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它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的重要載體和標誌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也是開發隴西旅遊產業的重點項目。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毀於唐末,明朝萬曆年間隴西知縣李汝相倡導集資重建,以後數度遭毀,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進行部分增建,解放後改為學校,2002年對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築群進行了恢復原貌的維修保護,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唐朝貞觀年間,隴西已成為絲綢南路的名城重鎮之一,視在李氏的發祥地、發跡地的隴西寶地建立宗祠廟,意在光顯祖宗、威鎮遠方之意,並御筆親書“李家龍宮”匾額,欽準皇家子民及當地官員前來祭拜

相繼有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菲律賓、美國、荷蘭、印度尼西亞、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及大陸29個省、市、區的李氏組織和李氏族人10萬多人次到李家龍宮(李氏祠堂)旅遊觀光和尋根祭祖。

歷史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
李利貞是李姓的得姓始祖。皋陶後代理征,字德靈,封為中吳伯,在殷紂王時任理官,因執法如山,忤逆昏君紂王的旨意,招來殺身之禍,家族面臨株連危險。

妻契和氏攜幼子利貞出逃,到伊侯之墟,饑渴交侵,摘路旁樹上果子充飢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為改姓避難,所以理利貞改姓李利貞,後遷徙定居隴西。

從此李氏延續萬代,繁衍發達而成中華第一大姓。中國宋代史學家鄭樵在其《通志》里說,天下言李者稱隴西。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貞觀年間,作為李氏宗祠由當時的治隴官員與李氏族人鼎力所建,唐太宗親賜“李家龍宮”四字。彼時的龍宮建築群規模龐大,分前、中、後三院,樓閣林立,雄偉輝煌,是當時罕見的宮廷式建築群。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僅少於封建制度下只有皇宮才能安放的十獸。龍宮建築物上“盤”1899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

興衰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建築風格為宮廷式建築,稱宮者,不但規模大,且規格也高於廟。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

唐王朝末期,社會動盪,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為“瓦碴坡”。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

明萬曆五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增建後的李家龍宮,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

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甘州副將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反清復明”,率軍壓境,直逼鞏昌(今隴西縣城),進入東、西、北三郭,攻城70餘日未克。清政府派兵援救,米喇印敗退時,李家龍宮遭到火燒,北天第一門牌坊留存。

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在“北天第一門”上懸有“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人們常稱“北極宮”,香火甚旺。
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

由於戰亂、災害、遷調、貶謫、遊學、經商、避仇等多種原因,李姓人曾頻繁地遷徙,從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動。先從隴西遷往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遷到福建,再由福建寧化石壁遷徙到廣東、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當數量的遠涉重洋遷到海外,幾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遷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是閩西南和南方隴西李氏一大宗系,其後裔名人輩出。火德公八世孫李崇誠,任明淵閣大學士,十七世孫李光地任清朝宰相,二十三世孫李嘉誠為海外華人首富,二十六世孫李登輝是原台灣國民黨主席,二十八世孫李光耀是新加坡前總理。李火德後裔遍布海內外,不僅福建、廣東、浙江、香港、台灣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其後裔,甚至遠在美國、泰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華僑李氏,也不少是其裔孫。

據1990年7月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李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計超過一個億,為中國第一大姓。

布局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
明建李家龍宮(李氏祠堂)總體建築體式是“前五樓”、“後五山”和“中部祭祀區”。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及大小殿閣建築群,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

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主殿及兩側殿均飛檐翹角,群龍盤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呂仙祖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隴西房始祖李崇、李府仙祖真人李白、托塔李天王(毗沙門天王)李靖、梨園祖師爺唐明皇、濟公菩薩李修緣、李仙翁鐵拐真人李玄和中壇元帥哪吒太子爺李羅車等李氏先祖,每到初一、十五人潮湧動,香火甚旺。龍宮北殿屋脊上的九條龍即為“九五至尊”之意。

主祭堂落在十八級台階上,高懸“隴西堂”巨額金匾,堂內供奉著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貞、李耳、李曇、李斯、李信、李日高、李廣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淵的畫像;側牆高懸《大唐疆域圖》,李氏的達官顯貴和各地的李氏後裔前來祭祀祖先,朝廷文武百官亦頻頻巡視,隴西一時成為西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

後部為後花園,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別名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台樓閣,內有塑像,掩映在綠蔭叢中。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後五山”。

龍宮現存脊獸均為北宋時期的磚雕,其形態生動,筆法簡練,線條流暢,雕工精細,保存完整,為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極具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

文化

李家龍宮李家龍宮
為了更好地弘揚李氏文化,方便海內外李氏宗親的拜謁活動,隴西縣多次修復李家龍宮。近期,通過融投資實施了總投資13.5億元人民幣的隴西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隴西縣充分依託李氏文化來發展當地文化旅遊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旅遊產業鏈條。而李家龍宮是隴西李氏文化旅遊的龍頭景點,當地官員稱“是凝聚血脈親情、民族感情,激發愛國之情的平台。”

2007年8月8日,由福建航龍置業公司投資13.5億元的隴西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立足於表現大唐文化特色和隴西地域文化,再現盛世繁榮景象。2006年,李家龍宮被省委命名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香港李鉅能夫婦追念先聖之德,謹懷族人之願,慷慨捐資二十萬元港幣,重建鐘樓鼓樓,鑄銅鐘、置大鼓,2007年10月正式完工,這對於加快修復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蹟、開發旅遊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隴西李氏文化綜合產業開發項目位於隴西縣城北關,占地面積約846畝,總投資13.5億元,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首期投資3.5億元,主要包括投資1850萬元重修李家龍宮、投資560多萬修建李氏文化博覽館,投資600多萬建設龍宮廣場、龍宮路步行街。擬建集文化、旅遊、娛樂、商業、餐飲、博覽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商業區。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隴西文化旅遊觀光的中心,成為甘肅乃至西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而成為海內外李氏宗親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尋根祭祖和觀光旅遊的聖地。
截止目前,國內外遊客15萬人次踏訪隴西,其中,來隴西尋根祭祖的海內外李氏宗親占十分之一。海內外李氏後人,通過尋根問祖,昭顯族榮、發揚門風、尋找血緣、感受親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