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簡介
學科及專業
全院設有中國歷史系、世界歷史系、考古文物系三個系。設有歷史學、考古學兩個本科生專業,以及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古代史、世界史、專門史、國際關 系史、邊疆學、考古學7個博士點;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門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國際關係、民族學7個碩士點。1995年,本系被確定為 國家教育部直屬的文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6年,經國家人事部評審建立博士後流動站;並成為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的單位。1998年,本系經國務院 學位辦評審,獲準按歷史學一級學科招收博士生。本系世界地區、國別史為國家重點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學科,該專業科研教學團隊被評為江蘇省學科優秀梯隊。
本系除所屬各教研室外,設有一批具有專業研究特色和跨學科的科研機構。1985年-1995年期間,本系教師承擔國家和國家教委項目65項,江蘇省項目14項。1995年以來承擔九五國家項目8項、國家部項目15項、江蘇省項目14項。出版學術著作90餘部,發表論文560餘篇;同期獲國家社科基金優秀獎1項,教育部優秀成果一、二等獎7項、教育部優秀教材一、二等獎2項、江蘇省優秀成果一、二等獎10項。
歷史系文物室藏品豐富,價值珍貴,包括石器、青銅器、玉器、陶瓷、碑拓、書畫等,其展覽廳可供師生教學研習之用。全系設有3個與國際聯網的電腦室;多媒體教學報告廳設備齊全,功能多元,初步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
師資
本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75人,專職教師62人,教輔人員2人,行政管理人員11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生導師27人),副教授23人,講師5人,博士畢業待評職稱5人,其中1人為美國杜客大學博士、1人為日本京都大學博士、1人為日本九州大學博士。全系中青年教師有90%以上曾到美國或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奧地利、義大利進行長期或短期訪問,僅赴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一年以上者即達8人。此外,本系有國務院政府津貼獲得者1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3人,江蘇省“333”工程4人,江蘇省“青藍工程”4人,校級資深教授2人。
在系人數
全系共有學生600餘人,其中博士生160人,碩士生300人,本科生170人;博士後研究人員6人。
館藏
歷史系資料室現有兩個220平米的大書庫,分為中文圖書和線裝書、中文期刊、外文書刊兩個部分。另設有三個中國近現代史特藏室,國際關係史特藏室、英國史特藏室、元史特藏室。
期刊閱覽室1間,55平米。 歷史系藏書有近25萬冊,其中中文書15萬冊,外文書1萬冊,中文期刊150種,1萬餘冊,外文期刊近百種,6千餘冊,線裝書3200餘種。
現訂閱的中文刊物有:主要高校的學報、綜合性學術期刊和專業性學術期刊以及與本學科有關的人大複印資料近120種。
外文期刊有:《美國歷史評論》、《英國歷史評論》、《外交事務》、《歷史》、《國際史評論》、《東亞史》、《當代史》、《當代史雜誌》、《經濟史評論》等近50種。還有香港《大公報》、《廣角鏡》等報刊。
資料室現藏有較大部頭的書刊有:、四部叢刊、古今圖書集成、叢書集成(初編)、中華大藏經(部分)、道藏、清實錄、天一閣藏明地方志選刊、英國外交檔案(部分)、美國外交檔案(部分)、德國外交檔案、大英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民國叢書、中華民國外交史資料叢編、中華民國檔案資料彙編、中央日報、民國日報等。
發展方向
歷史學系向來注重培養素質高、適應面廣的複合型人才。本科生除學習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外,還選修了大量的文化素質課及套用型課程,西方文明史、中國 文化史、港澳台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史、公文寫作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考古專業的師生長期參與田野考察和文物發掘與整理工作;在研究生培養方面,歷史系致力 於加強與海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合作,與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常性的聯繫。有數百位多名海外著名教授以及訪問學者先後在此講學交流或攻讀博士、碩士學位。舉辦了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史、當代台灣研究、英國史等國際學術討論會。
歷史系畢業生就業面較寬,在國家外交部、安全部、新聞機構、高校研究所、部隊等單位,都可看到歷史學系學生的身影,他們工作勤懇、認真踏實,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
學生工作辦公室
主 任:任玲玲
團委書記:楊駿
院系領導
黨委
書記:孫江林
副書記:任玲玲
行政
主任:張生
副主任:水 濤
副主任:胡阿祥
副主任:譚樹林
主任助理:梁 晨
主任助理:王 濤
主任助理:武黎嵩
工會
主席: 於文杰
副主席:舒建中
委員:楊曉春、梁晨、王敏、李文
辦公室
主任:胡正寧
人事辦公室
王敏
研究生辦公室
李力
科研辦公室
孔琴琴
教務辦公室
顧薌
財務辦公室
翁群
其它
學生工作辦公室
任玲玲、楊駿
資料室
張愛妹、韓文寧
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程立憲、李文
教研中心
南京大學邊疆與民族研究中心
歷史演進過程:
1947年,中央大學邊政系
1956年,高教部批准設立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
1990年,南京大學民族研究所 士後點
課程設定:
中外關係史波斯語初級教程波斯歷史文獻選讀
中國民族史民族學的理論與方法蒙元史研究
蒙古語初程西域歷史地理
奧斯曼突厥語語法概論邊疆學概論
研究人員:
教授:劉迎勝 高榮盛 華濤
博士講師:特木勒 楊曉春
研究項目
(1)中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的“小經文字”研究
(2)回儒對話研究
2007年學術活動:
2007年3月24-25日在南京大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Cultural Encounter between Multiethnic China and West in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ymain-text
出版物: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
中心介紹:
南京大學的中華民國史研究起步於1974年,是最早涉足該領域的學術單位之一。1983年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設立中華民國史研究室,利用特殊的地緣與檔案資料優勢,著力推進學術研究。研究室主任張憲文主編的《中華民國史綱》1985年出版,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為進一步推動民國史研究的發展,加強學術交流,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著名歷史學家李新研究員的倡議下,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於1993年6月18日正式成立。幾年來,民國史中心在學術研究與交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已成為海內外有影響的學術研究基地。在即將進入新世紀之際,將民國史中心正式成立六年多來的大事略作回顧,紀錄同仁齊心創業,篳路藍縷之歷程,溫故知新,以勵將來。識者或可一斑窺豹,鑑證中華民國史研究在中國大陸發展的一般狀況。本紀要暫以民國史中心專職研究人員為主,成果只收著作,科研項目、獲獎只錄省部級以上者、人才培養以博學位以上者為限。成文倉促,定有遺漏,故暫名為"初稿"。請相關學者指正,並提供新線索資料,以備訂稿時修改補充。
歐洲研究中心
中心介紹:
2005年11月,在 南京大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經社科處牽頭,學校多個學科的有關專家組成了一支專門研究歐洲問題的攻關隊伍,宣告了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的相關活動正式啟動。
2006年8月,經過一系列緊張細緻的籌劃準備,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申報的主題為《歐洲一體化與歐洲認同》的中歐合作項目正式簽約。自此,中心正式開始了以項目為主導的歐洲問題研究工作。
這一項目的總經費達到298150.15歐元,其中的80%由歐方提供。項目下屬“歐洲一體化背景中的身份認同問題:當代歐洲後現代語境中的主體性研究”、“歐洲的靈魂:歐洲認同與民族國家的重新融合”、“歐洲社會的整合與歐洲認同”、“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基礎”、“ 歐洲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機制、前景”、“歐洲法律一體化與成員國法律歐洲化研究”、“歐洲認同的制度建構”六個子項目,均由我校該領域的優秀專家學者負責主持。同時,中心還將開設“歐洲學導論”、“ 歐洲的語言政策和文化認同”、“ 歐洲種族與民族的融合問題”、“ 開放總量經濟學”、“ 當代歐洲高等教育研究”、“ 歐洲統一契約法與歐洲認同”、“ 一體化進程中的歐洲社會政策”、“ 歐洲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建構與認同”八個新課程。意在通過對上述課題的深入研究,全面認識當前的歐洲一體化趨勢,促進中歐間的合作交流。
現今,中歐合作項目下屬各子項目的任務分工和經費分配工作均已完成,中心力求保質按期完成研究任務,取得高質量的學術成果,為今後爭取新的中歐合作項目,謀求新的合作關係打下良好基礎。
在學術活動方面,中心多次參加了中歐項目辦公室與中國歐洲學會舉辦的學術會議,與國內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建立起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關係。中心擬定於2008年6-7月間舉辦歐洲問題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國內外在歐洲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專家參加會議,通過會議促進我校歐洲研究工作的深入發展。
此外,中心的交流與教育平台已經建成。研究生院已經落實了2007年歐洲學研究生的招生與培養工作。而學校也已與歐方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從2007年上半年起,中心將與歐方先後兩輪互派學者學生進行交流。
在各項工作的運作過程中,中心與南京大學各相關部門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特別是社科處的各位領導與工作人員,給予了中心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中心還與蘇亞會計審計事務公司在會計與審計方面進行合作,為經費使用與審計工作的正常進行提供了重要保證。
今後,南京大學歐洲中心將進一步完善各項設施,中心計畫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立起歐洲政治經濟研究所、歐洲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歐洲法律研究所和歐洲歷史研究所等下屬機構。在未來的工作中,中心將以歐洲研究與歐洲學研究生培養為基礎,努力使我校歐洲研究工作實現科研、教學與人才培養的一體化,在五年之內將南京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建設成集歐洲問題的科研、教學、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性和套用型的學術機構。
中心人員:
中心主任:陳曉律
中心副主任:何成洲
主任助理:舒小昀
各子項目負責人:陳傳明 周曉虹 方小敏 楊豫
中心其他成員:操太聖 張紅霞 陳良梅 於文杰 張紅 陳祖洲 洪霞 劉金源 劉成 閔凡祥 成伯清 龔放 金儉 呂磊 唐正東 王恆 許鈞 張鳳陽 張異賓 張亮 周憲
其他研究所
台灣研究所
歐盟研究所
英國與大英國協研究中心
中心介紹:
“南京大學英國與大英國協研究中心”於1996年在南大啟動,經數十位學者的鑽研與努力,現已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50多個,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8項,出版專著90多部,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填補了多項國內空白。其標誌性研究成果《大英國協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被列為全國第11屆書市重點推薦書目。同時,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優秀學術梯隊也已形成,培養了85位博士、150位碩士及數十位海外留學生。
南京大學英國與大英國協研究中心是南京大學的傳統優勢領域。
這一研究率先在國內全面、系統地對不同歷史、文化、種族背景及現代化道路各異的國家進行個案分析、比較,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參照系,對於反思現代化的困惑,找準現代化具體途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國際關係研究院
研究院介紹: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其前身南京大學近現代英美對外關係研究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國際問題專門研究機構之一。1964年由國家教育部批准建立;1998年經學校批准更名為國際關係研究所;2000年12月,以國際關係研究所為依託,建立跨院系的國際關係研究院,成為南京大學以國際關係研究為中心,多學科交叉滲透的高層次國際問題教學、研究機構。該研究院設有國際關係史博士點,國際關係、國際政治、民族學三個法學碩士點,形成了以研究生教學為主,包括博士後培養的較完備的教學、研究體系。
本學科1978年和1981年分別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後首批碩士點和博士點(國際關係史),在國內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享有傳統優勢,一直是我國國際關係史教學和研究的主要基地。承擔並完成國家及教育部、法務部、中國大百科全書等項目20餘項。40餘年來,為我國的國際關係教學和研究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並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及相關工作的高級人才。
近些年來,南大國際關係研究院成為我校創建世界高水平大學的重要平台之一。本院著眼國際學術前沿,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加強了學科交叉和滲透的力度,在保持原有學科特色的基礎上開展了全球化與當代國際政治、國際關係理論、國際熱點問題跟蹤等研究。本研究院設定有歐洲國際關係、美國對外關係、亞太國際關係、中東國際關係、當代國際問題、國際關係理論、國際戰略、國際政治經濟學、中外關係等研究方向,並已長期開設國際政治學理論、國際經濟關係、國際法、外交學、國際體系的演變等基礎課程。每年發布“國際形勢研究報告”,並連續出版《國際關係評論》。研究成果涵蓋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國際史、地區研究等諸多領域。
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
研究所介紹: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是隸屬南京大學 專門進行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文化與自然雙遺產的調查、評價、鑑定、利用、保護、研究的專業機構。賀雲翱任首任所長。
遺產研究所的宗旨是:緊密結合社會及學術發展要求,開展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研究、保護及人才培養。吸納國內外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依託南京大學的綜合學術優勢,堅持科研合作和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工作方向,為弘揚中華文明和推進中國世界遺產事業發展做出貢獻。其主要科研課題方向包括遺產基本理論及文化遺產科學、文化與自然遺產事業發展對策、中外遺產比較、遺產價值鑑定、遺產考古和歷史、遺產管理與法制、遺產展示與陳列、遺產保護與利用、遺產規劃、遺產事業與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以及古代陶瓷、古代玉器、古代宗教遺產研究等。
遺產研究所負責人和有關成員參加過南京市文物局和中山陵園管理局主持的南京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並先後承擔國家文物局批准並資助的江蘇六朝帝王陵寢遺存的調查和研究課題,江蘇省文化廳及江蘇省文物局批准並資助的江蘇世界遺產保護體系建立的調查與研究課題,江蘇省規劃設計院委託的宜興市歷史文化遺產綜合調查科研課題,江蘇省文化廳支持的盱眙泗州城文化遺產調查課題,宜興市人民政府委託的宜興紫砂工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課題、與南京市規劃局合作進行南京城市歷史空間演變及文化內涵研究課題、與南京市文物局、規劃局等合作進行的南京歷史文化資源研究以及福建、浙江、雲南省有關機構委託的有關文化遺產調研等多項科研課題。所長賀雲翱曾擔任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組長,為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同時還受聘兼任多所大學的客座教授、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市地方志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宜興紫砂工藝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等。研究所主編有《長江文化論叢》,並與韓國忠清文化財研究院及忠南大學百濟文化研究所合作創辦《東亞考古論壇》(年刊)。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南京大學歷史系及歷史系考古教研室、南京大學社會科學處、南京大學校長辦公室、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山陵園管理局及該局文物處、明孝陵博物館等有關部門和機構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世界遺產處處長、國家文物局巡視員郭旃先生的指導。
研究成果:
1、江蘇六朝帝王陵考古調查、勘探與研究及南朝梁南王蕭偉墓闕發現與發掘。(國家文物局資助項目)。
2、明孝陵考古(國家文物局資助項目)。
3、南京鐘山南朝至唐代寺廟考古工作。
4、明東陵寢園考古。
5、南京城市考古。
6、六朝石頭城遺址調查發現和勘探、試掘工作。
7、南京棲霞山南朝石窟考古工作。
8、揚州高郵神居山西漢大型黃腸題談墓(西漢廣陵王夫人墓)發掘。
9、徐州龜山二號漢墓(西漢大型窟墓,楚王劉注夫婦墓)發掘。
10、中國南京方早期佛教遺存調查與研究(中、日學者合作項目)。
11、鄂州六朝墓葬發掘與資料整理。
12、海安青墩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
13、句容城頭山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遺址發掘。
14、南京鐘山南朝壇類建築遺存考古發掘(獲200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5、揚州唐城南門遺存考古發掘。
16、雲南大理州南詔、大理時期遺存調查。
17、福建武夷山西漢城址及墓葬調查。
18、盱眙泗州城考古調查與勘探。
19、江蘇南部古代窯址調查。
20、近十萬年來中國東部海平面變化研究(中國科學院課題)。
21、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學術研究及文本起草工作。
22、宜興紫砂工藝申報江蘇省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項目及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工作。
23、宜興市文化遺產綜合調查與研究。
24、南京歷代城市空間演變及文化內涵研究。
25、南京古都風貌研究。
26、南京古龍泉寺遺址考古調查、清理和復建設計工作。
27、南京白馬石刻藝術博物館建設及陳列設計工作。
28、南京定林寺與《文心雕龍》紀念館陳列內容設計。
29、南京夫子廟展覽館“中國古代禮儀展”內容設計。
30、江蘇省世界遺產保護體系及文化遺產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之課題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