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男,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現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工作
協助校長分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主持研究生院日常工作。
人物履歷
1978年考取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古文字方向研究生,
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留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任講師,
1987年升副教授,
1992年升教授,
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考古學博士生導師。
1993年至1996年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
1995年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任聯合書院高級訪問學人暨中文系研究員,
1996年3月起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2002年應邀赴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任客座教授,專業領域為中國古文字學,
2005年11月起任吉林大學校長助理兼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任吉林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2013年1月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
工作分工
分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繼續教育與網路教育、基礎教育工作、博物館。
分管部門:社會科學處、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基礎教育辦公室(附屬中學)、博物館(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
人物榮譽
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
1992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
1994年被評選為首屆“長春十大傑出青年”,
1996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1997年被教育部批准為“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1997年被教育部評選為首批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
1998年被評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
1998年、2002年被批准為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
2006年被批准為吉林省高級專家,
2011年被批准為吉林省資深高級專家,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兼職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會長(法人代表)、中國文字學會副會長、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理事、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歷史學組成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教育部歷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古籍研究中心國際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等。
學術論文
1、曹錦炎、吳振武:《關於〈爰釿兩考〉一文的商榷》,《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4期,第24-25頁。
2、曹錦炎、吳振武:《釋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1年第2期,第215-217頁。
3、《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論“注音形聲字”》,《研究生論文集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1期。
4、《釋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器物銘文中的“ ”和“私庫”》,《史學集刊》1982年第3期,第68-69頁。
5、《湖北隨縣劉家崖、尚店東周青銅器銘文補釋(兩篇)》之一,《考古》1982年第6期,第663頁。
6、《戰國貨幣銘文中的“刀”》,《古文字研究》第十輯,中華書局,1983年7月,第305-326頁。
7、《〈古璽彙編〉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年,第485-535頁。
8、《讀侯馬盟書文字札記》,香港:《中國語文研究》第6期,1984年。
9、《戰國“ (廩)”字考察》,《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第80-87頁。
10、《談徐王爐銘文中的“閭”字》,《文物》1984年第11期,第84頁。
11、《釋“受”並論盱眙南窯銅壺和重金方壺的國別》,《古文字研究》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86年6月,第51-59頁。
12、《〈輔師 簋〉補釋》,《〈中華文史論叢〉增刊·語言文字研究專輯(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第217-218頁。
13、《談新近公布的兩枚戰國齊莒刀》,《文物研究》第3期,黃山書社,1988年9月,第139-141頁。
14、《於省吾先生二三事》,《文物天地》1988年第4期,第2-4頁。
15、《戰國“信完”封泥考》,《中國文物報》1989年8月25日第三版。
16、《古璽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中華書局,1989年6月,第268-281頁。
17、《說“苞”“郁”》,《中原文物》1990年第3期,第32-36頁。
18、《燕馬節補考——兼釋戰國時代的“射”字》,江蘇太倉:“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會議論文,1990年。
19、《釋 》,《文物研究》第6輯,黃山書社,1990年10月,第218-223頁。
20、《試說齊國陶文中的“鍾”和“溢”》,《考古與文物》1991年第1期,第67-75頁。
21、《說梁重釿布》,《中國錢幣》1991年第2期,第21-26頁。
22、《戰國璽印中的“虞”和“衡鹿”》,《江漢考古》1991年第3期,第85-87頁。
23、《釋戰國“可以正民”成語璽》,《湖南博物館文集》,嶽麓書社,1991年1月,第49-51頁;又見《印林》第16卷第4期,1995年。
24、《釋戰國文字中的從“ ”和從“朕”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92年8月,第490-499頁。
25、《戰國璽印中的“申屠”氏》,《文史》第三十五輯,中華書局,1992年6月,第48頁;又見《印林》第16卷第3期,1995年
26、《十六年喜令戈考》,《海角濡樽集:羅繼祖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長春文史資料》1993年第1輯,第94-95轉111頁。
27、《談戰國貨幣銘文中的“曲”字》,《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第16-21頁。
28、《鄂君啟節“ ”字解》,《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10月,第273-292頁。
29、《古璽辨偽二例》,《文物》1993年第11期,第77-78頁。
30、《古璽和秦簡中的“穆”字》,《文史》第三十八輯,中華書局,1994年2月,第6頁。
31、《釋雙劍 舊藏燕“外司聖鍴”璽》,《於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第162-165頁。
32、《戰國官璽釋解兩篇》,《金景芳九五誕辰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90-195頁。
33、《燕國銘刻中的“泉”字》,《華學》第二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47-52頁。
34、《楚帛書“ 步”解》,《簡帛研究》第二輯,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第56-58頁。
35、《齊官 考》,《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53-161頁。
36、《武陵新見古兵三十六器集錄》,與張光裕合作,《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六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年。
37、《趙鈹銘文“伐器”解》,《訓詁論叢》第三輯,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訓詁學會,1997年,第795-806頁。
38、《趙十六年守相信平君鈹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10月,第397-414頁;又見《趙十六年守相信平君鈹考》,《張其凡教授榮開六秩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619-625頁。
39、《焂戒鼎補釋》,《史學集刊》1998年第1期,第4-6頁。
40、《趙二十九年相邦趙豹戈補考》,《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170-172頁。
41、《東周兵器銘文考釋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古文字研究專號)》,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551-557頁。
42、《燕國璽印中的“身”字》,《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96-199頁。
43、《釋三方收藏在日本的中國古代官印》,《中國文字》新廿四期,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12月,第83-93頁。
44、《“ ”字的形音義——為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而作》,《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第287-300頁。
45、《陳曼瑚“逐”字新證》,《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第46-47頁。
46、《古璽姓氏考(複姓十五篇)》,《出土文獻研究》第三輯,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74-88頁。
47、《戰國璽印中所見的監官》,《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第117-121頁。
48、《趙武襄君鈹考》,《文物》2000年第1期,第65-69頁;又見《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13-124頁。
49、《古文字學一世紀》,《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1期,第14-15頁。
50、《〈合〉33208號卜辭的文字學解釋》,《史學集刊》2000年第1期,第20-23頁。
51、《陽文秦印輯錄》,《中國古璽印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年。
52、《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中華書局,2000年3月,第308-337頁。
53、《楚文字中的“陵”和“陲”》,長沙:“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1年。
54、《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古文字與商周文明》,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6月,第223-236頁。
55、《談濟南市博物館藏元年相邦建信君鈹》,《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第305-308頁。
56、《釋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中的“ 公”》,《追尋中華古代文明的蹤跡——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第57-58頁。
57、《關於古文字工具書編纂的三個問題》,《中國文字研究》第三輯,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03-104頁。
58、《曲沃北趙晉侯墓地M114出土叔夨方鼎及相關問題研究筆談》,《文物》2002年第5期,第73-74頁。
59、《蔡家崗越王者旨於睗戈新釋(提要)》,《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00-101頁。
60、《廣東省博物館藏王孫遺者鍾辨偽》,《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2002年7月,194-198頁。
61、《“ ”字的形音義》,《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第139-148頁。
62、《假設之上的假設——金文“ 公”的文字學解釋》,《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紀念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8頁。
63、《新見古兵地名考釋兩則》,《九州》第三輯(先秦歷史地理專號),商務印書館,2003年4月,第131-140頁。
64、《戰國文字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構形方式》,《漢語史學報專輯(總第三輯):姜亮夫、蔣禮鴻、郭在貽先生紀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第92-93頁。
65、吳振武、於閏儀、劉爽:《吉林大學文物室藏古陶文》,《史學集刊》2004年第4期,第94-97頁。
66、《關於溫縣盟書中的“ 公”》,《新出簡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第206-207頁。
67、《朱家集楚器銘文辨析三則》,《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第291-299頁。
68、《關於新見垣上官鼎銘文的釋讀》,《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6期,第5-10頁。
69、《試說平山戰國中山王墓器物銘文中的“ ”字》,《語言文字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44-46頁;又見《試說平山戰國中山王墓銅器銘文中的“ ”字》,《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73-76頁。
70、《談虎溪山〈閻氏五勝〉中的幾個字》,《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35-37頁。
71、《新見西周爯簋銘文釋讀》,《史學集刊》2006年第2期,第84-88頁。
72、《說徐王糧鼎銘文中的“魚”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中華書局,2006年11月,第224-229頁。
73、《說甚六鼎銘文中的“以鹿四方,以從句吳王”句》,《簡帛》第1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4頁。
74、《〈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序》,《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75、《試釋西周㺇簋銘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第61-62頁。
76、《先秦“替”字補證》,《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二)》,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第421-425頁。
77、《〈古兵器收藏系列叢書——弩機〉序》,《古兵器收藏系列叢書——弩機》,河北美術出版社,2007年7月。
78、《新見十八年冢子韓矰戈研究——兼論戰國冢子一官的職掌》,《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9月,第1-26頁。
79、《范解楚簡“蒿(祭)之”與李解㺇簋“燹夆馨香”》,台北:“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會議論文,2007年11月。
80、《說仰天湖1號簡中的“蔖疋”一詞》,《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第39-45頁。
8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序》,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頁;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一~五)〉序》,《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第一輯,大象出版社,2008年6月,第121-122頁。
82、《〈燕國銘刻中的“泉”字〉補說》,《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第230-235頁。
83、《釋西周㺇簋丙銘中的 字》,《華學》第九、十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31-132頁。
84、《談珍秦齋藏越國長銘戈》,《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2008年9月,第311-317頁。
85、《〈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序》,齊魯書社,2009年1月,第1-2頁。
著作教材
1、《〈古璽文編〉校訂》,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於省吾,1984年10月。
2、《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編撰及釋文:吳振武、林沄,文物出版社,1987年9月。
3、《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主編:姚孝遂,副主編:肖丁,編輯:何琳儀、吳振武、黃錫全、曹錦炎、湯餘惠、劉釗,中華書局,1988年2月。
4、《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主編:姚孝遂,副主編:肖丁,編輯:何琳儀、吳振武、黃錫全、曹錦炎、湯餘惠、劉釗,中華書局,1989年1月。
5、《甲骨文字詁林》,主編:於省吾,按語編撰:姚孝遂,編輯人員:肖丁、王貴民、王宇信、謝濟、何琳儀、吳振武、湯余惠、劉釗,中華書局,1996年5月。
6、《珍秦齋藏印【戰國篇】》(考釋部分),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