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陳承齊, 1946 年出生,祖籍浙江青田。國家一級美術師,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終身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石家莊市文聯副主席,石家莊美術家協會主席,石家莊市畫院(石家莊美術館 )院長。自幼熱愛美術。 1982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得益於靳尚誼、蘇高禮等名師的親授,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注意研究新古典主義的繪畫風格,不斷強化個性語言,形成了自己極致到位的風格。油畫“迎著曙光”、“淵源”等作品十幾次獲河北省一等獎、三次特等獎、四次全國獎,並參加過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曾多次作為訪問學者赴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參觀、學習和舉辦展覽,作品受到多個國家藝術評論界的廣泛好評。
生平
1946 年 10 月 23 日陳承齊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父親陳鼎書汽車工程師,母親蔡樹強數學教師。1952 年~ 1959 年上國小,喜歡足球,三年級考入石家莊市少年體校,一年後由於父親受到衝擊,家庭經濟困難放棄了足球生涯。
1960 年~ 1965 年向同院的兄長趙汝彪學習(當時是天津大學建築系學生,此人對陳承齊的繪畫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水彩畫、素描、速寫。陳承齊的母親為了鼓勵他學習繪畫購買了一尊少女石膏像供其練習素描。
1966 年( 20 歲)到石家莊市焦化廠當一名爐前工,後調入工會當美工。
1967 年( 21 歲)畫大幅宣傳畫,到大寨參觀,折服於太行山的美景。
1968 年經常被省、市宣傳部門借調,畫大幅宣傳畫。
1969 年為省、市展覽會繪製大型宣傳畫。
1970 年 1 、為井岡山、韶山展覽複製大型油畫。
2 、結識胡振宇、費正、王懷琪、謝志高等畫家
3 、結識蘇高禮老師。
1971 年與魯樹凱一同到大慶、薩爾圖參觀 1202 、 1205 鑽井隊,創作《鐵人王進喜》,並在草原寫生。
1972 年在三條石展覽館複製展覽。同年到西柏坡創作油畫《七屆二中全會》,併到太行山寫生。
1973 年辦“農業學大寨”展覽,到平山縣南滾龍溝參觀“深入到太行農村”展覽,並畫一批寫生。
1974 年回到石家莊市焦化廠,創作《工廠風景》。
1975 年為公安、工業等方面展覽創作大型宣傳畫、在費正的推薦下畫宣傳畫並出版第一張宣傳畫。1976 年為唐山抗震展覽繪製大型油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年水粉畫《賽戲》榮獲省二等獎,併到太行山寫生。為工人畫像。
1977 年7月調到西柏坡,籌建“西柏坡紀念館”,併到韶山、廣東等地參觀。創作油畫《毛主席黨中央到西柏坡》。同年與安躍華、魯樹凱到渤海油田寫生,
1978 年為周恩來展覽創作油畫《周恩來與焦化廠工人在一起》(獲省二等獎)同年父親的冤案得以平反。
1979 年調入石家莊市民眾藝術館任美術幹部。輔導民眾素描與色彩。
1980 年繪製《一路平安》(獲省一等獎),到太行山深入生活,同年創作《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故事》。同安躍華合作創作《解放石家莊》。
1981 年油畫《解放石家莊》入選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六十周年全國美展(獲省一等獎),同年 9 月到天津美術學院學習。
1982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屆油畫研修班。
班主任:靳尚誼
任課教師:李天祥蘇高禮趙友萍韋啟美羅爾純鍾涵戴澤李駿。
同學:孫為民程叢林 李斌 李全武陳宜明楊松林秦明區礎堅 白昆亭 任振江 吳光鼎 曹春生 張連桂 馬樹林 郝加賢 貝加祥 沈嘉蔚 朱程林 錢鋒 江大海 楊振武 趙竹 封楚方 高鍾炎 王延清 劉晨煌。
1983 年研究法國新古典主義達維特的作品,畫人體速寫、油畫作業,學習西洋美術史。繪製《英雄圖譜》(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1984 年油畫研修班畢業。油畫《勝利》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省一等獎。與安躍華合作創作水粉畫《工作忘我》,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省一等獎同年任石家莊市民眾藝術館副館長.成為全國美協會員。
1985 年油畫《星光燦爛》參加全國首屆體育美展,並獲省優秀獎。
1986 年繪製水粉畫《幸福十億人》,入選全國水粉、水彩畫展、並獲省一等獎。繪製連環畫《一個老戰士的回憶》。
1987 年油畫《小草》入選由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舉辦的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六十周年美展,獲佳作獎。油畫《上下五千年》參加河北省展覽。同年複製毗盧寺壁畫。
1988 年油畫《解放石家莊》、《勝利》、《屠殺》參加首屆全國新人新作展。被評為二級美術師任石家莊市畫院(石家莊美術館)院長 。
1989 年油畫《征途》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得省一等獎。油畫《勝利》被美國拉維私人博物館收藏。
1990 年油畫《晚春》參加首屆全國油畫精品大賽並被日本收藏家收藏同年創作一批太行山風情畫 。
1991 年油畫《迎著曙光》入選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七十周年全國美展,獲銅牌獎,並獲省特等獎、黨魂徵文獎。同年 10 月,作品被《美術》雜誌當作封面發表,全國著名藝術評論家蔡若虹發表文章高度評價此畫。作品還由《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 20 余家刊物發表。受到中央老一代領導人接見。油畫《迎著曙光》由西柏坡紀念館收藏。
1992 年油畫《太陽爬上山岡》入選紀念毛澤東《在延安又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五十周年全國美展,並獲省一等獎。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終身享受政府津貼的專家,評為一級美術師。
1993 年到太行山深入生活,寫生,創作太行山組畫,並與北京音樂廳合作創作一批風情畫。
1994 年油畫《淵源》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入選全國優秀作品展.被評為全國優秀作品,省特等獎。油畫《淵源》參加中國現代畫展,到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日本的東京、大阪、長崎、福岡巡迴展出。與香港十三藝廊合作,一批作品被私人藝術家收藏。
1995 年到日本參加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展在大阪的展出,油畫作品《迷途的羔羊》被日本收藏家收藏,第一次到西藏拉不楞寺、塔爾寺和格爾木深入生活,創作一批西藏風情畫,為西柏坡紀念館創作油畫《黎明》。
1996 年油畫《滄桑》參加中國油畫學會首屆美術作品展覽,並被香港藝術家收藏、成為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到甘肅藏區寫生。舉辦首屆畫院院展準備赴巴黎展出作品。
1997 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外聯部派遣到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學習半年。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陳承齊油畫展。同年 10 月參加在法國大皇宮舉辦的秋季沙龍展,並結識了法國著名畫家瓜拉地爾與畫家劉德潤一起到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德國參觀學習。在法國期間多次到羅浮宮參觀,被達維特的作品所傾倒。第一次接受《歐洲時報》專訪回國舉辦陳承齊法蘭西歸來匯報展。
1998 年參加由法國世界藝術基金會主辦的法國現代藝術國際七人展,併到凡·高墓地、莫奈故居參觀。同年 11 月參加全國時代風采寫生展,並獲佳作獎。
1999 年油畫《 1998 年·夏》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並獲省銀獎。
2000 年應美國奧蘭多華人藝術節的邀請,到奧蘭多訪問。應紐約州立大學的邀請參加紐約州立大學主辦的亞洲藝術家年會展。同年 6 月應法國國家美術協會的邀請參加在法國巴黎羅浮宮舉辦的法國 2000 年國際美術邀請展,並獲得“外國藝術家榮譽獎”。結識法國美術協會主席艾蒂安·奧德夫萊。同兒子一起到義大利等五國參觀考察,接受《歐洲時報》專訪。母親病故回國後在石家莊舉辦陳承齊走進羅浮宮油畫作品展。
2001 年 1 月 8 日應聯合國教科又組織的邀請,參加由又化部組織,在法國巴黎舉辦的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大展。創作油畫《耕者有其田》、《滄桑五》。
2002 年為西柏坡紀念館創作大型油畫《迎著曙光》。
2003 年出版陳承齊油畫集,並獲河北省文學藝術最高獎“文藝振興獎”。
2004 年油畫《太陽翻過山岡》參加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5 年創作油畫《不能忘記》,作品在 2006 年 8 月《美術》雜誌封三發表。
2006 年創作油畫《國恨家仇》,作品在 2006 年 7 月《美術》雜誌封面發表。同年 11 月在義大利佛羅倫撒舉辦個人畫展。
2007 年創作油畫《鬼子來了》。
主要作品
《中國人》、《征途》、《淵源》、《歲月》、《曙光》、《勝利》、《黃土地希望》、《花月夜》、
《攻克石門》、《塬上秋》、《源淵》、《曉春》、《小草》、《屠殺》、《太陽翻過了山崗》等
作品介紹
陳承齊的油畫作品不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陳承齊的繪畫都有一種深沉的滄桑感、歷史感。他在尊重歷史真實和體驗歷史情景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歷史,同樣也以自己真摯的感情來觀照現實和描寫現代生活。陳承齊力求將西方古典油畫的精湛技法與中國民族文化的審美意蘊融於一體,來創造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創作風格可以說是對古典主義以及由古典主義衍生的現實主義的繼承。
藝術歷程
陳承齊的藝術創作一直是在現實主義的軌道上發展的。從 80 年代初至今,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美術界的變化也與這個巨變的時代同步,由傳統的現實主義發展到今天的多元結構。但現實主義作為當初一種精神和風格,直到今天仍然作為一種精神和觀念,就像歷史的長河一樣不息地流淌。陳承齊的藝術就一直置身於這條長河之中。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方法和藝術理想,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歷史,表現歷史;用自身的經驗來體驗現實,反映現實。現實主義就像一種信念,支撐著他的藝術,也支撐著他的人生。陳承齊的繪畫不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都有一種深沉的歷史感。他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歷史,也同樣以自己的經驗來關照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題材之間,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兩者的區別,這種區別也可以視為他的現實主義風格的演變和發展。陳承齊在歷史題材的表現上是一種文學闡釋的結構。他力求從歷史的本質出發來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因此他不是簡單地記錄或再現歷史,而是將歷史事件置於他的戲劇性框架之中,來展示兩種力量的衝突及其命運。戲劇性的繪畫中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情節性和敘事結構,選擇實踐發展過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暗示出事件的前因後果;其二是表現同一事件中矛盾雙方的緊張衝突。一般來說,後者比前者更具有文學特徵。歷史畫在傳統上就與文學密切相關,但畫家在一個事件的瞬間同時展開視覺的空間。繪畫中的文學性語言在本質上又不同於文學,它是對事件的視覺把握,在一個凝固的瞬間表現事件的本質和過程。應該說,戲劇性的兩個方面在陳承齊的創作中都有所體現,但具體到每一幅畫上又各有側重。如在《勝利》中,勝利的八
路軍戰士與戰敗的日本軍官之間有一種情節性的暗示,即通過構圖和造型等繪畫性語言暗示了畫面沒有出現過的全過程,從兩者的關係中揭示出事件發展的必然邏輯。而《解放石家莊》則淡化了文學性情節,更像歷史事件的記錄,突出了敵對雙方的現場的戲劇性衝突。兩幅畫的共同特徵,是著重表現了衝突的結果,也就是藝術家通過他的藝術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歷史的總結。當然,陳承齊的這種敘事性和戲劇性的歷史畫結構,也是以堅實的造型能力為基礎的。真實地再現現實的能力也是復原歷史場景的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可能表達藝術家對歷史本質的判斷。 在由歷史畫轉向現實題材的創作中,陳承齊首先是把他的歷史畫觀念與鄉土現實主義結合起來,即把歷史畫的主題性暗示與聯想灌注到風俗畫之中,使風俗畫超出一般的鄉土場景再現,賦予作品更深的文化含義。如作品《淵源》塑造了一個優美而健康的農村婦女形象。這個形象具有象徵的意義:他既是大地的母親,也是民族文化的母親。畫家在這個形象中歌頌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從象徵意義上說也是宏揚了民族文化的主體。這與他在歷史畫中追求正義的表現是一致的,反映出中國傳統的現實主義藝術對他的影響。
在其他的鄉土風俗畫中,陳承齊逐漸淡化了文學色彩,開始如實地表現現實場景。也就是說,他在這些場景中實際上是表現他自己對鄉土生活的真實體驗。為了追求這種真實感,他在風格上也有一些變化;歷史畫中那種熟練的畫室技術逐漸轉變為泥土味的手法,筆觸艱澀而略帶稚拙,色彩凝重而簡單,構圖偏重於形象的特寫,仿佛要把觀眾直接帶人農村生活之中。這種變化,不是他對形式的刻意追求,而是他找到了一種樸實的語言來真實地反映自己對鄉土文化的樸實感覺。
陳承齊的藝術是中國現實主義藝術的一面鏡子,他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這種變化,首先是把藝術家作為一個真實的人對現實變化的感受真實地反映出來。陳承齊忠實於他的藝術理想,也忠實於他的人生信念。因此,無論中國的當代藝術在風格上呈現出多么豐富的局面,現實主義精神總是一個精神支柱,使人們勇敢地面對現實,客觀地分析現實,真實地表現現實。陳承齊的藝術就是對這種精神的反映。
自述
熱愛的事業
我熱愛美術,愛的如痴如迷,美術成為我的職業是我終生最大的幸事。美術是最具獨立性和創造性的造型
藝術,任何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應該是他獨特個性延伸的成功。幾十年來,我像聖潔的信徒,虔誠地迷戀著自己的追求和信念,醉情游弋於美術的海洋,不管何等的坎坷和艱難,我會無怨無悔、不改初衷。我奮力拚搏駛向成功的彼岸。
我的家庭本與繪畫無緣,父母都是學理工而從事教育工作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沒有給我遺傳什麼藝術細胞。難得的是抗戰時期父親結識了大畫家徐悲鴻先生,徐大師的墨寶就懸掛在我家的廳堂。孩提時偶然的衝動我竟去臨摹徐大師畫的雞。父母誇我比哥哥畫的好,這一啟蒙的誇獎使我著魔似地愛上了畫畫,看見什麼就想畫什麼。父母尊重我的愛好,他們不顧家庭的困窘卻花錢為我買一些石膏和教具。面對來之不易的畫具,我如饑似渴地練習素描和寫生。父母的熱切和嚴謹,又促使我一步步進入美術的迷宮。 青年時期趕上了“十年動亂”,衝破了我上學深造的願望,命運之神安排我做一名爐前工,熊熊的烈火燃燒著我久寄心中的畫家夢。每天我在高溫的灼烤中熬過了十幾個小時,下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趁著夜深人靜時,我坐在簡陋的畫桌前,心中流淌著俄羅斯巡迴畫派的源流,回閃著一幅幅折射生活的畫面。蹉跎歲月,執著地追求,我冒著“個人奮鬥”“白專道路”的責難和非議,在不正常的年代,偷偷地用畫畫充實著自我。然而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我的一幅油畫被選中在省會展覽館展出。從此我被當作美術人才,告別了近兩年的工人生活走上了美術工作崗位。在省會繪製巨幅宣傳畫,在大型展覽中擔任領銜和主要創作角色,錘鍊了我創作巨幅油畫的功力。在頻繁的美術活動中我有幸結識了不少美術精英,如:留蘇歸來的蘇高禮老師和蘇派畫家胡振宇老師等。在他們的關心指導下,我的創作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著手臨摹和研究列賓、蘇里柯夫、阿爾西波夫等人的作品,開闊了視野,堅定了我主攻油畫的志向。
1982年我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聆聽仰慕已久的靳尚誼、蘇高禮等老師的教誨。同班同學中不乏佼佼者,如孫為民、沈嘉蔚、程叢林、李賓、李全武、秦明等,他們都是在全國美展中各領風騷的青年畫家。美院的學習氛圍和師生間的藝術感染使我終身難忘,受益無窮。在美院我學習研究了西方美術史,我真誠熱愛和追求古典主義的藝術創作原理,它主張個性和由此產生的心靈感受和審美取向。我尤其崇拜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繪畫,它以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為標準,主張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並以高貴的歷史畫代替風俗畫。在藝術形式上體現為冷峻的理性表現,認為所謂美就是理性的理想;在構圖上強調完整性,重造型,重素描和輪廓美感等。這些理論和我的生活實踐及審美情趣結合在一起,日後逐步完成了一批現實主義的油畫,如《攻克石門》、《屠殺》、《征途》、《勝利》、《曙光》等一批反映中國革命的重大題材作品。我喜歡構思場面宏大,氣勢磅礴,人物眾多的大型畫卷。
80年代在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衝擊下中國現代藝術思潮迭起,在美術論壇中鋪天蓋地的主義、流派風起雲湧,新思潮、新主義、新觀點層出不窮。我始終沒有懷疑過自己,尊重自己的情趣,尊重自己的感情,走自己的路。用藝術家的思維方式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多方面的修養、學識、魅力,步履艱難地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
藝術與美
美術是美的使者,美是一種高尚的情感,真切的表現人類的情感才是藝術品的本質。藝術本無法,無法即
為法,無論什麼流派、什麼主義,情感永遠高於法。藝術的最高境界畢竟不是時髦而是永恆。90年代我的藝術追求更多的由外在美向內在美轉移,注重內在的感情和精神,更加注重源於生活的切入點,如《滄桑》、《淵源》等表現中國黃河母親這一宏大的題材。我運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創造一種時空,表現中華民族的深刻內涵。畫面色彩並不鮮艷,傾向沉著含蓄,暗含淡淡的艱澀和蒼涼,在畫面的節奏中注入了寧重和沉靜,使人感受中國歷史進程的文化底蘊。面對東西方藝術潮流的撞擊與交匯,如何尋找自我的最佳位置和坐標,充分展示主體語言的個性,它既檢驗畫家的傳統文化底蘊審視社會生活的態度及美學修養,又有賴於觀念的更新與技法的突破。我在幾十年不斷探索和反覆實踐的油畫生涯中認為藝術家的生命在於創新,強化個性語言。我的作品在古典主義的基礎上不斷的深入把它推向極致,形成與眾不同的自我風格既是追求的目標。
畫展
1996年,我的作品入選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展,在台灣、香港、澳門以及日本的東京、大阪、長崎、福岡巡迴展出。1997年中國美協推薦我到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學習,舉辦了個人畫展。1998年參加了由法國世界藝術基金會舉辦的法國現代藝術國際七人展。兩年後到美國紐約參加了亞洲藝術家年會展。最讓我終身難忘的是,參加了在羅浮宮舉辦的法國2000年國際美術邀請展,並獲“外國藝術家榮譽獎”。2001年再次參加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總部舉辦的中華世紀之光——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大展。我的作品幾次在國外展出,得到了國外觀眾和專家的稱讚,增強了我對事業的自信。
美術作品是畫家生命的延伸,是生命派出的永恆瞬間。讀這些作品,你會感到我的心靈在震顫,脈搏在跳動,觸摸到我對藝術的真誠,對人生真、善、美的追求,讓我的畫和您進行一次促膝的談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