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畫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與其相聯的教育實踐有:能力分組、師生關係、課堂規範與過程、隱含的教材內容、學生性別差異、班級獎勵結構等;其效果體現在政治社會化、價值觀與文化道德的習得、權力觀念的形成、階級差異的加深等方面。美國學者高爾頓最早注意影響教學內容的非正式系統,他在《中學社會系統》中認為,中學生的個體行為是與其在學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相聯繫的。

基本信息

定義

研究中有很多類似的名稱,如隱蔽課程( 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 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 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 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 unanticipated curriculum)。指學生在學校情景中無意識地獲得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

發展

在歷史上,最早涉及隱性課程研究的學者,可能要推美國學者杜威及其學生克伯屈。早在20世紀初,杜威就曾指出:“有一種意見認為,一個人所學習的僅是他當時正在學習的特定的東西,這也許是所有教育學中最大的錯誤了。”由此,杜威將與具體知識內容的學習相伴隨的,對所學內容及學習本身養成的某種情感、態度這種學習稱之為“附帶學習”( collateral learning)。比如,一個兒童在學習數學時,養成對待數學學習的某種態度(如喜歡不喜歡)既是附帶學習。杜威強調,附帶學習可能比正式學習來得更為根本、更為重要。隨後,杜威的學生克伯屈進一步發揮了杜威的思想。克伯屈認為,任何一種學習包含三個部分:“主學習”( primary learning)、“副學習”( associate learning)、“附學習”( concomitant learning)。“主學習”意指對事物的直接學習;“副學習”則是一種伴隨“主學習”而來的關聯學習;“附學習”則指伴隨“主學習”而來的有關情感、態度的學習。這裡以兒童學做裙子為例說明。學習如何下料、裁剪、縫紉,這屬於主學習;在做裙子時,考慮裙子耐不耐洗,褪色不褪色的問題,這屬於副學習;通過學做裙子,懂得做事“仔細”的好處,這既是附學習。後人認為,杜威的“附帶學習”與克伯屈的“附學習”已涉及到隱性課程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其中兩種研究視角最引人注目。一種研究視角著力關注和探討的是,班級生活或學校生活中非正式的社會關係結構所包含的隱含信息。例如,美國教育學家傑克遜( 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級生活》( life in classroom)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說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畫,有組織地實施的正式課程( 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課程( office curriculum)的話,那么隱性課程則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的或非計畫的知識,價值觀念,規範和態度等。據此,傑克遜被後人看做是首次提出“隱性課程”這一概念的教育學家。另一種研究視角著力關注和探討的是學校課程知識中隱含了怎樣的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像美國學者W·阿普爾、英國學家M·F·D·揚等研究者認為,學校不是一個觀念的開發市場,特定的社會集團傾向於把特定種類的知識篩選出來,並結合到課程中去,這些內容以隱含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情感與態度,發揮著維持、複製、再生產現存社會制度的作用。因此,課程知識實際上負載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信息,而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我國學者對隱性課程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儘管學者們對隱性課程的概念至今尚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概念的不確定似乎並未影響到人們對隱性課程的研究熱情。近些年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不斷湧現。研究的範圍和論題主要涉及學校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以及人際心理環境對學生心理發展的潛在影響。比如,討論校舍建築、教室環境布置、各種慶典儀式、校紀校規、課堂規則、校風班風、校園文化、師生關係、性別角色差異等。

特點

第一,隱性課程的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第二,隱性課程的影響既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第三,隱性課程的影響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

第四,潛在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辨證統一;

第五,隱性課程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第六,隱性課程存在於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正是由於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

首先,最佳化學校的的整體育人環境;

其次,要特別重視學習過程;

最後,通過隱性課程的實施,塑造與完善學生的人格結構。

主要表現形式

觀念性隱性課程。包括隱藏於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關領導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知識觀、教學風格、教學指導思想等。

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築、教室的布置、校園環境等。

制度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班級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方式。

心理性隱性課程。主要包括學校人際關係狀況,師生特有的心態、行為方式等。

1.

觀念性隱性課程。包括隱藏於顯性課程之中的意識形態,學校的校風、學風,有關領導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價值觀、知識觀、教學風格、教學指導思想等。

2.

物質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建築、教室的布置、校園環境等。

3.

制度性隱性課程。包括學校管理體制、學校組織機構、班級管理方式、班級運行方式。

4.

心理性隱性課程。主要包括學校人際關係狀況,師生特有的心態、行為方式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