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作家、電影文學家、戲劇家、革命文藝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原名歐陽本義,字繼修,主要筆名有陽翰笙、華漢、寒生等。四川高縣人。1902年11月7日生。上海大學社會學系肄業。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加過“八·一”南昌起義。為後期創造社成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文化工作委員會黨團書記。抗戰以後,一直擔任文學藝術方面的部分領導工作。 陽翰笙早期有短篇小說集《十姑的悲愁》(1929)、《最後一天》(1933)、中篇小說《兩個女性》(1930)、《義勇軍》(1933),長篇小說《地泉》(1930)、《大學生日記》(1930)等。它們及時反映現實。革命氣息濃烈,但藝術提煉不夠,典型化程度不高,是初期普羅文學創作中革命浪漫諦克創作傾向的代表作家之一。 從1933年起,根據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安排,進入電影陣地。先後創作了《鐵板紅淚錄》(1933)、《中國海的怒潮》(1933)、《生之哀歌》(1934)、《生死同心》(1936)、《塞上風雲》(1939~1942)、《日本間諜》(1939~1943)、《萬家燈火》(1948)和《北國江南》(1962~1964)等電影。這些影片緊密結合形勢,政治氣氛濃郁,注意刻畫人物,上映後大多受到歡迎。 陽翰笙的話劇創作有《前夜》(1937)、《李秀成之死》(1937)、《塞上風雲》(1937)、《天國春秋》(1941)、《草莽英雄》(1942)、《兩面人》(1943)、《槿花之歌》(1943)和《三人行》(1960);以《天國春秋》和《草莽英雄》最有代表性。他的劇作題材重大,主題鮮明,為革命服務的創作目的明確,時代感強;又都結構嚴謹,衝突尖銳,形象典型,富於概括性。演出後觀眾反映強烈,有的連演不衰,頗有生命力。 陽翰笙創作的特點是: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人民的革命運動同一步調,充滿革命激情,以革命現實主義為基礎,又洋溢著革命浪漫主義的情調,樸實無華,明朗率真,但某些篇什熱情有餘,深刻性不足。全部著作已結集成五卷《陽翰笙選集》,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1949年,與郭沫若、茅盾、周揚等一起籌備和召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並任文聯常委、電影藝術工作者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繼又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央統戰部文化處長、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對外友協副會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秘書長和黨組書記等職,並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一、二屆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第五、六屆政協常委。 1993年6月7日陽翰笙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
相關詞條
-
夢溪筆談夯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1 沈括 著 北宋 前言 宋沈括撰。括字存中,錢塘人,寄籍吳縣。登嘉佑八年進士。熙寧中官至翰林學士,龍...
夢溪筆談 前言 夢溪筆談序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 -
楊劍英[烈士]
楊劍英(1899~1932),名萬孚,字震宣,筠連縣城人,革命烈士。民國14年(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同年,經歐陽繼修(即陽翰笙)介紹,加...
-
周恩來在重慶
郭沫若——喬立生陽翰笙——高志強羅瑩——朱婷 劇情梗概 本片反映周恩來...、張治中、馮玉祥到黃炎培、張瀾、馬寅初、梁漱溟、陶行知、郭沫若、陽翰笙、胡...領導郭沫若、陽翰笙等用歌聲、音樂、美術宣傳抗日,為他們爭取合法陣地,支持...
基本信息 主要演員: 劇情梗概 分集介紹 幕後花絮 -
前哨[1931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出版雜誌]
作家聯盟。 發起人有魯迅、潘漢年、馮雪峰、夏衍、陽翰笙、馮乃超、錢杏...、夏衍、陽翰笙、丁玲等人參與的編委會。 當時在《文化鬥爭》1卷2期上還刊...)。魯迅、茅盾、馮雪峰、沈端先、陽翰笙、丁玲等任編委。創刊號為《紀念戰...
《前哨》簡介 《前哨》創刊 -
梅磵詩話
用陸謝語,道得著。 晁文元《隨因紀述》云:"晉右將軍王羲之,器宇詞翰...廣袤八百里。杜老《登岳陽樓詩》云:"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王內翰洙注云:"《風土記》曰:'陽羨縣東太湖中有包山,山下有穴,潛行 地中...
-
前哨
。 發起人有 魯迅、 潘漢年、 馮雪峰、 夏衍、 陽翰笙、 馮乃超、錢杏...、 夏衍、 陽翰笙、丁玲等人參與的編委會。 當時在《文化鬥爭》1卷2期上...、茅盾、 馮雪峰、 沈端先、 陽翰笙、 丁玲等任編委。創刊號為《紀念戰...
詞語信息 同名小說 英國電影 中國電影 《前哨》雜誌 -
趙伊坪
民眾,迎接延安文藝工作組的劉白羽、歐陽山尊和汪陽等同志陪同的一位同情...誠懇、樸實,深得同學們的擁戴。不久,他結識了彭雪楓、路庭訓、王志遠、張維翰...
人物生平 犧牲經過 -
《前哨》[雜誌]
、潘漢年、馮雪峰、夏衍、陽翰笙、馮乃超、錢杏等。創辦過程左聯成立五個月後,即有...”,同時組成了有魯迅、茅盾、馮雪峰、夏衍、陽翰笙、丁玲等人參與的編委會...“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這是國民黨當局對左翼文藝...
歷史背景 創辦過程 出版過程 更名 -
焚余草
息壤,因君羽翰到滄洲。 【考證】案是時唐王(隆武皇帝朱聿鍵)已死,魯王(朱以海)遁入海島,張煌言、朱永佑諸人,想從患難,其欲因羽翰以到滄洲者...吞聲攬衣袂,驚雷掣電無時休。 憶昔良辰日瀟灑,青翰之舟赭白馬,季倫賓客...
概述 《焚餘草》詩歌 《焚余草》詞30首(全)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