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昶

被國家科委列入“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畫項目”,被農業部門確定為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育種攻關試驗的對照品種。 20世紀80年代由他親自主持繁殖的“泗棉2號”良種,保持了良種種性的長期穩定,在1982--1991年的江蘇省及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 繁殖的“泗棉3號”自1991年套用於生產以來,至今仍然性狀穩定,目前仍是大面積生產上的當家品種及全國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育種攻關試驗的對照品種。

一、基本情況
陳立昶同志系江蘇省響水縣人,漢族,1956年3月出生,1977年元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7月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20多年來一直堅持農業生產科研第一線,在江蘇省泗陽棉花原種場長期從事農作物育種和良種繁育的技術工作。1987年以來,先後擔任場棉花研究室主任、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場副場長等職。近年任省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市科協副主席、宿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由於他在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良種繁育及農業新技術推廣等方面取得許多突出成績,1996年以來先後被評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省中青年農業科技骨幹、省星火計畫先進工作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8年被國家人事部、農業部評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2001年當選為江蘇省第十次黨代表大會代表,並被推薦為大會主席團成員;2002年3月被確定為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2002年12月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6月獲得江蘇省首屆十大創業創新人才獎;2003年11月獲宿遷市科技功臣稱號。
二、基本業績
1、科研育種攀高峰。陳立昶同志作為場科研育種技術人員,在農作物育種工作中,多年如一日,以推進科研育種事業和提高廣大棉農收益為己任,帶領場育種技術人員不畏艱難,開拓創新,刻苦攻關,勇攀科研育種新高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棉花枯萎病在全國各個主要棉區迅速蔓延,致使大片棉田發病直至成片死苗,嚴重威脅著棉花生產,給廣大棉農的利益造成極大的損失。陳立昶同志作為育種技術人員,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當時抗病育種在國內外棉花育種領域還是一道難題。他為攻克難關,培育高產抗病棉花品種,曾帶領場技術人員南下北上,向省內外科研院所專家拜師求藝;查閱大量育種資料,以前人的育種成果及成功經驗,指導自己的育種攻關實踐。他把育種試驗田作為攻關拼搏的戰場,大膽將抗病育種材料植入人工病圃進行分離培養,篩選、鑑定抗病性較好的材料,再與本場的高產品種進行反覆多次廣泛配組雜交,反覆回交,加大變異範圍。為了選準優良變異單株,育成理想的高產抗病棉花新品種,陳立昶帶領場育種技術人員不辭辛勞,堅持數年風餐露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白天在田間觀察鑑定,晚上還要在室內分析比較大量的觀察數據,同時還堅持每年一次到海南島搞加代繁殖,在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上,加速育種進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餘年努力,在棉花抗病育種方面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先後培育出“泗棉3號”、“泗陽123”、“泗陽331”等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種,解決了新老棉區枯萎病田發病死苗的問題,這些品種1993年以後分別通過省和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特別是“泗棉3號”集豐產、優質、抗病(蟲)和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等優良性狀於一體,深受各地農業行政、技術部門和廣大棉農的青睞。被國家科委列入“國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廣計畫項目”,被農業部門確定為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育種攻關試驗的對照品種。在廣大棉區得到迅速推廣,1995年在長江流域推廣面積即超過1000萬畝,成為建國以來我國自己育成在長江流域推廣面積最大的棉花品種,亦是“九五”期間全國棉花生產上推廣面積最大的棉花品種。1996年,“泗棉3號”被國家科委和農業部聯合評定為全國“八五”攻關育成的十個重大農作物特等後補助新品種之一,同年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此外,作為主要完成人,還參與育成了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泗棉2號”、獲江蘇省科技成果三等獎的“泗豆11”等品種,參加完成的“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結果套用”一文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年來,陳立昶同志作為江蘇省“333工程”第一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農業科技骨幹,主持著“陸地棉超高產育種研究”,“高產、優質、抗病棉花新品種選育”等多項重大農業科技攻關及農業部發展棉花生產專項基金項目,他能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科研攻關,勇於創新,力求突破,運用國內外先進育種技術手段,根據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需要,積極調整育種目標,把過去單純以高產為主向優質、多抗、高產、高效並重轉變,從單純棉花高產向棉田高效及有利於提高棉花產業綜合經濟效益轉變,從而不斷取得突破性成果。如他近年主持育成的優質、高效棉花新品種“泗棉4號”在生產試驗中表現優異,大面積平均皮棉畝產110--130公斤,高產田塊達150公斤以上,且具有結桃大、衣分高、纖維品質好、種子出苗好、適應性廣的優良特性,於2000年11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同年通過江蘇省品種認定,成為江蘇、安徽兩省新世紀棉花生產新的當家品種,2001年推廣面積近100萬畝。專家們認為:“‘泗棉4號’的推廣套用,有利於提高棉花產量,有利於提高棉田綜合效益,有利於提高棉花企業的效益。”同時,後續品種不斷湧現,現已育成的棉花新品種“泗抗1號”、“泗抗3號”。“泗優1號”等既抗枯萎病,又抗黃萎病,且品質優,綜合豐產性突出。尤其是“泗抗3號”豐產性更加突出,在江西、江蘇、安徽等省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的各個試點上,籽、皮棉產量同時居第一位,而且在全國長江流域區域試驗中籽棉、皮棉、霜前棉產量均居第一位,增產幅度達20%左右,不僅比對照增產,比其它所有參試品種增產均達極顯著。是突破性超高產品種,將為促進我國棉花生產發展發揮巨大作用。
陳立昶同志還善於總結科研與生產實踐經驗,認真撰寫學術論文,先後參加各類學術交流活動和在各級報刊發表論文達30餘篇, 《“泗棉3號”新品種選育技術》在《棉花學報》學報上發表,《泗棉系列品種高產原因及育種策略》、《對江蘇省棉花早熟育種的管見》、《江蘇省棉花品種產量現狀與改良途徑》、《穩定和提高棉種衣分的途徑》、《棉田多熟制的成因及關鍵技術》、《面向21世紀的江蘇棉花育種展望》等論文先後在《中國棉花》、《江蘇農業科學》等刊物發表,對促進學術交流,促進我國棉花品種改良事業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2、良種繁育創輝煌。陳立昶同志不僅在棉花育種上成績顯著,在棉花品種的良種繁育方面同樣取得了極其顯著的成績。為使育成的棉花品種在生產上長期套用,種性不退化,使育種成果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棉花發展,實現棉農增收的目的,他大膽探索,堅持把棉花育種同棉花種子繁殖工作有機結合,對原三圃制良種繁育方法進行大膽改進,經過深入研究與探索,創造性地套用“改善混合法”進行種子繁殖,繁殖的良種能夠保持其優良性狀在推廣過程中長期穩定,1998--2000年農業部連續三年對泗陽棉花原種場繁殖的原種進行抽樣,到海南進行純度鑑定,鑑定結果該場繁殖的原種三年純度均為100%,這在我國眾多繁種單位中獨樹一幟,受到了同行專家的讚譽。
20世紀80年代由他親自主持繁殖的“泗棉2號”良種,保持了良種種性的長期穩定,在1982--1991年的江蘇省及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 中,皮棉產量連續10年第一,持續增產時間居國內自育品種之首,各項農藝性狀及經濟性狀均非常穩定,有效地解決了棉花品種在推廣過程中容易迅速退化的難題。繁殖的“泗棉3號”自1991年套用於生產以來,至今仍然性狀穩定,目前仍是大面積生產上的當家品種及全國長江流域棉花品種區域試驗、育種攻關試驗的對照品種。既促進了生產,也推動了科研工作。
陳立昶同志在擔任副場長,負責全場農業生產、科研期間,在抓好良種工作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並在擴大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同時,組織場科技人員研究推廣以棉花間作為主要形式的立體套種技術,在同一塊田裡多層次、立體式利用作物生長空間,多元、多熟種植,一年四季用足時間,實現一年三種三收、四種四收,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不僅為本場農業職工增加了收益,也給淮北地區及其全省農業利用新技術實現農業增效起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