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陳祖武,男,湖南茶陵人,1943年10月生於貴州省貴陽市。1965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歷史系,1981年7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長、所長。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史哲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2009年11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陳祖武教授學風嚴謹,為學一絲不苟。他認為,學術研究旨在解決前人未曾解決的問題,推動學科建設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做貢獻。以之為職志,他長期潛心於清代學術史研究,確有心得,則撰文發表,相繼結撰為《清初學術思辨錄》和《中國學案史》。《清初學術思辨錄》於1992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以順治、康熙二朝學術史上的若干重要問題為論究對象,合眾多個案研究為一體,對80年間的學術演進趨勢、主要特徵和歷史地位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中國學案史》則是—部填補學術空白的開拓性著作,於1994年4月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該書遠溯先秦諸子、《史記》、《漢書》,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下迄民國徐世昌《清儒學案》,於學案體史籍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做了第一次系統梳理。
陳祖武教授的研究所得,頗為學術界同仁重視。自1990年代初以來,他多次應邀訪問台灣、香港,就清代學術史研究發表演講。
求學經歷
求學及研究經歷
陳祖武20世紀60年代大學畢業之後,先到昆明教書。登台執教不到一年,即遭遇十年“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期間,陳祖武被下放到一個貨場的倉庫和裝卸工人一起勞動,艱苦的生活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十年之中讀書一直是他生活的重要內容。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後,陳祖武才得以復登大學講壇。十年磨一劍,一封閃爍智慧之光的信,使陳祖武結識了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教授。1978年,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復,在鄭天挺教授的建議下,陳祖武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師從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楊向奎,從此踏進了清史研究的殿堂。作為研究生院的第一屆學生,當時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都是相當艱苦的,研究生院還沒有獨立的校舍,只能跟北京師範大學的學生住在一起。 1981年,陳祖武從研究生院畢業後,留在歷史所工作至今。近30年來,陳祖武孜孜不倦,勤於讀書,寒來暑往,朝夕伏案,專注於清代學術之探究。經過多年的研究,陳祖武在中國古代學術史,特別是在清代學術史的研究領域,造詣精深,取得了諸多很有分量和影響的學術成就,其中的《清初學術思辨錄》和《中國學案史》是他的代表著作。
學術思辨錄
《清初學術思辨錄》是陳祖武的第一本學術專著。199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從社會史和學術史相結合的角度出發,以順治、康熙二朝學術史上的若干重要問題為研究對象,合眾多個案研究為一體,對清初80年間的學術演進趨勢、主要特徵和歷史地位等,進行了深入探討。此書一經推出便受到了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和推譽。當代史學大師楊向奎對此書給予了高度評價,“陳祖武同志能思善學,此《清初學術思辨錄》大作,結合清初社會實際而談學術思想,這是最正確的方法之一。我們不能脫離實際社會而談社會思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都與當時之社會相關。繼梁任公、錢賓四諸公之後,祖武此書,將脫穎而出矣。”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此書具有“社會史與學術思想史的結合”、“巨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理論分析與史實考證相結合”、“學者與學術思潮和學術流派相結合”三大特點,“是一部推進清初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力著”。面對種種的推譽,陳祖武表現得十分謙虛,只用了“腳踏實地,務在求真”簡單的八個字來勉勵自己,體現了陳祖武嚴謹的治學風格和謙遜的學風。
主要論著
陳祖武教授主要論著有:《清初學術思辨錄》(1992年)、《中國學案史》(1994年)、《乾嘉學術編年》(合著)、《乾嘉學派研究》(合著)等;主要論文有:《顧炎武與清代學風》、《從清初的反理學思潮看乾嘉學派的形成》、《王船山<雙鶴瑞舞賦>為尚善而作說辨》、《梁啓超對清代學術史研究的貢獻》、《孫奇逢與<理學宗傳>》、《<明史紀事本末>雜識》、《朱熹及其<伊洛淵源錄>》、《<皇清經解>與古籍整理》、《關於研究中國學案史的幾個問題》、《關於乾嘉學派的幾點思考》;古籍整理:《李塨年譜》(1988年)、《顏元年譜》(1990年)、《榕村語錄》、《榕村續語錄》(1995年)。
清代禮學
陳祖武教授近期的研究重點為清代禮學。他認為,清代學術以經學為中堅,治清代學術史,於—代經學的董理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承宋明數百年禮學衰微之後,清儒之於禮學,自清初發端,經清廷提倡,於乾嘉間鼎盛發皇,迄於晚清,學隨世變,終由孫詒讓《周禮正義》、黃以周《禮書通故》而做出總結。一代禮學演進,既有先前學術承傳的深刻影響,又與一代社會興衰兩位一體,不可分割,將二者密切結合,爬梳文獻,實事求是,當能從中總結出若干有規律性的認識來。 陳祖武教授已培養了博士後、博士和碩士多名,專業方向為清代學術史。講授課程為:清代學術史、中國經學史、中國學案史和版本目錄學等。
中國學案史
《中國學案史》則是目前國內所見的唯一一部對學案史進行專題、系統探討的著作,是一部具有開拓意義的著作,由台灣文津出版社於1994年出版。陳祖武每每感慨於前哲時賢述學術史演變源流之語焉不詳,遂遠溯先秦諸子、《史記》、《漢書》,上起南宋朱熹《伊洛淵源錄》,下迄民國徐世昌《清儒學案》,對學案體史籍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做了第一次系統梳理。除了對清初學術有精深的研究,陳祖武對乾嘉學派和晚清學術也有一定的系統研究。陳祖武主持的院重大課題“乾嘉學派研究”及其成果《乾嘉學術編年》和《乾嘉學派研究》兩書,突破了前哲時賢以地域劃分吳派、皖派的局限性,論證了乾嘉學派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的新認識,同時探討了乾嘉時期地域學術之間彼此滲透、相互影響,以及不同發展階段的歷史作用,更闡發了既融入當代學術又保有家學傳統的學術世家的重要性,而地域學術和學術世家間的彼此滲透和互動影響,無疑有裨於從整體上深化對乾嘉學術演進大局的把握。最後,該著作還較為系統地論證了乾嘉學派以樸實考經證史為基本特徵的主流學術特點,並對其得以形成的社會和學術背景作了深入闡釋。最近幾年,陳祖武開始了晚清學術的探索之路,可以預見,陳祖武將會在此領域取得新的成就。
追求與寄語
“博學於文,行己有恥”是陳祖武一生的追求,同時也是陳祖武給我們在校學生的寄語。此語源出於先賢孔子,孔子用此教誨其弟子,後經清初學術大師顧炎武大聲疾呼而成為當時許多有識之士的追求。陳祖武是有感於當前學術界和社會的不良風氣而提出來的,他主張要合為人為學於一體,與大家共勉。在陳祖武看來,“博學於文”中的“文”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而是指整個人文知識,是學者的學術素養。史學工作者最要講素養,因為歷史學科是講求積累的學問,如果積累不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取得發言權的。
對當前學術界的腐敗現象,陳祖武呼籲要儘快建立嚴密的、科學的學術規範來保證良好學風的建設。而“行己有恥”就是說要知道什麼是恥辱,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即要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自己腦子裡要十分清楚才行。
對現在某些人拿了洋人的錢就在國外講壇上罵自己的老祖宗,詆毀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做法,陳祖武認為和這些學人不注意自身素養、忘記“行己有恥”的古訓不無關係。而對於現在某些人追逐金錢,沒錢就辦不成事,陳祖武認為,這也是與個人的素養有關,他疾呼學人不僅要“博學於文”,更要“行己有恥”,強調做人要律己,應當樹立一個做人的原則,即什麼事情對國家民族有利就要做,對國家民族不利就不做。陳祖武十分贊成江澤民同志在2002年視察社科院時提出的要把做人、做學問、做事情統一起來的主張。
同名攝影師
陳祖武 1928年生,回族。河南南陽人。中共黨員。一級攝影師。1951年秋結業於華東軍政大學文藝系並參加工作。曾在武漢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工作,歷任攝影師、記者站站長、編輯室副主任等職,1985年調省文聯。湖北省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湖北省文聯委員,武漢市科教電影電視協會副理事長。共紀導、攝影含合作)紀錄片60餘部、電影雜誌片300多個主題,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地位影和用鮮板門店談判紀實攝影。1964年曾被中央文化部技予優秀攝影師稱號並獲獎勵。1980年參加拍攝的紀錄片《劉少奇同志永垂不朽》獲文化部優秀紀錄片獎和中國電影第二屆金雞獎佳紀錄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