。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南鄉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以詠南中風物為題。有單調雙調兩體。
⑵集句:輯前人或別人整個詩句以成篇什(詩、詞、對聯)。
⑶“何處”句:此句出自杜牧《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員外》。倚:憑靠。闌乾:同欄桿。
⑷“弦管”句:此句出自杜牧《懷鐘陵舊遊》。
⑸“蝴蝶夢”句:此句出自崔塗《春夕》。蝴蝶夢:比喻虛幻之事,迷離、惝恍之夢境。《莊子·齊物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⑹“依然”二句:此句出自杜甫《九日蘭田崔氏莊》。依然:仍舊。強:勉強。自寬:自我寬解。
⑺“明鏡”句:此句出自李商隱《戲贈張書記》。明鏡:喻月光。紅顏:特指女子美麗的容顏。
⑻“須著”句:此句出自韓愈《遣興》。須著:必須。
⑼“蠟照”句:此句出自李商隱《無題》。金翡翠:有翡翠鳥圖樣的帷帳或羅罩。
⑽“更闌”二句:此句用李商隱《碧城》三首之二的末句。更闌:古代譙樓計時,一夜五次敲鐘鼓,從初更到五更。闌:殘,盡。
白話譯文
沒有什麼地方了,我能憑靠欄桿。如月正圓似的,高樓里傳來器樂的聲音。迷離夢中家在萬里之外。仍舊地,年齡大了,可憂愁又到來了,只好勉強自我寬解。
借著月光照照歌女的容顏。必須把人間真境比作夢間虛境,要看穿社會人世。蠟照的光一半罩住帷帳。夜到盡頭了,蓋上繡被,焚著盤香獨自一人睡覺了。
創作背景
《南鄉子》約作於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蘇軾時年22歲。蘇軾自家鄉四川來京師應試,接觸到歌妓一類的妓女生活,作詩詞來披露,以表同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歌妓老大時的命運與心態。“何處倚闌乾”,劈頭一句就道出了詞中老大歌妓沒有什麼“闌乾”可依靠的處境,就是說她失業了。第二句對比寫出伴舞的“弦管”響得好歡,如同十五的月亮圓又圓,這就是“月兒圓圓照高樓,官兒們歡樂歌女愁”。第三句運用“蝴蝶夢”的典故,進一步渲染歌女的悲涼心態:現在她們正處在虛幻的、迷離的、惝恍的夢境,世事全非,更何況“家萬里”。第四、五句寫歌女們只好阿Q一番:還是像過來人的歌女一樣,仍舊地過著“老去愁來強自寬”的空曠生活。這些善良美好的良家女子,竟然成為醜惡的畸形人。
下片寫歌妓紅顏薄命的孤獨與自嘆。開頭一句用月色來襯托“紅顏”,這“紅顏”自然是慘澹的。既然如此,何必當初;世俗所迫,無可奈何。所以第二句就叫人看破紅塵,看透社會:“須著人間比夢間”。真實的人間成為虛幻的夢間,如第三句所寫:流淚的燭光(真實的)一半籠罩著迷茫的帷帳(虛幻的),佇立在繡床旁,最後一線亮光無望。這個鏡頭一掃而過,最後就凝固在痴呆的特寫鏡頭上,長時間地一動也不動了。最後兩句,“更闌”的時間告訴歌妓:該是“繡被焚香獨自眠”的選擇了。這個浮雕式的形象出現,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是具睡美人橫在面前,可惜她的命運快要壽終正寢了。
此詞將上片與下片所寫的細節串聯起來,就會得到一個十分清晰的印象:沒有欄桿可依的歌女,正在樓外聽那熟悉的但已不屬於自己的弦管樂音。“蝴蝶夢”幻,只好“強自寬”。白嘆紅顏薄命,看破紅塵,呆立繡床旁。無望,於是以“獨自眠”度過最後時光。是北宋社會使她們走向悽愴的境地,反過來她們又使北宋社會更加腐敗墮落,這是歷史的辯證法。
名家點評
清代學者沈雄《古今詞話·詞品》上卷:蘇長公《南鄉子》云云,取其義之胳合,不求其句之割切也。律陶集杜,自昔已然,止用七言、五言也。即調中對句、結句之工巧,或出人意表,若內用二字、三字、四字,當割切之於何人,而注為某某句乎。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蘇軾自幼奮厲有天下志,入仕之後,主張改革弊政。因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先後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舊黨執政,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同意完全廢除新法,與執政者發生分歧,自請出知杭州、潁州等地。新黨再度執政,被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政治上極不得意,然而在文學藝術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詩、詞和散文方面,都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詩、文、詞集與《仇池筆記》、《志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