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性、理事。佛教哲學討論心性、理事問題的目的在於否定客觀世界的真實性,解決成佛的問題,但各宗派的觀點有很大不同。主張印度佛教唯識學說的唯識宗強調境不離識,“萬法唯識”,認為凡夫只有轉識成智才能成佛。具中國化特點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則認為人心即“真心”,其自性本覺,只因妄念所蔽,故為凡夫。如能熄滅妄念,使覺性復原就可成佛。尤其禪宗,創頓悟學說,立無念為宗,主張見性成佛,在唐代後期廣為流傳。與心性問題相聯繫,在理事關係上天台宗主張三諦圓融,華嚴宗提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涉及對本體與現象、現象與現象關係的認識。上述討論對宋明時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道統與法統。中國佛教各派形成後,都宣稱本教派有一由歷代祖師一脈相承的傳法系,稱道統。為與佛教抗衡,唐代中期韓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統說。韓愈認為儒家道統所傳之道即仁義道德,此道統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傳至孔、孟,孟子以後道統中斷。他認為自己的使命就是繼承孟子,延續儒家道統。他主張佛教為夷狄之法,唯儒家道統才是正統。韓愈復興儒學的努力對後世中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3、天人關係。柳宗元、劉禹錫繼續中國哲學關於天人關係的討論。柳宗元提出天無意識,不能“賞功而罰禍”,天地起源於元氣。劉禹錫提出“天與人交相勝”、“天與人不相預”等觀點,反對天人感應論。
相關詞條
-
隋唐五代哲學
隋唐五代哲學是中國儒、道、佛三家並行發展,佛教宗派哲學空前發達時代的哲學。隋代的王通首先提出儒、釋、道三教歸一的理論,以儒學為主,調和釋、道二教。唐初的...
隋唐五代哲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隋唐三教哲學
《隋唐三教哲學》,作者李申,本書按三條線索,闡述隋唐時代的儒佛道三教哲學。認為安史之亂是導致隋唐哲學發生根本轉折的主要事件;轉折使儒教哲學趨於建立自己的...
本書目錄 -
隋唐五代文
隋唐五代文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開闢了宋、元以後散體文的發展道路。既有揚六朝餘波、講究辭采的駢文;又有革除六朝舊習、散行流暢的古文。清代...
隋唐五代文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儒家哲學
儒家傳統指得是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中的儒學一支,它以強勢的道德意識及政治理想成為貫串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價值觀,時至今日,儒家傳統的價值意識依然主導著並決定...
-
哲學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
定義 概念 產生原因 產生條件 根本問題 -
隋唐佛學
隋唐佛學思潮是我國漢傳佛教史上引人注目的文化現象·它的興起,不僅展示了佛教在中國化過程中所具有的強烈生命力,而且從特定角度推進了中國本土學術·可以說,沒...
特點 -
東方哲學
哲學(philosophy)一詞源於日本學者對西方哲學概念的的翻譯,後傳入中國,用來指稱中國傳統的治理之學(儒、墨、名、法等)。哲學的定義一直存有爭議,...
-
隋唐佛教史稿
《隋唐佛教史稿》是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用彤。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