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州

雄州

雄州即今保定市雄縣,位於河北省中部,北距首都北京108公里,東距天津100公里,西距保定70公里,西南距省會石家莊175公里。雄縣地勢平坦。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自然資源豐富,為華北油田主產區,全縣境內有油井800多眼。地下熱水資源具有儲量大、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好等特點,號稱“華北之冠”。雄州瓦橋關至霸州益津關一線是宋遼對峙的邊關要塞,楊延昭把守邊關 16 年。雄州鎮鎮政府駐四鋪村。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縣和莫縣原易縣屬地,置歸義縣,屬北義州,隸河北道,縣治於州中,治所在今縣城西北15.4公里容城縣王路村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縣俱廢,八年(公元634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屬莫州,同年還屬幽州,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為范陽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為幽州,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改屬涿州。

基本信息

雄州概況

地熱田面積300平方公里,儲量達100億立方米,水溫在60-100℃,1989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中低溫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示範區、水產養殖、花卉栽培、洗浴取暖等開發利用已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礦泉水總儲量達4億噸左右,經地質部、衛生部、輕工業部等權威專家聯合鑑定,水中含多種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鋰、鍶、碘、偏矽酸等。礦化度五項指標均達到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指標,是國內唯一五元素達標的優質天然礦泉水。被飲用者譽為“神泉秀水”。

行政區劃

雄縣地處北緯38 ° 55 ′— 39 ° 10 ′,東經116 ° 01 ′— 116 ° 20 ′。平均海拔10米。東依霸州市,南部、東南部隔大清河與任丘市、文安縣相望,西南隔白洋淀與安新縣相連,西部與容城縣相接,西北與高碑店市毗鄰,東北與固安縣接壤。東西長26公里,南北闊25.5公里,總面積524 平方公里,耕地56萬畝,總人口34萬人(2006年),縣城面積近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萬餘人。轄雄州、昝崗、大營、龍灣、朱各莊5鎮,米家務、雙堂、張崗、北沙4鄉,223個行政村,199個自然村。縣人民政府駐地雄州鎮溫泉路。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3474人,其中:雄州鎮79619人、昝崗鎮30284人、大營鎮36391人、龍灣鄉43379人、朱各莊鄉31565人、米家務鄉33743人、雙堂鄉20747人、張崗鄉人、27698北沙口鄉20048人。

雄州鎮鎮政府駐四鋪村。面積93.7平方千米,人口6.38萬。轄8個社區、45個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四鋪、五鋪、二鋪、三鋪、常莊、東槐、西槐、大陰、北營、邢村、崔村、壇台、東關、黃灣、小步、鄧西樓、韓西樓、艾西樓、楊西樓、紅西樓、一鋪南、一鋪東、一鋪西、東侯留、西侯留、南董莊、北馬莊、南馬莊、李莊頭、半莊頭、古莊頭、亞古城、十里舖、南徐莊、南菜園、北菜園、王家房、馬蹄灣、望駕台、賈家莊、南辛立莊、北辛立莊、西安各莊、東安各莊、張魏莊頭。

昝崗鎮鎮政府駐昝東村。面積43.6平方千米,人口3.03萬。轄29個行政村:昝東、昝西、昝南、昝北、趙崗、程崗、邢崗、段崗、袁莊、十間房、佐各莊、昝王莊、梁神堂、劉神堂、張神堂、東河崗、西河崗、小蘆昝、大蘆昝、小四方、大四方、高辛莊、蘆光寺、李林莊、孤莊頭、昝家巷、張馬滸、王馬滸、關李馬滸。

大營鎮鎮政府駐大營村。面積60.3平方千米,人口3.64萬。轄36個行政村:大營、中營、後營、孔碼、白碼、甄碼、張碼、趙碼、孟莊、許莊、口頭、東照、西昝、滸洲、東柳、宋柳、五柳、西柳、陳莊、孫村、小陽、東王、西王、文家營、付家營、皮家營、孫各莊、楊各莊、北大陽、南大陽、西河營、東河營、大崔營、南劉莊、北劉莊、新莊戶。

雙堂鄉鄉政府駐雙堂村。面積43.2平方千米,人口2.07萬。轄19個行政村:胡辛莊、大魏莊、杜家莊、樂善莊、陳家柳、東岔河、西岔河、中岔河、謝崗、賈崗、宮崗、李崗、老崗、祁崗、邢莊、徐莊、劉莊、雙營、馮村。

龍灣鄉鄉政府駐龍灣村。面積96.3平方千米,人口4.33萬。轄21個行政村:龍灣東、龍灣南、龍灣西、龍灣北、道務一、道務二、道務三、道務四、袁家園、西狄頭、東狄頭、馬務頭、高家鋪、葛各莊、胡各莊、王家場、大步、洪城、張青口一、張青口二、張青口三。

北沙口鄉鄉政府駐北沙口村。面積34.9平方千米,人口2.00萬。轄12個行政村:北沙口、南沙口、沙辛莊、茫茫口、東龍堂、中龍堂、西龍堂、龍王莊、小莊、大莊、東留官營、西留官營。

朱各莊鄉鄉政府駐王黑營村。面積49.1平方千米,人口3.15萬。轄23個行政村:王黑營、北淶河、南淶河、西王槐、東王槐、王克橋、閻家鋪、胡家台、陳家台、朱各莊、新蓋房、西柳、道口、東陽、西陽、高莊、田莊、馬莊、大謝、小謝、王儲、王祥、大鋪。

米家務鄉鄉政府駐米北莊村。面積49.5平方千米,人口2.77萬。轄20個行政村:米北莊、米西莊、米南莊、米寧莊、米黃莊、上岔河、蠻子營、仁義莊、米東大、米西大、楊莊、八北、八南、八西、八東、板北、板西、板東、相莊、周莊。

張崗鄉鄉政府駐張崗村。面積49.5平方千米,人口2.77萬。轄18個行政村:張崗一、張崗二、張崗三、張崗四、開口一、開口二、開口三、開口四、劉家鋪、南莊子、里合莊、王家、董莊、張村、高村、韓莊、方莊、張店。

歷史沿革

夏朝屬有易氏,周莊王三年(公元前 694 年)燕桓侯徙都臨易(今容城縣古賢村)。春秋時期為北燕之域,戰國時為燕國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 243 年)入趙國。秦統一後,先屬廣陽郡,後屬上谷郡。漢始置易縣,屬涿郡,治所在今縣城西北6公里古賢村(原名古縣村),即燕之易邑。東漢易縣屬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封河間國。

三國魏易縣更名易城縣,屬河間郡。晉易城縣屬河間國。南北朝北魏天興二年(公元399年)復故名易縣;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易縣入莫縣(今任丘市北),屬高陽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滅北齊,莫縣仍屬高陽郡。

隋仍為莫縣地,屬涿州,後涿州改為涿郡,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屬河間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縣和莫縣原易縣屬地,置歸義縣,屬北義州,隸河北道,縣治於州中,治所在今縣城西北15.4公里容城縣王路村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州縣俱廢,八年(公元634年)復置歸義縣,屬幽州,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改屬莫州,同年還屬幽州,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為范陽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復為幽州,大曆四年(公元769年)改屬涿州。

五代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歸義縣入燕,屬涿州,四年(公元914年),後唐滅燕,歸義縣入後唐,仍屬涿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年)歸義縣隨燕雲十六州入遼,屬涿州,後周顯德六年(公元 959 年)周世宗親征伐遼,收復瓦橋關(今雄縣南關)置雄州,據《雄縣鄉土志》載,“雄”者,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有威懾北遼之意。至此,唐置歸義縣以白溝河為界分為南北兩縣,南歸義先屬後周,次年屬宋,北歸義屬遼。

北宋北歸義縣屬遼之涿州,南歸義縣於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更名歸信,仍屬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復涿州,歸義、歸信兩縣並存。金天會三年(1125年)歸義、歸信兩縣皆入金,後廢歸義縣併入歸信縣,縣仍治於州中。

元至元二年(1265年)廢雄州,四年,歸信縣併入容城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歸信縣同時復置,縣仍治於州中,雄州屬大都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屬保定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廢歸信縣入雄州,屬保定府。洪武七年(公元 1374 年)降雄州為雄縣,屬保定府。同年容城縣併入雄縣,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繼續沿用明置。 民國2年(1913年)2月屬范陽道,3年1月改屬保定道,17年(1928年)直隸省改河北省。屬河北省。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屬河北省第五督察區。27年(1938年)4月1日,中共晉察冀邊區委員會組建冀中區抗日根據地,8月本縣成立抗日政府,屬冀中第四專區。同年11月縣城淪陷。為開展抗日工作,同月,境內西部45村組建雄特區,屬安新縣,次年8月改為小雄特區。28年(1939年)8月,境內北部38村(含原屬新城縣8村)組建新雄邊區,屬新城縣;同年10月境內東部、南部52村組建雄霸邊區,屬霸縣。29年(1940年)5月撤銷三個邊區,再次成立縣抗日政府,屬北嶽區冀北辦事處。30年(1941年)9月,改劃第四聯合縣。聯合縣期間,前段屬冀中第五專區。31年(1942年)6月,各專區順序統一後,屬冀中第十專區。34年(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宣布投降,廢聯合縣,恢復單縣置,再次組建縣政府,屬冀中第十專區。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雄縣屬天津專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屬保定專區。1958年10月2日雄縣、新城、涿縣和淶水縣東部地區合併,稱涿縣。縣人民委員會(1955年縣政府改稱)駐地高碑店,屬保定專區。1960年5月3日專區與市合併,改屬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縣,同年專區與市分置,屬保定專區。1970年4月26日保定專區改為保定地區。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併,雄縣屬保定市。

文物古蹟

雄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阜境優,積澱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蹟,現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處:宋遼邊關古戰道大台遺址和祁崗遺址;縣保單位13 處。

宋遼古地道

雄州瓦橋關至霸州益津關一線是宋遼對峙的邊關要塞,楊延昭把守邊關 16 年。在與遼軍周鏇之中,修築了一條地下戰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先後在孤莊頭、祁崗挖掘出古戰道,在縣城東挖掘出古戰道及點將台。從初步挖掘的情況看,古戰道綿延幾十公里,從該縣向東北經霸縣直至永清。經宋遼史學家考察鑑定,認為古戰道所用建築材料、建築結構和物征,應為持久性防禦性軍事工程,與長城的功能相同,這樣巨大的防禦性軍事工程的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被專家譽為“歷史奇觀,地下長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石碑

( 1 )雄縣南界碑。於清道光十四年六月(公元 1888 年)立於南十里甫村南與安新縣趙北口村交界處。碑身青石質,上寬 71 厘米,下寬 66.6 厘米,全長 153 厘米,厚 12.5 厘米。碑上有三行字,中間為“雄縣南界”四個大字,右邊小字“光緒拾肆年陸月榖旦”,左邊“知府用鉅鹿知縣署雄縣事凌燮應石”。

( 2 )袁宗儒碑。袁宗儒字醇夫,明正德三年進士,雄縣半莊頭人,曾任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御史、戶部侍郎等職。袁碑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原在袁宗儒墳地內。碑身青石料,長 225 厘米,寬 95.5 厘米,厚 27 厘米。碑首為盤龍圖案,中間四字“萬古流芳”;碑陰為“萬代題名”四字;碑陽為明賜進士弟通議大夫戶部左侍郎贈本部尚書“袁公宗儒”,兩旁加刻袁宗儒歷任官職;龜式碑座在袁碑現址 7 米以外,埋於地下,只露出一點龜背。

( 3 )隆興寺碑。 2005 年,在我縣米家務鄉西大村發現了一石碑。石碑質地為漢白玉,碑體表面光滑細膩,碑體長 1.8 米 , 寬 69 厘米 , 厚 19 厘米。碑身正反兩面分別刻有“隆興寺碑記”,碑體頂端為祥雲圖案,中間刻有“萬古流芳”字樣。碑文是清督察院左督御史沈歧所書,經鑑定此碑為清直隸保定府新城縣米家務鄉上三社隆興寺之物,碑體左下角刻有“道光二十有二年歲次寅孟夏乙巳月”字樣。

古城牆

雄縣古城牆,原是環繞全城的高大土牆,高 11.7 米,寬 5 米,全長 4525 米。城南北各有雄偉的磚砌城樓,現僅存北營村北東西長 83 米,南北寬 14 米,面積 1082 平方米的殘牆。

據縣誌記載:宋景德年間雄州知州即在此築城修關。解放後在城底下挖出過宋代大缸和瓷碗等器物。此城牆可能為宋代所築,殘存的城牆已由溫泉招待所保護。

清真寺

西槐清真寺位於雄縣西槐村內,建於明永樂二年, 1986 年重修,此系西槐村的回族民眾聚集、誦經、祈禱的地方。該寺為四合院式建築,坐南朝北大門上高懸黑底金字匾額用漢字憶寫“清真寺”三字。寺內有北房三間,東房兩間,南房四間,和大殿。

古墓群和遺址

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雄縣陸續發掘出孤莊頭、艾西樓、北營、東槐等 4 處漢代遺址,李莊頭、邢村、東河崗等 3 處漢代墓群。

古建築

雄州古城原有四大古建築,即瓦橋關、圓通閣、慧光閣、雄文閣。均於民國 35 年(公元 1946 年)拆毀,今已無存。

瓦橋關,俗稱火帝閣,坐落在南關大街中段,門洞跨越街心,南面嵌有“雄關”二個大字,後亦稱雄關。上有廟,南向祭文昌,北向祭火神。唐代置,明代邑人郭存謙重修。

圓通閣,俗稱鈴鐺閣,坐落在溫泉路與鈴鐺閣大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明永樂 13 年( 1415 年)雲川衛指揮王俊監修。

慧光閣,俗稱白衣閣,坐落在南關大街南段路西,祭觀音,明萬曆 33 年(公元 1605 年)建。

雄文閣,俗稱文昌閣,坐落在龍宮街中段,祭文昌,明天啟五年(公元 1625 年)建。

歷史事件

袁紹大敗公孫瓚

東漢末年,公孫瓚據幽州,被鮮于輔戰敗後,徙鎮於易(今雄縣),掘圍塹十重,築城高十丈,建高樓鐵門,號稱易京,擁兵固守,袁紹連年來攻,未克。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袁紹再次率兵北攻。兩軍鏖戰於易京之野,南界駐軍被袁兵圍困,公孫瓚不派援兵,致使各營守將或降或潰。袁軍勢如破竹。攻至易京。公孫瓚派子向黑山張燕求援, 約以火為號,瓚出城接應。書信被袁軍截獲,袁按約起火,瓚以為救兵到來,遂出城,被袁之伏兵大敗而歸。袁即兵部將掘地道穿其樓下,點燃所施之柱,地陷樓倒,城被袁兵攻破,公孫瓚自殺。

建文激戰

明惠帝建文元年( 1399 年)七月,燕王朱棣“靖難”之師自北京起兵南下,明遣大將耿炳文討燕王,先鋒九千人駐屯雄縣,燕王將張玉進,嚮導劉泰於八月十五日夜破雄縣東門,總師都督楊松敗退城南易陽橋被俘,不屈而死,潘忠敗退莫州戰死。次年四月,明曹國公李景隆都指揮安平來攻,與燕王戰於白溝河,明兵敗退雄州,監軍禮部侍郎陳復初投河自盡。燕王乘勝率兵南進,兩年間,境內戰事不斷,死者無數,屍骨蔽野,人口銳減。

義和團鬥爭

清光緒二十五年( 1899 年),反帝反清的義和團運動興起,城關、張崗、板家窩等農民在頭領張德成(新城縣人)、王成德(板家窩人)率領下,開展毀教堂,反洋毛子鬥爭。是年清駐保副將邢長春奉命赴津,津保線各縣義和團沿途阻截,至南關橋口、孤莊頭村附近,又遭伏擊,清兵開槍打死團民 30 餘人。次年春本縣義和團運動再次興起,占縣衙,奪炮台。八月,淮軍提督呂本元邀本縣清兵合圍團民,白溝、板家窩團民九千餘人與其激戰,雙方傷亡幾百人,團民繳獲駐地炮船四艘,殺死船上官兵。駐保炮船前來支援,被團民阻擊。後清兵同八國侵華聯軍在板家窩一帶圍剿,義和團團民慘遭殺害。

板家窩戰鬥

1939 年 2 月,新城縣白溝方面侵華日軍 300 餘人,偽軍 500 餘人向板家窩村進發。駐紮板家窩村的八路軍一二 O 師獨立 3 支隊由余秋里、賀炳炎率 100 餘人隱蔽待命,敵人到村中橋頭時, 3 支隊伏兵利用橋頭做掩體,猛烈射擊,與敵展開拉鋸戰,至天黑,八路軍主動撤離,此次戰鬥擊斃日軍 78 人,擊傷日偽軍 100 餘人,繳機槍 6 挺、追擊炮一門,長短槍 65 支,子彈數千發。

抗日鬥爭

冀中十分區地委和十分區在我縣米家務一帶開展革命活動,宣傳政策,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發動民眾,領導和指揮了抗日鬥爭,我縣成為重要的抗日根據地。 在民族存亡的抗日和解放戰爭中,有 5000 余名愛國青年參加八路軍、解放軍,為民族解放做出了貢獻。

侯留慘案

1947 年 8 月,國民黨雄縣政府從新城縣遷至西侯留,設容納上千人的監獄。他們大肆抓捕中共黨員、基層幹部和幹部家屬,舉辦“匪幹訓練班。”敵人用槍殺、刀挑、活埋、開膛挖心、碎屍等殘暴手段,殺害幹部、鬥爭骨幹、共產黨員及無辜民眾 308 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萬人坑”慘案。

歷代名人

雄縣史稱“樂土”,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有《舊唐書》作者劉昫,北宋武將趙振父子等古代名人。又有義和團首領王成德、武林名人陳子正等人物,還有劇作家劉錦雲、電影藝術家袁乃晨、著名電影演員王潤身、歌詞作家李如會、跳水世界冠軍李藝花等現代名人。此外,北宋文學家和史學家歐陽修、民族英雄文天祥均在雄縣遺有詩作。當代著名作家秦兆陽、楊沫、袁靜戰爭年代曾在本縣進行過革命活動,解放後再次來雄縣體驗生活,秦兆陽的《農村散記》、《在田野上前進》、楊沫的《七天》、孔厥、袁靜的《血屍案》均取材於雄縣。

劉昫(公元 897 — 946 年),字耀遠,五代史學家,後唐、後晉大臣。涿州歸義縣(今雄縣)人。後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翰林學士。後唐明宗時升為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後晉高祖天福初年(公元 937 年)劉昫任東都留守,兼任河南事,不久又兼管鹽鐵。開運初年(公元 944 年),任司空、平章事,監修國史,又兼主三司。契丹攻進中原後,不改其職。劉昫託辭眼病請求離官,契丹主任命他為太保。同年夏病死,時年六十歲。劉昫在後唐、後晉均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二百卷,是現存最早的唐代史籍。

趙振(北宋前期人),字仲威,雄州歸信縣(今雄縣)人。宋景德(公元 1004 — 1007 年)年間,跟隨石普在順安軍中任職,因獲契丹陣圖,被授予三班借職。後升任 州兵馬監押。他剛強自負,精於謀略,武力超群,擅長騎射,輕財重義,屢建奇功。官至左神武大將軍。

趙珣,趙振之子,北宋武將。他勤勉好學,舉止謙恭,亦善騎射,熟通兵法,著有《聚來圖經》、《五陣圖》、《兵事》等軍事著述十餘篇。 長於韜略,戰功卓著,官至通事舍人,招討都監,因上司指揮失誤,血灑疆場。

王喬棟,明萬曆進士,河北雄縣人。任朝邑知縣時,魏忠賢奸黨誣陷邑人王之采貪污,令他對其嚴懲,他不惡而封印棄官,巡撫大怒,要治他罪,百姓蜂擁而至巡撫衙門抗議,巡撫恐暴亂作罷。崇禎初年,任順天教授,後到湖廣參政。闖王李自成起兵,湖廣大亂,許多官吏棄任,他身兼數職,清順治二年( 1645 年)督餉到興國州,闖王破城,他自盡身亡。

袁鶴儕(公元 1879 — 1958 年),中醫學家。雄縣龍灣村人。 1903 年考入京師大學堂醫學館。 1906 年考入清太醫院,任太醫院御醫、京都內城官醫院內科醫生。全國解放後,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研究,先後編著了《太醫院傷寒論講草》、《傷寒方義輯粹》、《瘟病概要》、《中醫診療原則》、《醫術經談》、《袁氏醫案》等,為祖國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孫連仲(公元 1893 — 1990 年),原名席儒、字仿魯,雄縣人。國民黨愛國抗日將軍,台兒莊大捷指揮官之一。 1913 年在馮玉祥部當兵,歷任司務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1938 年指揮了馳名中外的台兒莊戰役,當時因決心堅定,調度有方,將已陷敵手五分之四的台兒莊奮力奪回,日軍傷亡慘重,獲台兒莊大捷。戰後獲青天白日勳章,晉升為二級上將。 1949 年去台灣,歷任台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上將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90 年在台北逝世,終年 97 歲。

劉凱,人民解放軍將軍。 1922 年生,雄縣道務村人。 1938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 年參加八路軍。曾參加過百團大戰和晉綏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等戰役戰鬥。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晉中、太原、扶眉、進軍大西南等戰役戰鬥。建國後,任瀋陽軍區副參謀長、總參謀部總參謀長助理、國防大學副校長。 1987 年始,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 1988 年 9 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是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徐光耀,雄縣段崗村人, 1925 年生。十三歲即參加了八路軍。 1947 年到華北聯合大學學習。 1950 年創作長篇小說《平原烈火》在三聯書店出版。 1957 年後寫出中篇小說和電影劇本兩個《小兵張嘎》。 1961 年小說發表,次年出版。同名電影在 1963 年由北影攝成公映。 1982 年調河北省文聯,先後出任副主席、黨組書記, 1986 年任省文聯主席。

李如會,又名李念蚩,別號瓦橋詞人。1935年12月生於河北省雄縣,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河北省音樂文學委員會副會長,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河北省政協委員、雄縣政協副主席,現退休。已出版詞集《甜美的歌》、《李如會歌詞選》、《小夥伴之歌》、《開花的日子》,歌曲集《童心曲》,音帶專輯《公民道德組歌》、《我們在行動》,卡通光碟《道德童謠》等。七首入選國小音樂課本,200多首作品在全國及省市獲獎。

趙順義,字芝岩,1951年生,河北雄縣人。現為耕餘書畫社社長,中國農民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白洋淀詩書畫院常務院長,保定市詩詞楹聯協會常務理事,保定市書協理事。2002年,出版當代書法名家書名文—《趙順義魏書·千字文》(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雄州 雄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