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隋唐佛教史稿》是2010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湯用彤。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隋唐佛教史稿隋唐佛教史稿
《隋唐佛教史稿》是湯用彤先生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授課講義,70年代經湯一介先生整理後,由中華書局在80年代初出版,本次排印又經湯一介先生重新刊定。全書詳細敘述了隋唐佛教勢力之消長、佛經傳譯之情形、佛教義理之撰述、宗派之發展以及佛法之傳布等。作者認為,“佛教人華,約在西漢末,勢力始盛在東晉初……自晉以後,南北佛學風格,確有殊異,亦系在陳隋之際,始相綜合,因而其後我國佛教勢力乃達極度。隋唐佛教,因或可稱為極盛時期也”。這一時期的發展反映了佛教由一種外來宗教轉變為中國佛教的文化成果。

作者簡介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博古通今的國學大師之一。湯先生通曉梵語、巴利語等多種語言,熟悉中國哲學、印度哲學、西方哲學,畢生致力於中國佛教史、魏晉玄學和印度哲學的研究。生前出版的著作包括:《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包括“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康復札記”)、《印度哲學史略》等。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隋唐佛教勢力之消長

第一節 隋朝

第二節 唐高祖、唐太宗

第三節 玄奘法師

第四節 永徽至元和間(650-806)

第五節 韓愈與唐代士大夫之反佛

第六節 會昌法難

第七節 隋唐之僧伽

第二章 隋唐傳譯之情形

第一節 傳譯之人物

第二節 西行求法之運動

第三節 翻譯之情形

第三章 隋唐佛教撰述

第一節 註疏

第二節 論著

第三節 纂集

第四節 史地編著

第五節 目錄

第四章 隋唐之宗派

第一節 三論宗

第二節 天台宗

第三節 法相宗

第四節 華嚴宗

第五節 戒律

第六節 禪宗

第七節 淨土宗

第八節 真言宗

第九節 三階教

第十節 綜論各宗

第五章 隋唐佛教之傳布

附錄一 隋唐佛教大事年表

附錄二 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

第一節 本期佛教之勢力

第二節 本期朝廷對於佛教之法令

附錄三 隋唐佛學之特點——在西南聯大的講演

《隋唐佛教史稿》整理說明

文摘

佛書翻譯首稱唐代,其翻譯之所以佳勝約有四因:一人才之優美;二原本之完備;三譯場組織之精密;四翻譯律例之進步。今略分述如下。

(一)所謂人才優於前代者,東晉道安,擅文辭,長理論,而譯梵則須假手胡人;姚秦羅什,通胡梵,善教理,而譯華則必取助釵、肇。隋朝以後,凡譯經大師,類華梵俱精,義學佳妙,若彥琮,若玄奘,若義淨,若不空,非聽言揣義,故著筆時無牽就,不模糊,名詞確立,遵為永式,文言曉暢,較可研讀。夫隋唐譯事,彥琮之開其先導,玄奘之廣弘大乘,義淨之專重律藏,不空之盛傳密典,此四人者三為華人,一屬外族,其文字教理之預備,均非前人所可企及也。

(二)所謂原本完備於前代者,如初二期翻譯,每多口授,傳者意有出入,所譯自不精當。稍後有本,且出梵本,則多取自西域。隋閣那崛多謂于闐東南有遮拘迦國,王宮藏大般若、大集、華嚴三部大經。其東南山中,復藏大集、寶積、楞伽、華嚴等十二部大經,各十萬頌。國法防護甚嚴,惟許大乘學僧入境傳習。①即此可知西域傳大乘經本,偏於保守,歷久相承,於經文鮮損益也。而在印度本土則不然,各家造論釋經,各有相承之本。如龍樹釋《十地經》與世親所釋多不相同;又其釋大品經(即《智度論》)亦與西域所傳有異。羅什翻之,嘗依論本加以改訂,可知此中之訊息矣。經文既因傳承派別有異,故前後學說改易,所傳又有歧本,經本如此,論更可知。以是西域傳本與梵本常不同,而印土傳本前後又常互異也。隋唐中所譯原本,多系華人自西方攜來,既合印土之需要,又直接原本,如玄奘所出不僅豐備,而又不經西域之媒介致有失真,此唐譯之所以可貴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