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人民劇團

秦腔劇團,兼演眉戶、西府燈盞碗碗腔、關中道情等。集體性質,自負盈虧。 1953年在隴縣民眾劇團基礎上成立。隴縣縣長鄭福林兼任團長,經濟上改分賬制為工資制,藝術上建立導演制。團委會下設劇務股、總務股、宣教股。設指導員、團長、股長各一人,下分成年演員隊、青年演員隊、學生隊、樂隊、舞美隊,共七十五人。1956年正式發給演出證為民間職業劇團。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1959年4月,千陽縣、隴縣合併,“隴縣人民劇團”與“千陽縣人民劇團”合併,仍名“隴縣人民劇團”人員為一百零八人。1961年9月,千陽縣、隴縣分制,劇團各歸原屬。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劇團停辦,部分演員轉業,其餘下放隴縣關山農場勞動鍛鍊。翌年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勞動鍛鍊人員陸續調回。1970年11月“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更名“隴縣文工團”。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傳統劇目恢復上演。“隴縣文工團”於1978年復名“隴縣人民劇團”,恢復劇團團委會體制。

演員及作品

主要演員

主要演員有李毓華、張金銘、溫良民、高香蘭、趙文國、任碎芳、嚴林善、任秀芹、魏生義、劉海容、楊存虎、閻春鳳、雷葡萄、蘇江娥等。

傳統劇目

歷年上演傳統劇目有《五典坡》、《下河東》、《破寧國》、《蝴蝶杯》、《乾坤鞘》、《三休樊梨花》、《回荊州》、《出棠邑》、《雙明珠》、《盜宗卷》、《薛剛反唐》、《蘇武牧羊》等八十餘本;新編歷史劇有《四進士》、《屈原》、《楊八姐盜刀》、《梁山伯與祝英台》、《楊門女將》等十多本,創作劇目有《龍王投降》、《闖王反叛》、《九九賣豬》、《追豬》、《再戰烏龍河》、《擋雷嶺》、《女長工》、《冬訓之日》等;移植改編劇目有《文成公主》、《假途滅虢》、《小刀會》、《蔡文姬》、《胭脂》等。劇團常年活動於甘隴山區,為活躍山區人民文化生活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