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梯式詩
階梯式詩,現代中國新詩中一種排列特殊的詩。因詩行的排列有規律地錯落成為階梯(樓梯、台階)形而得名。又稱“樓梯式”、“台階式”。
階梯式詩
20年代初,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開始大量創作階梯式詩,以後他的詩作幾乎全部採用這種排列形式。因此,也有人稱階梯式為“馬雅可夫斯基式”。早期中國新詩中也偶爾出現過一些類似的詩行排列形式的短詩,如田漢的《黃昏》、《暴風雨後的春潮》、李金髮的《有感》等,抗戰時期田間的詩集《給戰鬥者》和敘事長詩《中國·農村的故事》、《她也要殺人》等,對於階梯式的新詩進行過大量的嘗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到了50年代,由於一些詩人的實踐,使階梯式新詩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詩詩體而被人們所接受。郭小川、賀敬之、聞捷等詩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馬雅可夫斯基詩風的影響,又在創作實踐中融匯了民族詩歌的藝術傳統改造了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式”,創造了一種民族化的階梯式中國新詩。1955年 4月至1956年6月,郭小川寫了一組7首題為《致青年公民》的抒情長詩,自稱“為了表現稍許充沛一些的感情”(《關於〈致青年公民〉的幾點說明》),全部以階梯式排列詩行,但並非生硬地照搬,而是注意了中國語言的習慣。其後,賀敬之寫出了階梯式新詩的重要作品《放聲歌唱》(1956)及《東風萬里》(1958)、《十年頌歌》(1959)、《雷鋒之歌》(1963)等,他根據中國古典詩歌傳統和現代漢語特點改造外來形式,創造了“從外觀上看是‘樓梯式’,從結構上看則是很好的排比句和對偶句,句子的韻律自然”的“階梯式”的詩行。階梯式的詩行排列有助於加強詩的節奏感,能較為充沛地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層次,因此,多用於題材重大,內容的時間空間跨度較大,篇幅較長的政治抒情詩。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