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隔代疼是中國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在寵愛孩子上,祖輩遠勝父母。多數祖輩人看不得孩子受一點風霜,這也導致很多長期由父母帶的孩子,比老人帶的孩子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強,這就是‘隔代疼’帶來的弊端。
原因
俗話說,“老小孩,小小孩”,就是說老人自身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
現在的老年人到離退休時,一般年紀並不大,身體也都很硬朗。有個孫輩在身邊,既是支持兒女工作,同時也能排遣失落和孤寂。
由於他們的往往對孫輩有一種補償心理,所以很容易變成要讓孩子吃好用好玩好的溺愛心理。
危害
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幾乎是所有祖輩的通病,他們可能在教育子女的時候非常成功,只是祖父母這樣的角色卻讓他們的心態產生轉變,不自覺就會對孩子的錯誤過分寬容。這種寬容,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溺愛,從而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自私、任性、嬌氣、偏食等不良個性,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老人對孫輩的溺愛和護短,也會造成孩子很難接受其父母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還容易形成感情隔閡和情緒對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
專家建議
首先,教育不能完全交給隔代家長承擔。父母一定要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如果把培養孩子完全推給老人,這是對家庭對孩子對社會不負責任。
2到3歲是孩子塑造自我人格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父母更應該多和孩子接觸,避免老人過度的“隔代疼”給孩子造成性格缺陷。
其次,祖輩在帶孫子輩時,很容易因過度疼愛而喪失教育孩子的基本原則,爺爺奶奶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替代了父母的角色。對此,爺爺奶奶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不能一味遷就,當孩子出現不合適的行為時一定要及時阻止,堅決拒絕孩子的不合理需求,學會說:“不!不行!”作為祖父母更容易包辦孩子生活上的事情,這一弊病容易造成孩子不勞而獲的思想。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儘早培養,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尤其學會自覺為別人服務,對於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
第三,祖孫在一起時,老人不妨把精力放在親子溝通上面,與其花很大的力氣去做好吃的,不如和孫輩們多一些精神上的互動,一起遊戲、旅遊、看電影、看書,交流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等,一則可以避免老人過於勞累,二則可以預防孩子營養過剩。
對於父母來說,應該在孩子心中明確長輩的位置,讓孩子知道爺爺奶奶是父母的父母,必須尊重和存有恭敬之心。雖然現代人不必恪守古時候過於刻板的禮儀,但心理層面的序位有必要遵守,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應該交給他們自己做,有時爺爺奶奶為孩子做事情,也要讓孩子懂得這是老人的“愛意”而不是“應該”,孩子應當對老人心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