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寺廟

隴西寺廟

隴西寺廟建築,就城郭及近郊,在《鞏昌府志》中記有46處,清雍正末、乾隆初年有69處,到同治初,據《隴西被兵記》( 楊凌霄著 ) 所列,包括民間祈報廟祠,共120餘處。

基本信息

隴西寺廟建築,就城郭及近郊,在《鞏昌府志》中記有 46 處,清雍正末、乾隆初年 ( 公元 1735 、 1736 年 ) 有 69 處,到同治初,據《隴西被兵記》 ( 楊凌霄著 ) 所列,包括民間祈報廟祠,共 120 余處。這些寺廟建築,有大有小,規模不一,但都布置井然,雄偉壯觀。就規模較大,風格特異,現有遺存者 , 予以補述。

萬壽寺

據碑載,萬壽寺最早建於唐貞觀年間,寺後稽古樓舊址為宋代讀書台。寺負西向東,原建築有頭門 ( 門前街道至今稱萬壽街 ) 、鐘樓、鼓樓、菩提院、毗盧院、南禪院、財神殿,稽古樓。其寺占地面積廣闊 ( 為今稱新街的全部地域 ),寺中套院,院殿毗連,規模甚為宏大。明代寺內曾設學宮,為生員受學官月課和考核之所。清代作朝賀之所。同治五年 ( 公元 1866 年 ),隴西城陷,寺毀於火,僅存頭門,鍾、鼓二樓及稽古樓。光緒二年 ( 公元 1876 年)在火毀舊址修大殿五楹,南北廂房六楹,朝賀坐班廳三楹,清末又毀,僅留稽古樓一座。
稽古樓 ( 又名稽古閣,原建築於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坍塌後,知縣王建重建,後改為魁星閣。 ) 坐落在磚砌方形高台之上,台高近三丈,底長四丈余,底寬三丈。台下中有券拱頂門洞可通車。樓為兩層,明柱飛檐,木壁明窗,為歇山頂式樓閣建築。
萬壽寺毀後,遺址於民國五年 ( 公元 1916 年)以官產出售予民,修為新街。留存的稽古樓惜於一九五七年拆除,木料用於北關戲院 ( 原山陝會館址 ) 修建 ,台基被私人逐漸取士挖毀。

仁壽山寺廟

據記載“上有十方古剎,創自元汪總帥。” 明代又增修,清初繼建,到雍正六年時,規模已相當可觀,惜於同治五年遭兵燹,毀而殆盡。同治十年,周軍門劫後治隴,開始修復,並有隴邑紳耆客商先後繼修,又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原有遠門、十方古剎坊、山神殿、土地殿、大佛殿、娘娘殿、伽藍殿、接引樓 ( 下為寺門 )、韋陀布袋殿、送子觀音樓、西方境、金剛殿、閻君殿、祖師殿、天師亭、真武殿、文昌殿、魁星閣、關帝殿、十代名醫殿、清聖祠、巧聖宮、兜戰閣、五福堂、朱衣堂、仰止樓、散福亭、步月橋、僧房院等二十餘處,後修了玉皇閣、白衣洞、貨郎殿、黑虎殿、靈官殿、眼光殿、八角魁星樓。寺觀林立,依勢而峙,樓堂亭舍,鱗次櫛比。為隴西山巔龐大建築群。惜於一九五八年始,予以拆毀。現又重新建設,闢為仁壽山森林公園。2010年建成的大雄寶殿蔚為壯觀,是仁壽山主要的佛教活動場所,亦是隴西縣佛教協會會址。

盤龍山寺廟

盤龍山即仁壽山之東山,位於縣城南門外里許,俗稱南山,盤龍山寺廟也稱南山寺。原有寺廟、瑞光寺、妙光寺(南寺)、汪總帥祠、月香台、金元豐碑及南安書院等。山巔山麓寺廟比比相連,且與其他文物建築融為龐大整體,依山而上,錯落有致。寺門高聳山腰,石條鋪成的台階,直落路旁,過街跨立忠義牌坊。寺廟均建於何時,史志少載,有記載可查的武廟,為元汪世顯所建。可惜建築群於同治三年、五年兩次毀於兵火。同治丙寅亂後,修復了武廟大殿和退殿各一座,並修了樂樓。建國後,被某單位占用,修復的殿字均拆除。現在民眾又於部分舊址上修建了財神廟、城隍殿、關帝廟、亭閣、戲台等。

北極宮

北極宮在北關西北隅頭天門巷內,占地面積較大。為明萬曆五年 ( 公元 1577 年 ) 隴西知縣李汝相籌資修建的原李家龍宮 ( 李家宗祠 ) 的部分建築。李汝相,山東臨邑人,李氏後裔。為祭祀先祖,他將重建的部分李家龍宮建築,名為北極宮,意取眾星拱圍之所。北極宮大門前巷內 , 從北關正街依次建有“北天第一門 ”、“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三座牌坊。宮院前部建有五座樓、樂樓及大小殿閣;後部有人工堆成的假山,名為普賢崖,文殊嶺、臼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建有風格迥異的台閣。人稱“前五樓,後五山”。清順治五年 ( 公元1648 年 ), 甘州米刺印、丁國棟起義東進,經鞏昌,占據東、西、北三郭,敗退時燒毀北極宮全部建築,僅留“北天第一門”坊。康熙元年 ( 公元1662年 ) 及三十七年 ( 公元 1698 年 ),兩次重修了部分建築, 惜於同治五年的兵禍中又全部焚毀。清末民國初又有修復,修復的部分樓閣殿宇及“後五山”,在一九四九年時基本保存完好。一九五八年後北極宮址,先後改設第四中學、城關五小、南安國中,前部殿字、樂樓等被陸續拆除,尚存山台閣、四座殿、“北天第一門”。四座殿宇被改修為教室。現經增修、補修,恢復原李家龍宮名。一九八九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七年有福建客商李龍官投資13.5億元人民幣,進行大規模開發性修建。

府文廟

鞏昌府文廟,據《鞏昌府志》載,“舊在城西隅,明隆慶元年大參周懋相改迂南街”。是公元一六零五年由城西隅遷建於南街今隴西一中國中部 ( 今隴西一中國中部是原隴西中學、隴西一中址,由府文廟、貢院、三義廟址組成 ) 院內的。府文廟最早建於宋代。元惠宗至元元年 ( 公元 1335 年 ) 重建,建築情況無載。清康熙十六年 ( 公元 1677 年 ) 又重建,同治五年毀於隴西城陷之兵火時,剩崇聖祠與文昌祠。光緒六年 ( 公元 1880 年 ) 鞏昌知府顏士璋重建時,修復了戟門、欞星門、聖域門、賢關門、大成殿、崇聖祠、文昌閣、忠孝祠、節義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左右廡各十餘楹。殿堂祠廡,錯落有致;大成殿偉峨矗立,其餘堂祠相擁嚴整;占地開闊,古樹庇蔭。堪為一令人肅然起敬之境。
府文廟雄踞城南,坐北向南,大門在今隴西一中國中部操場西南端牆房處,門前一大照壁,長達30 余米,高約 10 米,巨石砌底,青磚戴帽,上蓋青瓦,砌脊瓦獸。正面貼磚,上雕“萬仞宮牆”四個大字,字大一米見方。字為光緒舉人張經 ( 字緯堂 ) 所書。照壁兩側面雕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字。這座照壁雄偉高大,人皆稱為“萬仞宮牆”。
府文廟建築物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大部拆除。雄偉的萬仞宮牆也於一九六六年後拆除。唯存大成殿一座,曾作隴西一中圖書館。一九八一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六年春,經維修恢復原貌,陳列一中校史。

府隍廟

府隍廟址位於景家橋路北的原城關中心糧站。據有關記載,元代就有城隍廟建築。有頭門、正殿、退殿、兩廊廈二十餘楹,及抱廈、戲樓、十城隍殿、州縣
二十一屬城隍廳。殿宇多,占地面積大 ( 約 15 畝)。門前矗立一對石座大鐵獅,背樹蟠龍鐵旗桿,上鑄朝天斗。同治五年建築被焚,僅存門外鐵獅子及旗桿。同治十年知府湯聘珍重修原大部分建築。其後又修復了十城隍廳及抱廈。一九五零年後,此處為城關中心糧站,殿廡先後拆除,鐵獅及旗桿一九五八年消融。今僅留抱廈一座建築。
抱廈 ( 正方形),坐北向南,高7.5米,寬11.85米,進深11.5米,為卷棚式歇山頂建築,飛檐翹角,二十四朵斗拱。內部結構為斜梁挑擔,雕花四布,蓮花低垂,精巧壯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台

廟台 ( 北關武廟 ) 建築
北關武廟初建於明萬曆十年 ( 公元 1582 年 ), 廟建於人工修成的方形高台之上,故稱廟台。背西向東,是三層樓閣式建築,高聳雄偉。清順治五年 (公元 1648 年 ), 樓毀於兵火,康熙年間又依原樣重建,同治五年又毀於兵災。同治九年軍門彭忠國重修大樓,但低於原建築。光緒年間增修為二層樓,磚台拱門過銜。廟台及樓高峻凌雲,矗立北關中心,與雄踞大城中心的威遠樓遙遙對峙,數十里外可見,足顯古城隴西氣勢。惜於一九五九年拆毀。現由北關民眾參照原樣重修為歇山頂五掛六角二層樓,樓下直通廟兒巷。

東嶽廟

東嶽廟建築占地 70 畝,規模很大,其東嶽大帝殿高 10 米以上。建於何時 ,未見記載。清同治四年廟遭兵毀。東嶽廟建築的特點是反向建立,大殿門檻與威遠樓脊頂等高。這是因為隴西城“西關高峻極天,意取伏金助木”。按五行學說,西方為金,東方為木。 “木”對應五色為青,對應五季屬春,故將東嶽廟反向建於城西關最高處,以“伏金助木”,祝隴西四季常青如春。

保昌樓

保昌樓 ( 俗稱巴巴墳樓 ) 位於縣城北關外里許火焰山 ( 俗稱河蒲山)峴口。光緒九年(公元 1883 年 ) 由知縣李壽芝集資重建,為三層小樓,八角攢頂。高l4米,長、寬各10米。樓梯雕欄、套花窗欞、欞欄巧繡,飛檐翼然,古樸、雄偉、莊重。院內配有廂房、經房、土地祠等建築。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普陀寺大殿

普陀寺大殿位於北關東北隅,今五一國小院內。普陀寺初建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原有“普陀西院”。據傳,有一和尚比丘無達,朝拜浙江定海縣普陀山,募資奉像四尊,肩挑西行至隴西,擇北關翊秦門落腳。當地胡姓施捨土地、眾人集資建成普陀守大殿。大殿坐西向東,寬 13 米,進深 12 米,高 10 米,斗拱三朵,占地 150 平方米。歇山屋頂,構造精美。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

據乾隆《隴困縣誌》記載,當時(公元 1763 年 ) 就有禮拜寺,僅城區域十五處 : 北郭六、西郭二、北郊四、西郊二、東郊一。楊凌宵《隴西被兵記》述 , 同治初,有清真寺八,即北關上西街清真寺,熱水巷寺,保昌門清真大寺,北關外三堡子寺,巴巴墳寺,西堡子心店寺,東順門內清真大寺,西關清真古寺。毀廢情況也不清。蘇家堡是圍原清真寺修築的。現清真寺大殿,是一九五三年依蘇家堡子內外遷的原禮拜殿而重建的。長 16 米、寬 8 米,土木結構,飛檐翹角,正背面各有斗拱九朵,兩側各有斗拱六朵,龍脊式屋頂,為典型的仿古建築。寺內中心有六角亭一座,喚醒高塔一座,屬阿拉伯建築風格。

元·萬卷樓

據一九六四年四月在隴西西城門處出土的《萬卷樓記》臥碑載,萬卷樓由汪世顯之孫汪惟正於元世祖至元四年 ( 公元 1267 年)所建。地址在鞏昌“府治東南隅隙地”、“因城圈” ( 靠近鞏昌府署東南方城門的地方)。當時鞏昌府署在總帥府署近處、或一處 ( 即今文化廣場、縣政府大院 ) 。所謂“府治東南隅隙地”約在今南街什字、隴西賓館處。樓中“列架”、“簽整排比”、藏“經史子集……萬餘卷”,“圖畫、琴劍、鼎硯、珍玩, 橫列其間,皆稀世寶”。樓懸掛“萬卷”匾額。此樓至少兩層六間,估計約百餘平方米。為距今七百四十年前西北地區藏量最大的圖書館樓、博物館樓。毀廢於何時,無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