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廷

陳堯廷,出生於1903年,卒於1968年,篆刻家,陝西西安人。

生平簡介

陳堯廷(1903~1968)西安人,一署堯亭,號琴痴、齋號十二古琴人家。陝西當代著名篆刻家,1934年同他人共同發起成立了“西京金石書畫學會”,該會是陝西地區成立較早,影響深遠的書畫社團。先生治印注重傳統,師法秦漢,廣有涉獵,自成面目,故他的篆刻作品不拘一格,手法多變,漢印的平整,古璽的靈動他都能心領神會地在創作中體現出來。先生多才多藝,興趣廣泛,除在篆刻方面成就卓著外,又工書畫,善古琴,印外功夫極深,因家藏12張古琴又自號“十二古琴人家”。正因這些“弦外音”滋養和升華了他的篆刻藝術。20世紀中葉他的篆刻填補了三秦藝苑篆刻創作的空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先生是陝西當代篆刻藝術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對陝西印學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陳堯廷世居長安舊府學(今西安碑林之西)。幼年即從父親學習治印及書法,弱冠後復攻繪畫及詩詞,年三十始學古琴演奏,生平能奏三十餘譜。與文物考古有專才,解放後曾供職於陝西省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治印嚴謹,分朱布白,需擬稿和刻石蛻本無異,方上石奏刀。原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吳梓林說陳堯廷解放初期的篆刻潤格每字計收八元,倘乞陳氏刻一名章即需全家數口人之生活費。

藝術簡介

西安古稱長安,為周秦漢唐四朝古都,亦中華古文物薈萃之地,兩周彝鼎,古璽漢印,出土無數,歷史名碑,目不暇給。堯翁世居舊府學,即今碑林之西,自幼便與碑刻、墓誌、造像、彝銘及磚瓦等金石文字結緣,摩挲研品,與古為徒。童年即從其父習治印及書法,弱冠復攻繪事及詩詞,三十學琴,能奏三十餘譜,平居唯諸藝自遣。三十年代初,古都碩彥若文字學家黨晴梵、書畫家張寒杉、書家寇遐與堯翁等同好,為研究秦中出土金石及先賢書畫,曾有『西京金石書畫會』之設,定期雅集,並出版《西京金石書畫集》,以資交流,—度月出一集,對推動文物與藝術探索,貢獻良多。堯翁蓋會中之中堅分子。性耿直,一九四九年以前,從不羈一職,以鬻所作書畫營生。周若溪贈詩云:『窮不求人骨格奇,長安市上倒驢騎。仟家蹤跡依稀似,遊戲塵寰行處知。』『無限龍蛇腕底生,一枝鐵筆任權衡。關中雄視空金石,抗手之謙(趙之謙)並轡行。』『一曲高歌震大千,焚香撥調咽流泉。參橫月落梵音寂,古樂微茫撫七弦。』其品格、篆刻、琴藝,可約略於此見之。新中國成立後,以考古文物專才,被任命為西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文物科副科長、西北文物清理大隊隊長,後改委為陝西省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至一九六五年底始退休。 余於一九五九年及一九六二年曾兩度隨容希白師至西安考察出土青銅器,欲蒐集新出資料,為容師名著《商周彝器通考》作增補。時堯翁正任職陝西省博物館,款談之頃,歷數關中新出重器累累如貫珠,予余等參觀及提供資料襄助至大。堯翁體魁梧,蓄濃髯,發雖斑駁,然精神矍鑠,謙退熱情,以余為篆刻同嗜,嘗貺余印蛻十餘方,迄今雖逾三十載,而聲音笑貌,猶在也。堯翁早年治印,專擬漢印,於鑄鑿無不佳,有《□莢山房印存》之輯,易均室、黃葆戊等題簽,秦中碩學宋伯魯為題句云:『金石餿雕點畫明,要從秦漢認宗祊。抗心便欲追前古,繼得君家老曼生。』『學古發端三十五,引伸復見桂明經。(元吾子行作《學古編·三十五舉》最為綜博,未谷明經一再績之,印學於是大明。)七家以後無傳作(近有七家印譜,謂丁、蔣、奚、黃、鄧、趙、陳也),落落唐階一瑞萁。』時歲次己巳(一九二九),堯翁年方廿六。翌年,宋聯奎亦以詩讚其篆刻:『矯矯昌黎百代宗,休言刻畫是雕蟲。此才大可銘鐘鼎,為問何人第一功。』『肯信西泠有鈍丁,堯廷鐵筆自天成。十蘭狂態君應笑,直謂冰斯到小生。(錢坫有「冰斯而後直到小生」印章。)』一九三○年,書家寇遐以『深寒』譽其印,詩曰:『浙宗巧人徽宗拙,鑄鼎鎔泉拔數關。卅載石(白石山翁)倉(陳染倉師曾)標絕詣,近觀萁莢亦深寒。(近代范伯子論詩必造深寒之境,刻印亦然。堯廷先生鑄筆貫穿古刻,轉益多師,卓然一軍,信可傳也。)』越數年,取漢宣帝圖名將功臣霍光、張安世、趙充國、韓增、魏相、丙吉、杜延年、蘇武等十一人於麒麟閣上之歷史故實,鐫成《漢麒麟閣十一將印譜》,景梅九序之,略謂此譜先『以朱筆穎拓漢麒麟閣十—將印稿,與印拓無異,出以見際,余從未睹此絕技也。復治石,閱年始成。』原來,堯翁治印慣於先用朱筆作稿,分朱布白,寫至輿擬作之刻石蛻本無殊,方上石奏刀,其創作嚴謹可知。
堯翁謝世後,承其公子彥均兄函示,類此印稿,仍有《肖形印印稿》、《魯迅筆名印稿》、《水滸百八將穎拓印稿》、毛澤東詞《清平樂· 會昌》 、《沁園春·雪》、《憶秦娥》諸印稿、《毛澤東文藝語錄印稿》等。獲觀印稿照片若干,使筆如刀,剛柔互濟,確令人嘆服。書法擅漢隸及章草,山水宗宋人,皆有法度。遺著尚有《封泥箋釋》、《詩畫稿》。一九八五年,終南印社輯其遺刻一百三十五方、附以堯翁夫人謝蕙女士、公子彥均刻印二十三方為正篇,朱筆穎拓印稿二百三十九方為副篇,成《十二古琴人家印譜》行世。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 馬國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