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水液正常代謝,依賴陽氣溫運氣化。如脾陽不足,則運化水濕功能 失職;如腎陽不足,則蒸騰氣化功能減退,導致水液運行障礙,蓄積體內,泛濫於臟腑與軀體之間成為水腫、痰飲等證。《醫宗必讀》:“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髒,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以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常見於慢性腎炎、腎變性、心性水腫等。治宜通陽利水或溫腎行水。方中熟附子辛熱,歸心、腎、脾經,可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用於陽虛證。黨參味甘性平,歸肺、脾經,可補中益氣,用於氣虛證。兩者配伍,具有溫補心脾腎陽之功,兼可益氣。葶藶子辛苦性寒,可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苦葶藶多用於標實證,“肺之水氣滿急,非此不能除”,瀉水既可從大便而去,又能制約附子等藥的熱性,使之溫而不過,以“和”為原則。蘇子辛溫,歸肺、大腸經,可止咳平喘,為三子養親湯之主藥,有化痰保肺固本之效。兩者配伍可起降氣化痰平喘、行肺內水飲之效。車前子健脾固腎,具有瀉水從小便而去的作用。丹參活血化瘀,用以治療血瘀證候。
相關詞條
-
陽虛水泛證
陽虛水泛證,中醫病證名。是脾陽不足,則運化水濕功能失職;或腎陽不足,則蒸騰氣化功能減退,導致水液運行障礙,蓄積體內,泛濫於臟腑與軀體之間而成為水腫等病證。
病因病機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 方劑 -
少陰陽虛水泛
3.對頑固性水腫者,應該適當限制水分的攝入。 (一)本證陽氣大衰,心腎俱虛,水邪泛濫亦重,治療常規應溫陽與利水並重,不可偏執。 (二)本證除寒水之邪泛濫...
中醫釋名 中醫病機 體徵 中醫治療 針灸 -
脾陽虛
脾陽虛又稱脾胃虛寒,病症名。脾陽不足,功能減退,溫煦無力,運化失職,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因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或久病或憂思傷脾等所致。症見食...
病症分析 辨證注意點 臨床表現 機理分析 體徵 -
陽虛胃痛
胃隱隱作痛,綿綿不休;空腹的時候疼痛加重,稍微吃些東西就會緩解;吃熱的或者按壓胃部都會感覺症狀緩解,吃冷食則症狀加劇;精神倦怠、手足冰涼,患者往往形容消...
原因 檢查 鑑別診斷 緩解方法 -
腎陽虛水泛證
腎陽虛水泛證,是脾腎兩髒陽氣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感受寒邪較重,或久病耗氣損傷脾腎之陽氣,或久瀉不止,損傷脾腎之陽,或其他臟腑的虧虛,累及脾腎兩髒等引起。
脾腎陽虛病證 臨床表現 病機分析 相似證候的辨別 辨證注意點 -
腎虛水泛證
腎虛水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腎陽虧虛,氣化失權,水濕泛濫而出現的一類病證。常見於水腫。
病因 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治法 方劑 -
胃陽虛
胃陽虛證,指陽氣不足,胃失溫煦,以胃脘冷痛、喜溫喜按、畏冷肢涼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寒證候。又名胃虛寒證、胃陽虧虛證。常見於胃脘痛、嘔吐、噎膈等疾病中。
病因 辯證要點 臨床表現 症情分析 治法 -
脾胃陽虛證
脾胃陽虛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素體脾胃虛弱,或飲食不節,致脾陽不足,則寒自內生,胃失溫養,脾失統攝所表現出來的胃痛隱隱,或便血,喜溫喜按,舌淡苔白,脈虛...
病因 病機 辨證要點 治法 常用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