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翰笙烈士

陽翰笙烈士,現代作家、電影文學家、戲劇家、革命文藝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主要筆名有陽翰笙、華漢、寒生等。四川高縣人。1902年11月7日生。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肄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

現代作家、電影文學家、戲劇家、革命文藝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主要筆名有陽翰笙、華漢、寒生等。四川高縣人。1902年11月7日生。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肄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為後期創造社成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文化工作委員會黨團書記。抗戰以後,一直擔任文學藝術方面的部分領導工作。 陽翰笙早期有短篇小說集《十姑的悲愁》(1929)、《最後一天》(1933)、中篇小說《兩個女性》(1930)、《義勇軍》(1933),長篇小說《地泉》(1930)、《大學生日記》(1930)等。它們及時反映現實。革命氣息濃烈,但藝術提煉不夠,典型化程度不高,是初期普羅文學創作中革命浪漫諦克創作傾向的代表作家之一。 從1933年起,根據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安排,進入電影陣地。先後創作了《鐵板紅淚錄》(1933)、《中國海的怒潮》(1933)、《生之哀歌》(1934)、《生死同心》(1936)、《塞上風雲》(1939~1942)、《日本間諜》(1939~1943)、《萬家燈火》(1948)和《北國江南》(1962~1964)等電影。這些影片緊密結合形勢,政治氣氛濃郁,注意刻畫人物,上映後大多受到歡迎。 陽翰笙的話劇創作有《前夜》(1937)、《李秀成之死》(1937)、《塞上風雲》(1937)、《天國春秋》(1941)、《草莽英雄》(1942)、《兩面人》(1943)、《槿花之歌》(1943)和《三人行》(1960);以《天國春秋》和《草莽英雄》最有代表性。他的劇作題材重大,主題鮮明,為革命服務的創作目的明確,時代感強;又都結構嚴謹,衝突尖銳,形象典型,富於概括性。演出後觀眾反映強烈,有的連演不衰,頗有生命力。 陽翰笙創作的特點是: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人民的革命運動同一步調,充滿革命激情,以革命現實主義為基礎,又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情調,樸實無華,明朗率真,但某些篇什熱情有餘,深刻性不足。全部著作已結集成五卷《陽翰笙選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1949年,與郭沫若、茅盾、周揚等一起籌備和召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任文聯常委、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繼又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央統戰部文化處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秘書長和黨組書記等職,並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屆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第五、六屆政協常委。 1993年6月7日陽翰笙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