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鍅

陳洪鍅,男,教授,曾發表多篇專業論文。

基本信息

幼時

在他國小四年級時,抗日戰爭爆發,日寇很快占領了杭州,與杭州一江之隔的紹興經常受到日寇轟炸的威脅。為了躲避日寇的轟炸,學校不得不從縣城遷到距城三十餘里外的山區。小小年齡的他,只好離家住校以繼續其學業。國小畢業後,他考入浙江省立紹興中學。當時該校在諸暨縣的一個小山村里。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占領浙東的大部分國土以後,紹興中學一直在浙東山區不停地轉移,有時僅在一地開學半年就又轉到另—山村。為此,大多數學生與家庭失去聯繫,師生們生活都很困難,但他們始終堅持學習,直至抗戰勝利。1946年秋,陳洪鍅以同等學歷考入南開大學化工系。當時南開大學化工、化學兩系聚集著許多著名的教授,如張克忠、汪德熙、潘正濤、汪家鼎、邱忠岳、楊石先、高振衡等等。他很希望能在這些名師的教誨下,學習報效祖國的本領。他曾以成績優秀而獲得范旭東獎學金。國民黨當局的腐敗深深刺痛著他的心,他積極參加反飢餓反內戰等各種活動。1950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1952年院系調整,他隨南開大學化工系一起調入天津大學,先後在物理化學、無機物工學、基本有機化工教研室任教。1979年晉升為副教授。1981年他被學校選派赴美國進修。回國後1983年晉升為教授,並任化工系主任,1985年兼任天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院長及天津石油化工技術開發中心主任。1986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校化工工藝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他為天津大學化工系的發展和我國有機化工學科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陳教授的人生道路上充滿著拼搏、奮鬥、進取、成功的樂章。

經歷

在陳教授的人生天平上曾經有過三次砝碼的大振動,但又迅速調平。
1949年陳洪鍅在廣州中山大學借讀。南京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決定將中山大學搬遷台灣,要求在校生一同前往。他在台灣的哥哥也來鴻邀他去。怎么辦?思緒萬千,但他一想到目睹國民黨政治上的腐敗和經濟上的衰退情景,就毅然決定繞道香港,返回已解放的天津。當時中山大學校內一片白色恐怖。為了避免國民黨當局的懷疑,他與一好友輕裝赴香港。在香港經過大公報社朋友的幫助和支持,終於在1949年8月返回日夜思念的津城母校,繼續攻讀其未完成的學業。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這段經歷,曾被人無端懷疑,使他心靈受到創傷。打倒“四人幫”以後,一些好心的朋友曾勸他儘快出國,僑居美國的兄弟姐妹也紛紛來信邀他赴美,以解脫那無中生有的迫害,恰在此時與他最好的一個朋友也移居國外。走還是不走?他考慮再三,認為自己的事業在中國,毅然決定留下。 1981年秋,天津大學派他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作訪問學者。他十分珍惜這個機會,決心要用短暫的時間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他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苦心鑽研化工的新領域——生物化工,並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美國校方挽留他繼續留下進行生物化工方面的科學研究。但他歸心似箭如期返回天津大學。
陳教授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以來,總是以飽滿的熱情,潛心鑽研,不斷進取。1956年,他與張建侯先生一起開始籌建全國第—個基本有機化工專業。他擔任蘇聯專家的課堂翻譯,在沒有中文教材的情況下,一邊學習一邊翻譯,晝夜忙碌,廢寢忘食。連愛人生小孩也未能照顧,卻隨同蘇聯專家出差在外。他在兩年中翻譯了《基本有機合成理論基礎》、《基本有機合成工藝學》、《基本有機合成工廠裝備》三門課程教材,並均交付出版,為我國基本有機化工專業的建立鋪墊了基礎。
1958-1960年間,他又為創辦學生校內實習基地而奔波。積極配合張建侯先生白手起家辦了一個能生產四種產品的“綜合化工廠”。沒有廠房自己設計,自己組織施工;沒有設備自己動手製做。一不等、二不靠、三不要。為了工廠的早日建成,他和教研室的幾個同事們,晝頂烈日乾,夜寢稻草堆,距家僅有咫尺,卻晝夜不離工地,一個多月沒踏家門。他們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使工廠很快建成,並投入使用,生產出乙二醇、苯乙烯、順丁烯二酸酐、苯酚等,支持了教學與科研。
陳教授講課思路清晰,邏輯性強,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深入淺出;深受同學們歡迎。50年代陳洪鍅講授《化工熱力學》的情景,至今一些中年教師仍記憶猶新。
80年代開始,他更加煥發青春,帶著十幾名碩士生、博士生埋頭在實驗室和書海中。他要為祖國石油化工工業和基本有機化工學科發展做出新貢獻。“文革”前他與人合作編寫的《基本有機合成工藝學》,是迄今國內此領域第一本教材。“文革”剛結束,他又主編了《基本有機化工分離過程》一書,至今仍為國內備有機化工工藝專業普遍採用的教材。陳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有機化工分離過程》。他所領導的科研組從1976年開始便在國內率先開展特殊精餾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並先後在國內工廠套用推廣。在他的帶領下,科研組碩果纍纍,先後獲得了萃取精餾方面的成果的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反應精餾方面的成果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相精餾方面的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取得了數項專利,撰寫論文40餘篇在國內外有關刊物發表。近年來他又組織領導了生物化工分離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在膜分離及定向結晶技術方面,均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作為天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院長兼化工系系主任的陳教授,精明幹練,辦事嚴謹,具有超前意識和敢為人先的魄力。在他就任化工系系主任的時候,雖然師資力量很強,但大的科研項目不多,科研經費不足,教學經費也十分拮据。人員嚴重超編。怎么辦?他經過反覆的思考和調查,感到一些工廠企業雖有資金,卻缺乏專業技術,產品很難升級換代。在石油化工方面,國家已花費幾十億美元,從國外購買技術。我們為什麼不能直接面向社會,與企業共同探索“雙向參與”的辦學模式呢?當時已有一些兄弟院校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商討聯合辦學或聯合辦研究所的問題。我們怎么辦?跟在人家後邊跑,還是搞出天津大學的特色?他大膽地提出辦一個石化學院,再辦一個石化技術開發中心的構想。前一措施是為了培養人才,後一措施則是為了使科學研究成果儘快轉化為生產力,用於工業生產之中。這不是一般的研究所。這一構想,立即得到當時的校長史紹熙教授和其他校領導的支持。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的領導十分贊同。經過雙方的反覆協商和共同努力,1984年天津大學與中國石化總公司聯合成立了天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和天津石油化工技術開發中心 這在當時我國高校中是絕無僅有的。事實證明,它為我校聯合辦學和技術開發創出了一條新路。幾年來,石化學院培養的人才深受石化部門的歡迎,而石化技術開發中心更是碩果纍纍,與石化部門各企業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這些,都得到了國家教委的充分肯定和表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