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9年的開發建設,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現已成為一個年科工貿總收入達35286萬元,工業總產值達22895萬元,財政總收入達1513萬元的新型工業園區,已經成為一個布局合理;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環境優美;風格獨特的現代化新市區。 成效與特點和省內外同類型開發區相比,陽泉開發區面積不大,區域面積僅為10.85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僅為3.8平方公里;基礎不強,建區初期,全區GDP僅為2431萬元,財政收入僅為336萬元;立地條件不優,全部為荒山野坡。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小小的區域範圍之內,在這樣一個很弱的經濟基礎之上,在這樣一個較差的立地條件之下,通過短短十餘年的時間,開發區卻在陽泉演繹著出一個荒山換新姿、經濟變新貌、城市展新顏的“神話”故事,逐步成為了陽泉市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結構調整的示範區、經濟發展的帶動區和城市建設的樣板區。下轄上五渡,下五渡,河坡,王瓏,平坦腦五個行政村和康達,大華,惠澤園,宏苑,銀龍,巨興六個社區
土地開發之路
始終堅持土地的綜合開發與利用,立足山城實際,變“荒山”為“寶地”,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其它經濟技術開發區不同,陽泉開發區在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並沒有將現成的工業區域劃為開發區,也沒有占用本來就數量極少的有限的耕地,而是立足構建“大陽泉”的戰略高度和土地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的角度,著眼未來,在一片相對高差達68米、人稱“七溝八梁一面坡”的荒山上進行開發建設。開發區的建設,不僅沒有占用一分一厘寶貴的耕地,相反,通過開發建設,僅西區就動遷土石方470萬立方米,新開發土地1800餘畝,東區動遷土石方工程320萬立方米,新增土地3500餘畝,新增工業用地2400多畝。不僅極大地滿足了項目建設用地的需要,也儘可能地避免了大量占用農民耕地而引發的一系列的社會矛盾。
伴隨著資源的稀短性,隨之帶來的是土地的高利用率。陽泉開發區西區規劃建設面積為1.33平方公里,已開發利用土地為1.33平方公里,開發利用率達到了100%;東區規劃建設面積為2.5平方公里,已開發土地面積為1.1平方公里,開發利用率達到了44%。
伴隨著較差的立地條件,隨之帶來的是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巨大。西區1.33平方公里的規劃建設面積上,基礎設施投資已累計達到了3.2億元,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已達到2.4億元/平方公里;東區2.5平方公里的規劃建設面積,基礎設施投資已累計完成1億元,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已達到4000萬元/平方公里。
市場運作之路
始終堅持走市場化運作的道路,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努力營造一流的投資環境
由於立地條件所限,決定了陽泉開發區基礎設施資金投入巨大,建設期限較長。而開發區財力又十分有限,基礎也較為薄弱。面對有限資金與巨額投入和艱巨任務之間的矛盾,開發區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走市場化之路,多方籌措資金。西區3.2億元的基礎設施投入和東區2億元的基礎設施投入,沒有市政府的直接資金投入,全部靠銀行貸款、企業墊付和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所取得,從而保證了西區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東區基礎設施配套也正在緊張進行當中,並已初步具備項目入區建設的條件。全區已建成道路面積20萬平方米,總長度達到8公里;建成城市供水主幹管網6公里,日供水能力達到4000噸;鋪設供電主幹線路10公里,供電能力達到2萬千伏安;供暖面積達到了100萬平方米;通訊、有線電視和計算機寬頻網已全部入戶,基本上滿足了企業生產、居民生活和正常辦公的需要。
為了進一步改善投資硬環境,開發區管委會按照“統一規劃,分片實施,市場運作,流動開發”的原則,由管委會創造服務環境和政策環境,由企業作為改造主體,先後開展了對上、下五渡和平坦垴的舊村改造工作,計畫用3-5年時間,全部完成舊村改造任務。舊村改造不僅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條件,提升了開發區環境形象,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土地開發收益。
為了進一步提高環境質量,管委會一方面加快了綠化建設步伐,並開工建設了北山公園,使西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了35%,人均綠地面積達到了3平方米,均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加大了環保治理力度,西區煙塵控制覆蓋率和噪聲控制覆蓋率均達到了100%。同時,東區園區整體環評工作也正在進行當中。
循環經濟之路
始終堅持走循環經濟之路,提升和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今後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經濟技術開發區責無旁貸的責任。為了當好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排頭兵,開發區在企業引進方面,十分注重了產業之間的相似性和產品之間的的關聯性,不僅實現了“以企引企”、“以資引資”,而且走上了循環經濟發展之路。如,精誠有機化工廠是以生產銨基磺酸為主的化工企業,而食品添加劑又是以其為主要原料,為此,通過精誠有機化工廠又成功地引進了台灣方大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不僅實現了產業鏈條的延伸,而且使精誠有機化工廠通過企業聯合,也成為了中外合資企業。氧化鋁、鋁型材加工和鋁箔等項目的入區建設,使得開發區將成為一個鋁工業加工園區。
為了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步伐,區屬骨幹企業王瓏耐火廠建成了一條年產2萬噸磷酸鹽不燒磚的50米低溫隧道窯生產線,新開發出了耐火度高、荷軟溫度高、強度大、成本低的堇青石耐火磚和尺寸精度要求高的AL2O3-85不燒磚,深受義大利客商的青睞,不僅成為了開發區出口創匯大戶,而且成為了市出口磷酸鹽不燒磚的專業生產基地。平坦建陶廠將原來的燧道窯生產線改造為1.85m*84m的輥道窯生產線,從而使年產量達到了200多萬平方米,實現了規模效益。同時,又開發出了18種亞光釉系列內牆磚,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要求,開發區在項目引進上一開始就特別注重了項目的質量,始終堅持了“四不進區”的原則,即:污染嚴重的企業不準進區,生產工藝落後、資源浪費嚴重的企業不準進區,規模效益不高的企業不準進區,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企業不準進區。按照這一原則,為了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先與陽煤集團簽訂的4萬噸燒鹼、4萬噸聚氯乙稀和100萬噸水泥項目,與遠鑫集團簽訂的2×5萬千瓦發電廠項目,雖然概算投資高達6億多元,新增稅金約1億多元,但由於環保問題,最終還是忍痛割愛,未能讓其正式進區建設。
規模經濟之路
始終堅持走發展規模經濟之路,通過園區與企業相“聯姻”,實現了“大企業、大項目”發展戰略,較好地發揮了載體作用。發展規模經濟,企業是主體,園區是載體。為了實現園區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陽泉開發區針對陽煤集團作為國有大型統配煤礦,近年來由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正在逐步由“地下”轉為“地上”,但卻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發展空間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與之相聯合,為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舞台。於是,由陽煤集團山西奧倫膠帶有限公司投資1.5億元、年產值達1.5億元、稅收達1200餘萬元的120萬米輸送帶生產項目在開發區東區動工建設;陽煤集團山西天興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投資6.5億元、年銷售收入3.6億元、稅收3200萬元的2.5萬噸鋁箔生產項目正式簽訂了進區建設協定;陽泉鋁業有限公司由於原先生產場地所限,其新投資2.608億元、年銷售收入10.25億元、稅收7120萬元的5萬噸鋁型材加工項目,也將入區建設。另外,陽煤集團山西天興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投資4億元,主要生產礦用隔爆變壓器、開關、電機,產值8億元,稅收7200萬元的天興電氣工業園項目也將開工建設。僅上述四個項目,總投資就達到了14.5億元。全部建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23.35億元,新增稅收1.85億元。
按照“大型企業為龍頭,中小項目為基礎”的發展思路,近期準備入區的項目還有7個,即:陽煤集團投資12億元的鋁板帶加工項目,陽煤集團投資10億元、年產10萬噸的鋁合金汽車鑄件項目,陽煤集團投資1.96億元、年產100萬隻鋁合金汽車輪轂項目,山西鑫豐科技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投資500萬元的黏合劑生產項目,山西鑫豐科技污水治理有限公司投資1500萬元的無煙煤轉化焦煤項目,市科技局總投資5000萬元建設的科技孵化器項目以及天津市塘沽區皓華貿易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設的內港倉儲項目等。以上七個項目總投資25.16億元,如能全部進區建設,則可增加銷售收入90億元,新增利稅25億元,稅收6.84億元。
為了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的順利推進,滿足城市“退二進三”的發展思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開發區東區還將預留出一部分土地,保證城市中心區重點企業的搬遷,從而實現開發區內產業的高度聚集和生產要素的高度聚集,實現配套基礎設施的充分利用。
特色興區之路
始終堅持走特色興區之路,加快主導產業發展步伐和高科技企業發展步伐,實現科技興區和經濟強區戰略。作為一個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示範區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一個“主導產業突出,高科技企業聚集”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業園區。按照這一思路,結合陽泉實際,開發區管委會提出了將東區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傳統產業升級園區和高科技企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並正在努力朝著這一奮鬥目標邁進。
一是結合陽泉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傳統產業,以鋁型材、鋁鑄件、氧化鋁和鋁箔為主,建設新型鋁工業加工園區,同時建設天興電氣工業園區。
二是立足陽泉資源優勢,以精誠有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台灣方大食品添加劑為主,建設化工工業園區。
三是立足高起點,高標準,以天陸達藥業為核心,發展新型產業,建立醫藥工業園區。
四是按照“教育為先,科技先行”的原則,以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和市科技局總投資5000萬元的科技孵化器項目為中心,建立科技教育園區。
始終堅持走對外開放之路,探索招商新路,提高引資質量,實現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陽泉市對外開放新平台。作為一個地區對外開放的視窗,招商引資就成為了開發區的主要任務。十餘年來,陽泉開發區也是在不斷研究,不斷探索,逐步使招商引資工作走上了“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良性發展軌道。
在建區初期,和其它開發區一樣,陽泉開發區在招商引資方面也經歷了一個“盲目求大求洋”和“急功近利”的階段,一方面是一味地追求外資,一方面是不論“西瓜”與“芝麻”,只要抓住項目就行,而且政府一直扮演著招商主體的角色。雖然說有一些成績,但是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來看,真正的成效與真正的付出卻相差懸殊。在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發區管委會及時調整了招商思路,變“政府招商為主”為“企業招商為主”,變“單純追求外資”為“內資外資一起引”,變“大小項目一起抓”為“注重項目的質量和效益”,變“注重招商的形式”為“注重招商的實際效果”,同時大膽引入市場機制,改革招商模式,按照績效掛鈎原則,組建了專門的招商服務中心,實行了招商隊伍的市場化和社會化,實行了委託招商、代理招商等市場化招商模式。
在歷屆管委會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下,十餘年來,陽泉開發區累計引進各類生產經營項目44個,累計引進投資6.2億元。其中,“三資”企業有4家,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800多萬美元。外資企業已經成為開發區經濟的半壁江山。通過招商引資,全區進出口企業達到了4家,年進出口額達到了953.59萬美元,其中,年出口額達到了478.79萬美元,成為了陽泉市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
建設成果
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經濟發展速度較快。截止到2004年,全區科工貿總收入完成63558萬元,比建區初期的7161萬元增長7.8倍,年平均增長24.61%。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1707萬元,比建區初期的2431萬元增長7.9倍,年平均增長24.91%。工業總產值完成43847萬元,比建區初期的4500萬元增長8.7倍,年平均增長26.02%。財政總收入完成3168萬元,比建區初期的336萬元增長8.4倍,年平均增長27.29%。
發展環境更加寬鬆。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一是城市基礎設施日益配套。二是城市服務功能日益增強,教育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商業服務體系、社區服務體系逐步健全。三是以市場中介服務為主的金融體系,會計、審計、司法等體系也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發展目標更加明確。按照市委九屆五次全會提出的提前三年實現翻兩番的奮鬥目標和陽泉開發區“十五”規劃及正在編制的“十一五”規劃的發展要求,力爭到2005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達到2億元。到2010年提前十年翻兩番,達到4億元。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達到8億元,力爭突破10億元。財政總收入到2005年突破3000萬元,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達到6000萬元,實現第二個翻番,力爭到2020年突破1億元大關,努力營造富強開發區、生態開發區、創新開發區、科技開發區、開放開發區和文明開發區。
始終堅持效率第一、質量第一的服務宗旨,不斷改革,勇於創新,創優服務環境,提高服務水平招商引資環境,既包括設施硬環境,也包括服務軟環境。為此,陽泉開發區管委會始終堅持了“服務優先”的原則,大膽改革,勇於創新,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開發區管委會“四部一室”的管理服務體制,雖然說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充分體現了開發區“精幹、高效”的辦事原則和服務宗旨。管委會又大刀闊斧進行了機構改革,進一步理順了管理服務體制,特別是專門成立了招商服務服務中心和建設行政審批大廳,大大提高了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為了進一步加快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市政府也專門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和發展的意見》,明確賦予了管委會必要的職能和許可權,為開發區營造了一個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
意義
陽泉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3年2月,1996年1月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科學決策和正確領導下,陽泉開發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積極探索,大膽開拓,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發展,現已初步構建了一個陽泉市對外開放的新平台,正在逐步成為陽泉市一個先進生產要素聚集的新型工業園區,為全市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和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榜樣和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